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黨”組建的背景及過程

    

    對於“建國黨”的組建背景及其過程,海內外媒體報道頗多,1996年的《台灣週刊》曾對此進行過綜合分析,其觀點值得引起注意。

    激進的 “台獨” 的勢力與民進黨內的 “溫和派” 在取代國民黨統治、爭取台灣“獨立主權”等方面意見一致,但在如何奪取政權、如何實現“台獨”等方面則存有分歧,雙方一直存在矛盾。 從1995年開始, 雙方關係趨於惡化。1995年底,以施明德為首的民進黨中央為了加快該黨的執政步伐,乘國民黨面臨自1949年以來前所未有的危機,調整政治策略,與主張兩岸關係緩和和國家統一的新黨進行“大和解”,共同對付國民黨。施時德還在美國表示,“即使民進黨執政, 也不會、也不必要宣佈台灣獨立”。 1996年初以來,民進黨與新黨在“立法院”頻頻合作,力圖一舉扳倒國民黨的執政地位。許信良再次當選民進黨主席後,重提“政黨重組”論調,反過來又與李登輝晤談“政黨合作”,與國民黨主流派形成策略聯盟。民進黨“總統”選舉失敗後,黨內內訌事件不斷,同時黑金也浸入民進黨的軀體。在這種情況下,不少社運團體漸漸遠離民進黨;一些支援“台獨”的民眾對民進黨由支援轉向懷疑。 而自詡社會清流、 崇尚理想、追求台灣“獨立”的“台獨基本教義派”,則強烈批評民進黨蛻化和走向惡質化。 他們指責民進黨已放棄了 “台獨”,並對民進黨內“決策人士所持的‘台獨’影響民進黨選票成長”的看法不以為然,抨擊民進黨已背離了自黨外運動以來, 堅持“改革”與 “台灣主權獨立”的兩大立黨精神,指出民進黨在附庸國民黨或迎合新黨之間,在“反對統一”和“大陸熱”之間迷失了方向。1996年4月9日,彭明敏公開表示,“台灣要獨立建國,不能寄望於民進黨”。臺教會成員陳少廷指出,“民進黨內訌顯示它已失去理想,一個在精神上已墮落的政黨,任它的領導人如何善於‘謀權’,恐怕也無法挽救它了”。這些激進“台獨”勢力在批評、指責民進黨的同時,決意與不是同路人的民進黨分道揚鑣,另組新政黨,繼續推動島內的“台獨運動”。於是出現了激進“台獨”分子一幕幕的組黨舉動。

    事實上,激進的“台獨”勢力醞釀組黨已久,他們在民進黨成立後不久,即鼓吹成立所謂“台獨黨”,但出於各種原因一直未能完成建黨。素有“台獨教父”之稱的彭明敏返臺後,島內“台獨”勢力逐漸雲集在他的麾下。在他的影響下,各路“台獨”勢力於1995年成立了“建國廣場”,成為民進黨最大週邊組織。當民進黨最後確定由彭明敏代表該黨競選“總統”之後,島內“台獨”勢力積極支援、協助彭參選。為了進一步集合“台獨”勢力和開拓“台獨”資源,在彭明敏的主導下,“台獨”分子于1996年2月4成立了“台灣建國陣線”。大選失利後彭明敏即著手籌組“建國會”,廣泛吸納“台獨”資源,與民進黨互別苗頭。1996年4月9日,“建國會”正式成立,隨即在台北、高雄、嘉義、三重、台中等地成立了分會,吸收了12000多名會員。 “建國會”在擴展勢力的同時,頻頻放出另組新政黨的風聲。 7月底,以“建國會”為骨幹組織的“台獨”分子成立了 “9人組黨工作小組”, 展開黨章、 黨綱的研擬工作。 8月18日“建國會” 主要成員與台灣教授協會等“台獨” 組織的骨幹分子召開新政黨第一次組黨籌備會議,確定1997年元旦成立新政黨, 黨外“建國黨”(後改為1996年12月10日建黨)。 該籌備委員會由臺大教授林山田擔任總召集人,臺大教授李永熾、“台獨聯盟”負責人李勝雄擔任副總召集人,核心成員還有“建國會”會長彭明敏、“外獨會”大老廖中山、台灣協會會長張國龍、基督教長老教會前總幹事高俊明、台灣醫界聯盟前負責人李鎮源、 “世界台灣同鄉會” 前會長郭榮桔、“台獨聯盟”前主席許世楷等。參加組黨的“台獨”組織主要有“建國會”、台灣教授協會、萬佛會、長老教會、“外獨會”等。一些“台獨”分子宣稱,“建國黨”成立時將吸納2萬人入黨,比民進黨成立時的黨員還要多。 這次會議通過了“建國黨”籌備委員會負責人及成員名單,草訂了黨章、黨綱,並決定於1996年10月6日邀集島內外100名以上具代表性的發起人,召開“建國黨組黨發起人會議”,發表組黨聲明。該籌委會的成立,標誌“建國黨”組黨工作大體完成。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