王永慶的“石化王國夢”(上)

    經幾十年奮鬥,王永慶建立了石化工業中、下游完整的原料生産體系,其規模之大,堪稱世界塑膠王。但王永慶尚未進入石化業上游的乙烯與煉油生産領域。

    乙烯是石化工業的上游重要原烊,也是王永慶經營塑膠業的命脈所繫。沒有乙烯的充足供應,台塑公司就會頓時癱瘓,南亞公司及其下游眾多二次、三次塑膠加工業也會因此遭殃。

    早期,台灣生産乙烯的輕油裂解廠由台灣“中國石油公司”(簡稱“中油公司”)壟斷,生産規模小,不能滿足島內台塑公司及其他相關企業迅速發展的需要。為此,王永慶希望建立一座輕油裂解廠,生産乙烯,改變台塑公司原有的“電石”方法,以解決企業原料不足的問題。就是這一有利經濟發展的遠大抱負,卻得不到台灣當局的回應,一次次的申請被退回,王永慶為此苦苦追求了20年,可謂“癡心不改”!

    1968年,台灣“中油公司”設立台灣第一座輕油裂解廠(簡稱“一輕”),日産乙烯150噸,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小的輕油裂解廠之一。其産品除供臺聚公司製造日産100噸的低密度聚乙烯(LDPE)外,另外由官方硬性分派投資設立台灣氯乙烯公司,生産氯乙烯(VCM),以消化“中油公司”所余每日50噸的乙烯。臺氯公司是一家股份制企業,王永慶也有入股。

    台塑公司是當時一家規模較大的塑膠原料生産公司,但仍採用不經濟、落後的電石法生産乙烯,雖無法得到公營“中油公司”的乙烯來源,卻能克服困難,將成本控制在産品售價以下,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相反,臺氯公司雖有方便的乙烯來源,卻經營不善,不能有效降低成本,這種情況不利於塑膠原料聚氯乙烯(PVC,俗稱塑膠粉)與石化工業的發展。王永慶經過評估之後,于1972年3月17日向“經濟部工業局”提出承包臺氯公司構想。台灣“工業局”卻予以拒絕,不願讓民間企業承包。不過,王永慶卻成為台灣第一個提出企業承包經營模式的人。

    臺氯公司仍在權力操作下,將其産品氯乙烯按各公司投資比例分配使用,且一律依照生産成本計價,較市價行情高出一至二成,年年如此,對台塑公司等造成重大損失。

    氯乙烯是製造聚氯乙烯PVC的重要原料。台塑公司生産的氯乙烯産量有限,臺氯公司生産的氯乙烯成本又偏高,台灣不得不從外國進口氯乙烯,進口量也不斷增加,進口地區也從原來的日本擴展到美國與歐洲。

    進入70年代後,國際市場瞬夕萬變,供需無常,價格波動劇烈,一旦氯乙烯供不應求,後果不堪設想,台灣塑膠二次、三次加工業將受到致命打擊。

    為了能夠掌握主動,穩定原料來源,王永慶吸取上次承包臺氯公司失敗的經驗教訓,這次則提出申請,要求自行建立輕油裂解廠,以防後患。

    1973年1月10日,台塑公司與美國斯坦福研究所(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簽訂協議,由美方提供輕油裂解等一系列産品的生産可行性研究報告,台塑公司正式向臺“經濟部”提出建設輕油裂解廠的申請。但官營的“中油公司”表示自己再建立年産量23萬噸已乙烯的第三座輕油裂解廠(簡稱“三輕”),撤銷台塑公司的計劃案。王永慶已別無選擇,只好從命,放棄參與上游原料生産的計劃。

    1979年,王永慶三度提出擴建輕油裂解廠建議,請求“中油公司”考慮實際需要,增投較大規模輕油裂解廠,同時多次上書“政府機關”與“中油公司”,仍無法求得認同。

    最後,在企業界的強烈要求下,王永慶再次提出議案:若“中油公司”同意擴建輕汪裂解廠,如果將來生産的基本原料超過市場(石化業中游廠商)需求,台塑公司願將多餘部分全部採購。這是何等的氣魄與寬容!

    1980年,王永慶又一次提出台塑公司興建一座輕油裂解廠的計劃,這時,“中油公司”又自己建立了兩座輕油裂解廠,王永慶申請的工廠只能稱為“五輕”了。但一切依舊,他四處碰壁,得不到主管機關的積極回應。

    王永慶在別無選擇情況下,他決定直接拜會當時的“”行政院院長:孫運璇。

    孫運璇先生,山東蓬萊人,1913年出生,畢業于哈爾濱大學電機係。身材魁梧,性格厚重,作風穩健。1945年11月,他來到台灣接收台灣電力工作,併為台灣電力工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他親自參與成立台灣電力公司,並逐漸升至總經理。後歷任“交通部長”、“經濟部長”與“行政院院長”,是台灣經濟起飛的重要人物之一。正當官運亨通之時,一場腦溢血使他退出政壇。

    王永慶情深意切地向孫運璇説道:“台灣石化業上、中、下游一貫體系已經建立良好基礎,有所成就,未來進一步發展的趨勢也是指日可待,為了所需原料必須圖謀自給自足,台塑希望有機會為政府分擔興建輕油裂解廠。”

    孫運璇聽了王永慶的陳述,覺得頗有道理,表示願意考慮。不料幾天之後,他一改初衷,來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灣,對媒體表示“政府”不鼓勵擴充設置,應加強與産油國合作生産産品,也就否決了王永慶的要求。

    孫運璇為何從當初試圖允許王永慶興建輕油裂解廠到後來極力反對?其中有著極為複雜的政治背景。表面上的理由是“政策限制”,即石化上游只能由“中油公司”獨家做,民間一概不準。事實上,一是擔心王永慶經營有道,生産的汽油成本會比“中油公司”低而泄了“中油公司”獨佔龐大利益的底。二是為防止王永慶坐大,形成超級大資本家而壟斷經濟。據知,當時蔣經國親自出面過問此事,並言,王永慶是台灣首屈一指的大資本家,影響巨大, 對其向上游石化工業發展應有所限制,否則讓其坐大,將對其難以控制。

    當時,王永慶想買私人座機,購奔弛豪華汽車,甚至想花5000萬元做“文化大王”,支援《聯合報》王惕吾大規模發展新聞事業等,都被蔣經國暗中派人勸阻或直接封殺。

    在這種情況下,孫運璇便改口,進行反對,限制王永慶向石化上游擴張。可見,孫運璇不過是蔣經國的“傳話筒”,

    王永慶既然認定了石化工業這條不歸路,他就得走下去,不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今天不能做,明天做;現在不能做,將來做。一位學者講,“台塑高幹想念他們的王老闆,不管是台灣兩岸或太平洋兩岸,反正搞不到世界石化王國的最上層,他死不瞑目,他事業上的‘真正祖國’就是他的石化王國,終其一生也要念茲在茲,絕對搞到最後一秒鐘。”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