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內部的權力鬥爭

    (一)“後李時代”色彩漸濃

    李登輝就任第九屆“總統”後,又在國民黨“十五全”上高票當選黨主席,權力達到頂峰,島內“李登輝情結”甚濃。 但由於李登輝在黨內排除異已、 在與大陸關係上搞對抗、在處理島內社會問題上軟弱無力,於是,昔日籠罩李登輝的神秘面紗與政治光環日見褪色,“李登輝情結”大幅退潮。 1997年12月3日,臺《聯合報》刊登了《人民“不信任運動”——李登輝情結大退潮》的文章,分析了李登輝民意空前下跌的原因。1998年《聯合報》、《中國時報》針對李登輝就任“總統”十週年所作的一系列調查,再次證實了這一點。

    1998年5月17日,臺《聯合報》參考臺“中央研究院”規劃的問卷,通過電話採訪方式,以四個題目探索潛藏在選民內心中的“李登輝情結”,並和兩年前採取同樣方法,針對“總統”選舉系列調查的結果作了一比較。結果表明,同間“惟有李登輝總統繼續領導我們,台灣才有前途”此一陳述的,兩年前,同意者達到44%,現在卻只有26%;兩年前不同意者達38%,目前已達63%。現在同意“李登輝是第一個台灣人‘總統’, 所以應該支援他”的人比率最高,佔37%,兩年前為32%; 而55%的人卻不同意這種説法, 兩年前為52%。只有27%的人覺得“經常批評李登輝的人都是那些別有居心的人”,兩年前為25%;而55%的人則不同意這種説法,兩年前為50%。35%的人認為“最近有許多人不斷批評李登輝的作法,都是不了解他為台灣打拼的苦心”,比率和兩年前基本持平; 而48%的人不贊同這種説法, 兩年前則為4%。《聯合報》並將上述四項結果進行加權研究,得出和兩年前的統計分析結果比較, 具有強烈“李登輝情結”的人由49% 減少為12%; 沒有“李登輝情結”的人則從38%增加到50%。《聯合報》並進一步通過交叉比較的方式得出,民進黨支援者的“李登輝情結”則較兩年前減少了12%; 本省籍的“李登輝情結”則較兩年前減少了18%; 在“李登輝情結”較強的中南部地區,也減少了14%。

    此外,調查結果還顯示, 多數民眾認為李登輝 的政策立場是“傾向台獨、偏重外交”, 有45%的人認為李登輝贊成“台獨”,而認為其反對者則僅為22%; 認為李登輝偏重“外交”的佔56%,偏重“內政”的僅為16%。而在李登輝是否可連任問題上,則為54%的人表示明確反對連任,31%的表示肯定。

    在“李登輝情結”大退潮的情況下,李登輝不得不考慮其“接班人”問題。為了能夠使與自己理念一致,基本執行李登輝路線的人接棒,李登輝在鞏固個人權力基礎的同時,逐步將自己看中的人安排進黨政軍機關,以便未來自己下臺後仍有代理人。於是一場為“後李時代”進行人事佈局的鬥爭便在國民黨內展開。

    (二)“李連蕭體制”形成

    “李連蕭體制”是李登輝為“後李時代”到來而作出的具體安排。

    《台灣週刊》署名京瓊的文章對當前國民黨權力結構重組的特點與趨勢作了很有深度的分析,其觀點值得重視。眾所週知,國民黨內非主流派瓦解之後,主流派內部的連戰、宋楚瑜、吳伯雄、許水德等中生代爭奪“接班人”的鬥爭成為國民黨內部權力鬥爭的焦點。為避免中生代卡位戰造成嚴重內傷, 李登輝曾對“後李時期” 的人事部署進行規劃。1996年3月“總統”選舉後,李登輝就向外界透露他未來4年的“交棒計劃”,即“十五全”時辭去黨主席職務,改由連戰“接棒”並專任“副總統”,其騰出的“行政院長”職務則由 “票王” 宋楚瑜填補。 待兩人經過2年多的歷練後,于2000年以“連宋配” 代表國民黨參選第10任正、 副“總統”。但這一計劃隨主客觀環境的變化而發生變故。

