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説台灣自古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灣自古即屬於中國,中國人最早發現並開發了台灣。在浩繁的中國古代典籍中,台灣被稱為夷洲、流求、東鯤等,到明朝時正式的公文便開始出現“台灣”這一名稱。大量的史書和文獻記載了中國人民早期開發台灣的情景。

    西元三世紀,三國時期吳王孫權曾派1萬官兵到達“夷洲”即現今的台灣,當時吳人沈瑩在《臨海水土志》上就留下了世界上對台灣最早的記述。西元七世紀,隋王朝曾三次出師台灣,從那時起大陸居民也開始遷居澎湖地區,其後逐漸向台灣本島發展。到17世紀末,從大陸來到台灣的居民超過10萬之眾,他們在當地從事大規模的開發建設並定居。至西元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時,自大陸遷徙至台灣的居民總數達到50.7萬餘戶,254萬餘人,200年間增長了25倍。遷徙台灣的大陸人民帶去了先進的生産方式,與台灣先住民共同開發台灣,繁衍生息。可以説,台灣的開拓發展,凝聚了包括當地少數民族在內的中國人民的血汗和智慧。至今,台灣社會的發展始終延續著中華文化的傳統。

    中國政府最早對台灣實施了有效的統治。在中國人民漫長的開發台灣過程中,中國政府逐漸加強了對台灣的行政管理,並實施了有效管轄。西元12世紀中葉,當時的宋王朝開始將行政管理權擴展至台灣地區,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戍守。元、明兩代在澎湖設置巡檢司,負責巡邏、查緝罪犯,並兼辦鹽課。1662年,鄭成功在台灣設“承天府”。清朝政府在統一中國後,逐步在台灣擴增行政機構,加強對台灣的治理。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設置“分巡臺廈兵備道”及“台灣府”,隸屬福建省。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清政府派人測繪台灣地圖,丈量土地。1721年(清康熙六十年),又增設“巡視台灣監察御史”,改“分巡臺廈兵備道”為“分巡臺廈道”。1727年(清雍正五年),改“分巡臺廈道”為“分巡台灣道”(後改為“分巡台灣兵備道”),定“台灣”為官方統一名稱。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清政府正式劃台灣為單一行省。

    194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政府重新恢復了台灣省的行政管理機構,繼續對台灣進行有效管轄。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後,按照國際法上政府繼承的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理所當然地繼承和行使包括台灣在內的全中國的主權。

    海峽兩岸中國人為保衛台灣進行了長期不懈的鬥爭。15世紀後期起,荷蘭、西班牙等西方殖民主義者先後入侵台灣。兩岸同胞為保衛祖國的寶島、反對外國殖民者的入侵進行了各種方式的鬥爭。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鄭成功率軍進軍台灣,並於次年驅逐了荷蘭殖民者。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次年日本侵略者強迫中國政府簽署了《馬關條約》,台灣被割讓給日本。但是中國人民從來就不承認這一不平等條約。當時在北京會試的18省千余舉人發起了著名的“公車上書”,反對割臺;協理台灣軍務的清軍將領劉永福等和台灣同胞一道展開了反抗日軍佔領的鬥爭。在日本對臺殖民統治初期,台灣同胞組織義軍,進行武裝遊擊戰前後達7年之久。及至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的50年期間,台灣同胞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群眾運動和各種鬥爭波瀾壯闊,席捲全島南北,60余萬台灣同胞為此付出了寶貴生命。

    1937年,中國人民開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戰爭,中國政府明確昭示中外廢止《馬關條約》,宣佈將收復台灣、澎湖。1945年中國人民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台灣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同年10月25日,中國政府接受日本投降,並宣佈:自即日起,台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國主權之下。

    1949年以後,由於眾所週知的原因,台灣和祖國大陸處於暫時的分離狀態,但這並未改變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實。所有中國人都認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也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聯合國承認的。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