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黨”的成立及其影響

    

    “建國黨” 籌備委員會于1996年10月6日在台北市舉行發起人大會,並同時提前宣佈“建國黨”正式成立。

    參加成立大會的發起人有230多人, 彭明敏及部分民進黨成員出席。 大會通過了先前公佈的黨綱、黨章, 選舉臺“中央研究院院士”李鎮源為該黨首任主席,林山田為副主席,律師李勝雄為秘書長,臺大教授李永熾、鄭欽仁、“臺視”主持人徐馨生、前“台獨聯盟”美國本部主席郭倍宏、作家李喬、中山大學教授陳茂雄、“台灣教授協會”首任會長廖宜思、台南水産試驗所研究員林明男以及李慶雄等人為決策委員會,連同李鎮源、林山田、李勝雄,決策委員共有12人,另外5名留待以後決定。 會議還通過了高俊明、李鴻禧、 辜寬敏3人為 “顧問”的聘任案。 大會最後發表了宣言, 聲稱“台灣絕不是中國的一部分”, “建國黨以建立新而獨立的台灣共和國,維護台灣國民及其世代子孫追求民主、自由、安全、公平、幸福的權利為永不改變的宗旨”,“將致力於推動以台灣全體國民為主體,形成命運共同體,制定台灣共和國憲法”, “反對中國”, “反對黑金”,“推動各項改革”,主張台灣必須用“台灣共和國”名稱加入聯合國。李鎮源在當選主席後稱,如果民進黨未來能堅持“獨立建國理念”,則“建國黨”將會和其合作,但“建國黨”很難和長期“欺騙台灣人民”的國民黨、新黨合作。

    在230位發起人中, 大學教授、中小學教師近70人,佔1/3;工商界職員70人左右,亦佔1/3;醫界人士約26人;文化界人士近30人。“建國黨”的這一構成,表明其為知識分子型政黨,代表部分中産階級的利益。“建國黨”的成員主要來自於民進黨黨員和過去支援民進黨的週邊民眾。

    “建國黨”成立後的影響將是多方面的。

    首先,緩解了國民黨的執政壓力。就短期來看,“建國黨”勢必從民進黨中分出部分票源,並使國民黨能夠利用在野黨之間的矛盾,從中漁利。

    其次,對民進黨形成較大衝擊。從長遠來講,激進“台獨”勢力脫離民進黨,從而使民進黨得以放下“台獨”與偏激的包袱,進而有可能為發展實力提供機會。但就近期情況而言, “建國黨”成立對民進黨是弊大於利。 因為“建國黨”的發起人,絕大多數是民進黨成員,有些甚至是民進黨的重要人物,他們脫離民進黨,無疑對民進黨是一大損失。更重要的是,“台獨”資源是民進黨的重要支援力量之一,“建國黨”的成立,勢必將很大一部分“台獨”資源從民進黨中分離出去,從而使民進黨第一大反對黨的地位有相當程度的削弱。“建國黨”還有可能吸納民進黨的其他資源,如那些在民進黨內部矛盾和鬥爭中失意的政客可能轉向“建國黨”陣營,從而形成對民進黨的更大挑戰。

    再次, 使台灣政治格局發生變化。一般估計, “建國黨”的基本票源在5%至10%之間, 具備分配政黨不分區席次所需的5%“門檻”票源,成為台灣政壇上的第四大政黨。這樣,目前台灣“兩黨(國民黨與民進黨)對抗、三黨(國民黨、民進黨和新黨)鼎立”的格局將演變為“二大(國民黨與民進黨)、二小(新黨、建國黨)”的格局,台灣變化越來越複雜。今後這“二大”、“二小”如何合縱連橫,將是決定台灣政局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

    最後,增加了兩岸關係發展的變數。“建國黨”的成立無疑會使島內的“台獨”分子形成新的中心,“台獨”活動因而變得更加猖獗。但另一方面,隨著“激進台獨派”的離去,民進黨內“務實台獨派”可能會因此要求修改“台獨”黨綱, 從而有可能調整民進黨的大陸政策。 因此,如何分化、瓦解、利用民進黨遏制“建國黨”就成為國共兩黨發展兩岸關係、實現祖國統一的新課題。

    “建國黨”要想成為台灣的“第四大政黨”,並擺脫泡沫黨的陰影,困難不少。其一是如何落實“台獨”,即在批評民時黨喪失“台獨”意志的情況下,自己將如何落實“台獨”的具體可行政策,這是對“建國黨”的最大考驗。其二是如何防止世俗化弊病,即在台灣政壇已形成政黨選票競爭世俗化的情況下,其如何選舉提名與參選過程中避免其他政黨的種種弊端。其三是如何強化代表性,即其領導者在社運界、學術界儘管享有一定聲望,但其在政治領域屬新手,政治運作經驗有待磨練。最後是如何避免激化族群對立,其旗幟鮮明的“台獨”主張勢必要升高島內統獨紛爭,從而引發島內的族群對立、 社會對立, 導致台灣民眾反感或反對。“建國黨” 的影響和作用不可低估, 但由於其激進的“台獨”主張,可以預料它的前途並不美妙。在1998年底的“三合一”選舉中,“建國黨”慘敗即是明證。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