    連戰已被李登輝確定為“接班人”。挑選連與其搭配競選“總統”到讓連兼任“行政院長”,都體現出李刻意培養連戰接班的用收。“十五全”上,李更是一手把連戰扶為第一副主席,進一步確定與鞏固連戰的接班地位。從目前看,連已贏得中生代卡位戰中關鍵的一役。

    但由於連戰在“行政院長”任內政績平平,又接連發生“劉邦友命案”、“白曉燕案”、“彭婉如案”三大命案,連戰聲望急劇下降,這不僅使連戰的接班人地位受到懷疑,而且也使李登輝本人的權力基礎受到削弱,於是蕭萬長便被李登輝提拔重用了。

    1997年8月21日, 臺“副總統”兼“行政院長”連戰率“內閣”總辭。

    58歲、素有 “微笑老蕭”雅號的蕭萬長8月30日成為台灣第一位不需通過“立法院行使閣揆同意權”,而由李登直接任命的首位土生土長的臺籍“行政院長”。蕭萬長出生在台灣省嘉義農村,沒有顯赫的家世背景,父母早年僅以賣蔬菜為生。 蕭1961年畢業于台灣政治大學外交係, 曾派駐吉隆坡“領事館”6年。返臺後歷任“國貿局長”、 “經濟部長”、“經建會主委”、“陸委會主委”。1995年底在李登輝親自點名下,辭官競選“立法委員”,歷經苦戰而當選,當時就被公認為將“前途無量”。蕭不斷轉換政、經舞臺,跨越“行政、 立法、 政黨”決策領域,資歷較完整成為他“接棒”的重要條件之一。

    臺“經貿外交” 可謂是蕭萬長從政起點的專業領域。1979年,台灣當局與美國第一次恢復貿易談判,一直以蕭離開“經貿局”,蕭幾乎全程主導、參與。蕭代表台灣主談,他信奉“裏子比面子重要”的重要談判哲學,無論美方言詞如何嚴厲、尖刻,蕭從不在談判桌上拂袖離去,而是以冷靜的態度進行談判,贏得了“微笑老蕭”雅號。蕭從政三十餘年最風光的時候,要數1996的“總統大選”。同年12月,在李一手策劃的“國發會”上,蕭擔任“副總召集人”,鞍前馬後地為李奔波。1997年,“修憲”,蕭又被李委以“國民黨修憲顧問諮詢小組召集人”重任。由蕭取代連戰出任“行政院長”,其實質是取代宋楚瑜國民黨內排行“老三”的政治地位。

    蕭萬長當前扮演了“國民黨老三”的角色。由於蕭是能力較強的技術官僚,“經濟部長”、“經建會主委”和“陸委會主委”,任內有一定的政績;蕭有左右逢源的性格,從政以來基本沒有介入黨內派系之爭,與中生代重量級人物連戰、宋楚瑜都保持相當好的關係,在島內各界甚至在野勢力中也頗有人緣;更主要的是與李、連“政治配合度”高。因此,蕭的未來地位有可能進一步提高。

    (三)“中生代”爭鬥激烈

    “李連蕭體制”的形成,實際上意味著李登輝拋棄宋楚瑜,同時也為“中生代”之間的爭鬥埋下了種子。

    李登輝與宋楚瑜的矛盾和鬥爭在“凍省”與“反凍省”中表現得最為激烈。淩雄在《台灣週刊》撰文對此作了詳細的評述。

    李登輝自當首任 “民選總統”後, 為了達到“凍省廢省”搞“台獨”的目的,掃除連戰接班道路上的障礙,遂對其競選期間效過犬馬之勞的“最大轎夫”宋楚瑜卸磨殺驢的動作。特別是在1997年底的“國發會”上,李登輝與民進黨的主流派許信良聯手達成了“凍省”共識,不僅要“凍省廢省”更要“廢宋”。如此,李宋之間的矛盾勢同水火。

