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與創新——台灣戲曲專科學校見聞  

    今年端午節,台北市的龍舟大賽開幕式上,一群京劇扮相的青少年引起記者的興趣,湊前一問,原來是戲專的學生。戲專的全稱是“國立台灣戲曲專科學校”。於是我們相約,擇日登門拜訪。按照校訓排輩份

    早上6點多,記者走進位於台北市內湖路的“國立台灣戲曲專科學校”時,正是練早功的時候,孩子們陸陸續續地走進練功房,拿大頂、翻筋斗……此情此景,記者在大陸採訪時也曾見過,因此並不陌生。

    正在指導孩子們練習的玉老師告訴我們,早功的形式與祖國大陸十分相似,只是一大早吊嗓子的傳統沒有了,因為最新的研究表明,早上嗓子還沒有“開”,效果不理想。台灣的學生練功苦不苦?玉老師看過祖國大陸的電影《霸王別姬》,他説,和電影裏的孩子相比,台灣的孩子練功太松了。

    走進京劇科時,記者在大門後面發現了兩塊陳舊的黑色木牌:“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發揚民族倫理道德”,老師告訴我們這是戲專的前身復興劇社的創始人王振祖先生題寫的。也是戲專的校訓。根據傳統,學生們的藝名,就是以此聯的順序排列。第一批畢業生是“復”字輩,第二批就是“興”字輩,台灣著名的京劇演員吳興國是戲專第二屆的畢業生,就是“興”字輩。

    打罵學生會被告

    走進京劇科的練功房,記者遇到了來自瀋陽市京劇院的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獲得者李靜文教師。李靜文是應邀來此講學的。李老師説,戲專採取10年制教育,目前共有師生200名左右。學生一般在五年級時入校,經過10年的學習畢業後,有的考入大學繼續深造,有的留在本校的劇團擔任演員,有的則轉行從事大眾傳播等其他行業。學生在校期間的支出由公費承擔。

    記者在戲專遇見的幾位老師對目前的教學都表示出憂慮。隨著時代的變化,傳統梨園的教學方式已經行不通了。台灣戲專目前的教學採用“人性化”方式,對學生不能打不能罵,否則就會被家長告上法庭。不少戲專的前輩擔心在這種教學方式之下,學生們的功底不夠紮實,傳統戲曲恐怕會成為“花拳繡腿”。

    戲專校長鄭榮興是客家戲藝術的專家。他説,台灣戲曲藝術植根于中國傳統的梨園文化。與此同時,在幾十年的隔離狀態中,台灣的戲曲也在不斷發展變化,繼承傳統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有別於祖國大陸的新特點。

    為了應對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爭取更多的就業機會,戲專學生不再像以前一樣“術業有專攻”,而是京劇、豫劇、客家戲、歌仔戲樣樣都得學。綜藝舞蹈科其實就是雜技科,同時也結合了中外舞蹈、武術、魔術、音樂等內容,使表演的形式更豐富多彩,也給學生創造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聖經改編成京劇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戲專在傳統京劇藝術改革方面進行了大膽嘗試。

    教務主任鐘幸玲就是戲專的戲曲改革運動的一位幹將。鐘幸玲藝名傳辛,一看名字便知是戲專第五屆的畢業生。鐘幸玲回憶説,有一次演出,打開大幕只有8個觀眾,心裏十分難過。鐘幸玲戲專畢業後曾赴美深造,最後還是回到母校,致力於發揚傳統戲曲的事業。

    鐘幸玲一頭短髮,快人快語。她説,藝術不變的原則就是變。從歷史來看,戲曲從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京劇藝術要保持生命力,必須要有觀眾。從祖國大陸過來的軍人,尤其是那些老將軍們酷愛《四郎探母》,有些人一輩子也看不夠。《四郎探母》確實好,可是年輕人也有權利看到自己喜歡的京劇。怎麼讓年輕的觀眾心甘情願地自己掏錢走進劇場?也就是怎麼打開市場?光是老的那一套肯定不行,必須使節目更符合年輕人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要講究布景、燈光、服裝,給年輕人更多新的東西。

    2000年前夕最後一個聖誕夜,一齣根據聖經故事改編的京劇上演了。把聖經改編成京劇,鐘幸玲自己都覺得這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可對年輕人來説,這是一部能夠看懂的京劇。戲專新編的京劇還有著名的日本故事《羅生門》、莎士比亞的《訓悍記》、魯迅的《阿Q正傳》等等。目前劇團正排練根據白雪公主改編的《森林七矮人》。

    對於這種大膽嘗試,當然是批評眾多而尖銳。對此鐘幸玲並不在意,她説:戲曲的上帝是觀眾,好不好讓觀眾來選擇。我寧要場場爆滿的“不好”也不要沒有觀眾的“好”。西方人所編的歌劇《蝴蝶夫人》、《圖蘭朵公主》不都是西方人演東方戲並成了經典嗎?在新編京劇中挑大梁的著名文武老生李寶春則謹慎地説:“好在戲裏二黃、西皮、反西皮各種唱腔都有,讓我覺得踏實些。”

    戲專成為觀光點

    “靜態看故宮,動態看戲專”。戲專已經成為遊客們了解中華文化的一個景點。記者在戲專的傳達室看到,中、日、英三種文字的宣傳材料,列出學校開放參觀的時間和項目,參觀教學、影片節目、京劇演出、傳統劇藝品展售等等。

    綜藝科的練功房,一批日本遊客和台北的小學生正在看表演,戲專學生演的居然是北京民間傳統的“抖空竹”。間或也有失手,可是觀眾們還是報以掌聲。京劇科的表演顯然更有可看性,沒有化粧,男女主角象徵性地扮上,唱腔沒幾句,倒是身段、眼神和列隊的排場讓人眼花繚亂。這麼近距離的看京劇,記者也是第一次,也許,增強可看性正是台灣戲曲界人士進行改革的目的。為了增加《森林七矮人》的觀賞性,戲專劇團特意請香港著名服裝設計師設計服裝,請祖國大陸的藝術家製作音樂。

    記者在校園裏看到一張關於兩岸戲曲交流活動的海報。帶領我們參觀的偶老師説,這並不稀奇,戲專與大陸同行的交流活動,很早就開始了,而且越來越頻繁。兩岸藝人還會經常在一起合演節目。不久,就有一次“兩岸大戲聯演”的活動,將有200多位祖國大陸戲劇界人士來戲專與師生們聯排大戲。偶老師説,這是兩岸互相學習的好機會。

    (圖片説明:台灣戲曲專科學校國劇團的青年演員為遊客和小學生表演京劇片段。)

    人民網 2002年7月25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