    宋楚瑜對此目的心知肚明,並進行了全力反撲。自1996 年的最後一天開始,即以“請辭待命”的形式,到香港等地“度假”,長時間不到省府上班,並多次就所謂的“凍省”共識提出尖銳的批評, 稱“國發會” 是李連一手操縱的,“凍省”的動機就是衝著他個來的。 1997年3月17日,在宋的暗中策劃下, 省議會又召開了“省發會”, 以民主的旗號,反對李登輝。 5月14日,宋楚瑜重返中常會,批評李登輝等人“處理的態度,讓民眾無法感受誠意”,國民黨中央政黨路線模糊,使國民黨失去了向心力。此後,宋又多次在省議會上,炮轟國民黨決策層,稱“在台北冷氣房內隨便搞搞,將修憲搞得太粗魯, 簡直是一團糟”, 並揚言誓死維護省議會的存在。 由於宋還將“反凍省”與 “保衛中華民國”、 “維護國民黨利益”等聯繫在一起, 使“憲法”進程一再受阻,李登輝試圖在7月1日前完成“修憲”的計劃落空。在“國大”延會期間,許多國民黨籍“國代”也因李登輝之間的鬥爭而對“修憲”毫無興趣,常以缺席的方式消極怠工。

    就在宋楚瑜一連串的反撲過程中,李登輝在國民黨內進行強力部署,推行自己的既定決策。 1997年2月13日,李登輝指令成立“修憲策劃小組”, 4月28日,李登輝召開國民黨臨時中全會,通過“黨版修憲”草案,企圖乘宋的抵抗力量尚未形成氣候之時全力貫徹自己的意志。後來,因為“白曉燕命案”的發生,島內民眾長期積壓的對當局不滿情緒強烈迸發,加上宋的強烈反彈,“修憲”過程被迫延長。為了貫徹“凍省”計劃,李登輝還對“立法院長”劉松藩施加壓力,要求劉多與“立委”溝通、協商。同時,祭出黨紀,對“反凍省” 最積極的 “祥和會”負責人呂學樟停止黨權兩年。李登也一再下達國民黨內“總動員令”,全面推動“修憲”過程。 連戰在7月11日還在國民黨中央動員會報上提出了對黨籍“國代”進行“人盯人”的策略,在李登輝的強勢作風下,“國大”終於在7月18日三讀通過“凍省”決議。

    “修憲”結果一齣,宋楚瑜立即宣佈,將不參加國民黨“十五全”、不參加中黨會、不參加“行政院”院會的“三不”聲明,並拒絕出任“台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委員會”副召集人。但宋的這一動作,只能取得民眾的同情,而無法改變李登輝的決心。李登輝終成“超級總統”,宋楚瑜在國民黨內備受打壓。李宋一戰也因李登輝的“修憲”未完全獲得國民黨內充分認同,使國民黨的凝聚力與向心力急劇下降,李登輝在島內的“政治光環”進一步暗淡失色。

    經過“修憲”回合的較量, 儘管宋楚瑜受挫, 敗下陣來,但宋也絕不善罷甘休,仍繼續利用手中的政經和人肪資源,與連戰就爭奪國民黨內的實際“老二”和下任“霸主”的地位展開了新一輪的較量。在兩個的競爭中,李登輝充當了“裁判兼球員”的角色,處處偏袒連戰,打壓宋楚瑜。

    “修憲凍省”之後,宋楚瑜更加“勤政”,不辭勞苦,馬不停蹄地一遍又一遍地走訪島內社會基層。宋成為民眾心目中代表國民黨競選下任“總統”最理想的人選。在此情況下, 李登輝一方面屢次攻擊宋楚瑜不安心省政, 並稱宋是“孫悟空”,怎麼也跳不出他的“如來佛手心”;另一方面則敦促連戰多走訪基層培植自己樁腳,並要求連多“出訪”、多 “曝光”。 連戰則一度放言要批准宋楚瑜的 “請辭報告”,企圖以此嚇阻宋一再放言。 7月4日, 連戰更公開表示,“關於競選下屆總統的意願,是必然的”,意圖提前宣佈自己是李登輝的當然繼承人,以警告宋楚瑜不要再與其爭鋒。宋楚瑜在面臨李連夾擊的情況下,一再聲稱自己的工作是將省長任期幹完,並暗批連戰在各地災情頻傳的情況下只顧講座個人政治出路, 是有負民意的期待, 而作為宋楚瑜“傳聲簡”的省政府發言人黃義交則在連戰公開表態之後立即表示,宋競選“總統”也是必然的。

    在黨務系統,連、宋是各顯神通。 7月初,連戰為擴大在黨務系統的發言權,在“行政院”系統內成立了“漢興黨部”。 在8月底召開的“十五全”上,李登輝又以包裹表決的方式,讓連戰出任國民黨第一副主席,並表態要讓連戰在黨內多做些事情, 做一位“強勢副主席”, 並動員黨務系統, 試圖讓新崛起的中生代戰將蕭萬長以第一高票當選中委,壓制宋楚瑜, 確保連戰在黨內的“老二”地位。 宋楚瑜則一方面表態支援李登輝當選黨主席,自己不參與黨內事務,甚至在“十五全”拉票最激烈時跑到美國訪問;另一方面,卻指使副省長吳容明為其積極拉票。“十五全”的結果出來後,儘管連戰黨內第一副主席的位置得以確立,但宋楚瑜卻擊敗蕭萬長,以第一高票當選國民黨中央委員。這親,儘管連戰贏得了形式上的卡位戰的勝利,但宋楚瑜在黨內的地位也更加提升,雙方打了個平手。

    由於中生代卡位戰的形勢對連戰越來越不利,加上島內的治安急劇惡化,使連戰再也無法保住“行政院長”之職,這勢將使連戰徒有 “副總統”的虛銜, 而無法掌控行政資源, 順利走上接班之途。 為了壓住宋的行情只漲不跌的局面,李登輝不得不選用既有較好形象,又有選戰經驗,且為各方接受的蕭萬長出任“行政院長”。蕭上臺後,儘管在“凍省”問題上,給了宋些許面子,但在“閣員”的人事安排上,基本尊重了李、連的意見,並使宋係人馬更加遠離最高行政系統。但蕭萬長的施政表現,特別是在治安狀況的改善問題上, 並無明顯的成績可言, 蕭“內閣” 加上連 “副總統”在民眾及國民黨普通黨員心目中的聲望仍遠低於宋楚瑜。

    這樣,在爭取國民黨內實際“老二”位置的較量中,宋儘管面臨李登輝的“裁判不公”問題,但還是贏得了廣大民眾的支援, 連戰卻因丟掉“行政院長”之位, 徒有“副總統”、“副主席”之職,其所掌控的政經資源不增反減。

    由於受“修憲凍省”的影響,1997年底的縣市長選舉被一些人看做“小省長”之爭。國民黨及中生代各派人馬一方面為了對抗民進黨;另一方面也為了擴展自己的基層勢力,為下屆“總統”大選熱身,紛紛派出自己的人馬參贊,但選舉結果國民黨大敗、李登輝的作用黯然失色,甚至在一些選區,李登輝的助選反而成為候選人的累贅。選後,只有中央黨部秘書長吳伯友辭職以示負責,李、連等人並無具休的反省表示。黨內反李聲音再起,除了黨內的非主流派人士及一些黨籍“立委”如朱鳳芝、洪秀柱等要求李不要再連任黨主席外,宋楚瑜、吳伯雄等也含沙射影“反李”。宋在敗選後的首次中常會上,表示國民黨再不能搞得政黨不分,為別人作嫁衣裳,而使國民黨成為歷史名詞,更不應在民進黨勝利時,還高呼“這是民主改革的勝利”。高雄市長吳敦義也直陳國民黨敗在得意忘形,錯估形勢,太迷信“主席牌”,特別是在“總統”選舉獲勝後,不顧實情,實現“凍省”,導致李宋之間緊密合作的關係産生鬆動,最終讓民進黨撿了便宜。

    為壓住黨內的反對聲音,李登輝一方面推出蔣家後代章孝嚴接任中央黨部秘書長,讓李四處救火,收拾殘局;另一方面,又極力推卸敗選責任。李將此次敗選主因歸咎於文宣工作沒做好,宣傳不力,並對黨內強大的反對聲音表示,自己現在沒有辭職的權利, 只有反對黨才會希望他下臺 。連戰、蕭萬長則提出現在應是“鞏固領導中心”的時刻。新任秘書長章孝嚴也為李登輝辯護,説什麼“主席下臺,無補於事”。

    儘管李、連不斷打壓宋楚瑜,但宋楚瑜在民間的支援度並未受損,相反卻更加高漲,而李連的支援度則創下空前低紀錄。從國民黨“立院黨團書記長”陳鴻基在12月下旬委託蓋洛普所作一份民意調查結果來看,李登輝的施政滿意度降到39%,連戰不到34%,就連一直擁有較好形象的蕭萬長,也只有50%多一點,遠遠落在宋楚瑜的80%後面。這些情況似已表明,國民黨內的中生代中,誰能走出李登輝的陰影,誰就更能得到民眾的認同。鋻於此,連戰開始注意改變自己與李登輝亦步亦趨的形象,一再拋頭露面,除到大學生黨員中去接受勸進外, 還一再發出與李登輝並不完全一致的聲音。12月14日,連戰提出,在處理兩岸關係時應堅持“不獨、不統、不對立”,“要和平、要交流、要雙贏”;“三通”、高層互訪等問題都可以談; 對於“三通”, 因可“戒急用忍”,但也須要“漸進用心”;李登輝與司馬遼太郎的談話“真是害死人”。在未來的島內政局變化中,國民黨應當打出鮮明旗幟與民進黨相區隔;未來的“總統”選舉方式應當堅持採取“絕對多數制”。12月20日,連戰甚至迎合黨內的反李聲音,提出候選人的提名問題不能由少數人決定,必須改採更民主方式,並對李在選舉期間濫開老人年金的作法,表示不以為然。

    或許迫於外界對其長期“壓宋扶連”不滿的壓力,或許是連戰近期的言論有違李登輝的“聖意”,12月19日,李登輝在接受日本《産經新聞》專訪時稱,“後繼人選希望能重視其政策的傳承,而不限于特定的人選”。當然,若以此判斷李連關係出現重大變化還為時尚早,便可肯定,中生代對李登輝的不滿情緒已越來越深,人數也越來越多,“後李時代”已提前登場,中生代不得不自謀出路,為自己爭得一片發展空間。

    國民黨十五屆二中全會表明,宋楚瑜再次受挫。

    1998年8月22~23日,國民黨召開十五屆二中全會。此次會議是國民黨在面臨年底“三合一”選舉的危急情勢、李登輝接班部署面臨挑戰、內部權力鬥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召開的,其結果將對國民黨政治生態及年底選情産生一定影響。

    國民黨中央主席、副主席、中央委員及各級黨務主管共869人出席了會議, 另有92名村里長列席。國民黨第十五屆中央評議委員會也同時舉行第二次會議。會議由副主席連戰主持,李登輝致開幕詞。會議聽取了“行政院長”蕭萬長的“政務工作報告”、中央黨部司務長章孝嚴的“黨務工作報告”、 “國民大會議長”錢復的 “國大工作報告”和“立法院長”劉松藩的 “立院工作報告”。 會議還讀者討論並通過了 “現階段政治任務提示案”和 “本黨候選同志共同政見”。 蕭萬長強調, 調整行政組織“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以達到精簡靈活與提升效率的目標。 錢復提出未來“國大”定位朝向“兩院制”,並建議黨中央成立“國會改革專案小組”,針對“國大”、“立院”間的權責問題,研議具體可行方案,作為未來“國會改革”依據。劉松藩提出大幅調整“立院”組織結構與運作程式,增加常設委員會,提高工作效率,加強“立法”功能。

    中黨委改選是會議的重要議題。在33名中常委規劃人選中, 李登輝指定16名, 17席票選名額也完全依規劃版本當選。指定中常委包括蕭萬長、章孝嚴、錢復、“考試院長”許水德、“立法院長”劉松藩、“總統府秘書長”黃昆輝、“國安會秘書長”丁懋時、“國防部長”蔣仲苓、台灣省長宋楚瑜、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總統府資政”吳伯雄、高雄市長吳敦義、高雄市議長陳田錨、台灣省議會長劉炳偉、台北市議長陳健治、原住民“立委”章仁香;票選者為(按得票多少排列):“文建會主委”林澄枝、“交通部長”林豐正、“經建會主委”江丙坤、“財政部長”邱正雄、“立法院副院長”王金平、“行政院副院長”劉兆玄、“經濟部長”王志剛、“商總理事長”王又曾、“農委會主委”彭作奎、“政務委員”趙守博、“工總理事長”高清願、“外交部長”胡志強、“退輔會主委”楊亭雲、“總工會理事長”李正宗、“內政部長”黃主文、“國大代表”蘇南成、中央政策會執行長饒穎奇。王志剛、邱正雄、江兩坤、彭作等財經“部會”首長全部進入中常委,顯示財經議題將在國民黨運作中佔有很大比重。

    會議期間, 以宋楚瑜為首的反凍省勢力進行了激烈抗爭。此前,宋楚瑜領軍的省府團與國民黨中央圍繞精省問題曾多次民開交鋒,會議中,宋又親率大軍展開絕地大反攻。他在開會當天即以激烈的言辭,要求把所有“再造”工作,包括“中央”、省,地方所有單位一起檢討,並對黨政系統願意與民進黨高層做溝通、卻不讓黨內同志有機會表達意見表示“匪夷所思”。副省長吳容明、秘書長蔡鐘雄、省府發言人秦金生,民政廳長陳進興、農林廳長陳武雄等,也在不同的分組會議中,慷慨激昂地指責“內政部”獨斷蠻幹,強調省府田單黨部在年底選舉時的力量不容忽視。部分中央委員和中評委還當著李登輝的面,直指國民黨中央大搞黨內鬥爭, 要把省府“趕盡殺絕”。 面對宋楚瑜及省方的強烈反彈,“凍省派”毫不示弱,章孝嚴、蕭萬長等或新自回應,或指示黨務、政務系統人馬予以還擊,有人甚至對宋楚瑜摞下“最好不要亂搞,否則會很”的狠話。於是,兩派人馬在會場內外展開了對抗賽,精省問題似乎已成為會議主軸。

    外界評論認為,此次會議具有營造年底“三合一”選舉勝選氣氛、 貫徹李登輝接班部署及 “凍省廢宋”的政治意圖。《台灣週刊》龍象文章對此做了具體分析;

    第一,營造年底“三合一”選舉的勝選氣氛相當濃厚。年底“三合一” 選舉攸關“立法院” 各政黨席次的消長及“直轄市”政權的更疊,更是下屆“總統”選舉的前哨戰,因而國民黨希望劃會議的召開凝聚共識,營造勝選氣氛。國民黨以“公平正義新社會,繁榮穩定好生活”為口號,極具有強烈的拉攏選民的意圖。李登輝在致詞中要求各級黨務幹部加強動員,全力爭取年底“三合一”選舉的勝利。黨務報告及黨務報告決議文也要求各級組織集體動員輔選,齊心協力共同贏得選舉。會議還為被提名的“立法委員”、台北、高雄市長及市議員候選人造勢打氣,李登輝更特意為馬英九與吳敦義授旗,與會代表則高呼“團結、勝利、成功、國民黨成功”的口號。某種程度上而言,此次會議是國民黨為年底“三合一”選舉進行的一次戰前動員。

    第二,“李連蕭體制”得到鞏固,連戰接班態勢更加突出。“後李登輝時代”的接班部署一直是困擾李登輝的一個重要難題,因而李登輝希望借國民黨決策核心——中常委的改選, 來貫徹其鞏固“李連蕭體制”的意圖。 在李登輝主導,連戰、蕭萬長實際操作下,行政系統推出的中常委候選人不僅全部當選,而且還囊括前四名票選中常委,若包括指定中常委, 再加上蔣仲苓、楊亭雲, 行政系統多達13人上壘,堪稱最大贏家。新任中常委除黃主文及彭作奎是蕭萬長任“行政院長”後新入“閣”者外,其餘大都是連戰任“行政院長”時的舊部。如劉染兆玄曾任“交通部長”及“國科會主委”、林豐正曾任“內政部長”、胡志強曾任“新聞局長”、 趙守博曾任“勞委會主委”、 江丙坤曾任“經濟部長”、王志剛曾任“公平交易委員會主委”等。此種結果,增強了行政系統,尤其是蕭萬長在國民黨決策核心的分量,更突出了連戰在國民黨決策中的關鍵作用。李登輝鞏固“李連蕭體制”、 為連戰競選下屆 “總統”鋪路的意圖更加明顯,連戰接班的架勢越來越突出。

    第三, “反凍省”力量勢單力薄,宋楚瑜離國民黨決策核心越來越遠。以宋楚瑜為首的“反凍省”勢力雖多次以激烈手段抗爭,但沒有根本改變李登輝“凍省”決策。此次會議上,“凍省派”大勝,不但為“反凍省派”所不容的“內政部長”黃主文(力主“凍省”)擠入中常會,大會還決定把精省問題留在以後的“精省委員會”討論決定,而該委員會將由李登輝親自坐鎮,“反凍省派”恐難有伸展空間。“反凍省派”與 “凍省派”的再次較量表明, 國民黨“廢省”引發的同室操戈並沒有因為有李登輝的安撫和時間的流失而趨向緩和, 相反更加激烈複雜, 這對年底選舉及未來“總統”大選、台灣政局的走向將産生相當大的影響。宋楚瑜本人也因為這一番表演與李登輝的距離越來越大。

    (四)權力整合趨勢難料

    雖然在李登輝主導下國民黨內已經形成了 “李連蕭體制”,在中生代爭鬥中親李人馬暫時得勢,但國民黨內的權力結構究竟最終會成一個什麼樣的態勢,尚難預料。但以下幾點還是明顯的。

    1.“中生代化”和“地方化”更加明顯

    從“十五全”選舉結果和人事安排看,國民黨高層權力結構已呈現“中生代化”。 如新任中常委中, 指定的丁懋時、章仁香,票選的葉金鳳、江丙坤、楊亭雲、李正宗、林澄枝、 彭作奎、 戴東原等每人平均為中生代骨幹。而老一代中常委和軍方代表排名普遍下降或被淘汰,如上屆中常委蔣彥士、周世斌、宋長志、陳金讓、侯彩鳳、郭婉容等人,或被轉到中央評議委員會,或是淡出政壇,元老中只剩下辜振甫和李煥二人為中常委, 但位居前10名之外; 中央委員排序上,蔣仲苓排名100,而李煥更是排名第159。這表明國民黨中生代已逐步佔據權力核心,“世代交替”正在完成。與此同時,權力組合“地方化”趨勢已比較明顯。“十五全”中央委員中,地方“首長”和“民意代表”比上屆明顯增多,且名次大多靠前,如高雄市長吳敦義排名第四、雲林縣長廖泉裕排名第15、台中縣長廖了以排名第24,復職不久的台中市長林柏榕、新竹市長童勝男、基隆市長林水木、台南市長施治明、民進黨控制的台北縣議長許再恩、屬於林洋港勢力範圍的南投縣議長鄭文桐等也都榜上有名。值得注意的是,工商財經界代表在中委中的比例較往常為高。預計國民黨權力結構將進一步向“中生代化”、“地方化”演化,工商界在黨內地位和影響力將進一步加強。

    2.族群融合成為趨勢

    台灣存在“四大族群”。所謂“四大族群”是指包括佔人口總數65%左右的閩南人、18%左右的客家人(上述兩類統稱為“本省人”)、14%的“外省人”及3%的“原住民”。由於“四大族群” 內部在統、“獨” 問題上的看法不盡一致,由國民黨的支援度也不盡相同, 因而, 推動“族群融合”既是國民黨鞏固政權的策略,同時也是島內政治發展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為爭取“四大族群”對國民黨的支援,也為了凝聚內部共識,共同對抗祖國大陸,李登輝等除不遺餘力地宣揚“新台灣人主義”等“獨臺”口號外,國民黨還在權力結構調整上十分注重“族群融合”,這集中地反映在“十五全一屆”中常委成員結構上。與過去國民黨中常委的省籍比例相比, 此次中常委中“本省籍” 和原住民比例增高,“外省籍”比例減少。包括客家人吳伯雄在內的“本省籍”中常委22人,佔總數的66.7%; “外省籍”10人,佔總數的30.3%;原住居民雖只有1人,佔總數的3%,但開創了原住民代表進入中常委的先例。

    安排外省籍的楊亭雲出任“退輔會”主委,顯然有其特定的目的,從中可以看出,國民黨高層意識到,穩住那些跟隨蔣氏父子渡海逃臺、而又不滿李登輝“榮民”,對於國民黨贏得選舉關係重大。因此,安排“退輔會”主委出任國民黨中常委,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為了安撫“外省人”。此外,國民黨首次將原住民代表章仁香作為指定中常委,並把“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主委華加志列為主席團成員, 這是繼1997年11月“行政院”成立“部會級”、“原住民委員會”之後,拉攏原住民的又一項重要舉措。

    章孝嚴成為李、連極力扶植、拉攏的對象。章孝嚴是蔣家嫡傳,是外省人第二代的重要代表人物,一定程度而言,拉攏他即是拉攏外省人,同時也使宋楚瑜失去進一步與李連抗爭的群眾基礎,有利於鞏固“後李時代”的權力部署。未來國民黨權力結構有可能形成由本省籍、外省籍及客家籍分別擔任“總統”、 “副總統”、 “行政院長”的“三位一體”式組合。

    非主流派的馬英九當選台北市長,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國民黨內在族群融合方面取得的一個成果。

    3.“合縱連橫”仍將繼續

    雖然“李連蕭”體制形成,但國民黨內中生代之間的鬥爭並未止息,相反,卻有愈烈之勢,李宋、連宋的矛盾尚未最終消除,使“李連蕭體制”依然存在變數。有人説,“李連蕭體制”的特點是“三位一體”,李為中心,但目前此一體制面臨來自四個方面的挑戰。一是李登輝民間“滿意度”不斷下降,黨內外又出現要求“李登輝下臺”的呼聲。二是“李連蕭”的“合作度”面臨考驗。“李連蕭體制”的根基是“李連”的合作,而實際操作則是更多體現為“李蕭”的合作。李會否進一步放權,“副總統”與“總統”、“行政院長”之間,“行政院長”與正副“總統”之間配合如何,這都是易發生變故的敏感問題。 三是2000年 “總統”選舉前,連戰權力地位將受到嚴峻挑戰。四是民進黨一直企圖打破國民黨的一統局面,取而代之;隨著國民黨整體實力不斷下降,這種情形有加劇趨勢。這些都會影響“李連蕭體制”的穩固。

    在這種狀況下,宋楚瑜聲望不減,馬英九風頭正健,吳敦義等虎視眈眈,無論是李登掌權時期還是在他下臺之後,國民黨內中生代為了搶班奪權勢必開展新的合縱連橫,究竟鹿死誰手,還有待於進一步觀察。但無論國民黨內權力組合發生何種變化,都不可避免的存在著內鬥消耗國民黨執政資源的危險,所以,國民黨的權力鬥爭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將影響到未來台灣的政治前途。

    4.分裂危險依然存在

    國民黨已經因新黨的成立而嘗到分裂之苦果,而目前國民黨內權力鬥爭的激烈程度不能不使人們擔心,國民黨有可能再次面臨分裂的危機。 “李連蕭” 派與宋楚瑜派勢同水火,如果不能在今後的權力組合中形成某種妥協和平衡,便很難保證宋派人馬另立山頭的事情不會發生。而國民黨內一旦再次發生分裂,其地位便很難確保,民進黨極有可能取國民黨而代之,屆時,不僅國民黨而且是整個台島人民都將黨受其害。所以,僅從保證執政地位的角度考慮,國民黨內的有識之士,亦應想方設法避免其再次分裂。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