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兩岸「三通」順乎民心

     實現兩岸「三通」是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願望和迫切要求。一九九七年的四月十九日,在一個中國、雙向直航、互利互惠的原則下,我們終於突破了台灣當局設置的「三不」政策,經過海峽兩岸航運界的共同努力,實現了從福州、廈門到高雄的參港試點直航,向海上兩岸直接通航邁出了第一步,從而也結束了兩岸五十年間沒有商船通航的歷史。兩岸十家船公司有十艘船舶進行了試點直航。試點直航參年來,雙方船舶共運營了四千二百二十八個航次,承運的總箱量近九十萬TEU,試點直航受到了海峽兩岸各界的歡迎和支援。

     但需要指出的是,由於台灣當局頑固堅持「三不」政策,人為設置障礙,參加試點直航的船舶運輸的貨物不能在高雄「通關入境」,只能轉机運輸祖國大陸的外貿貨物,試點直航僅解決了兩岸船舶直接通航的問題,兩岸貿易貨物仍要經第參地。台灣當局人為地增加了貨主和船公司的負擔。例如,一條七百五十TEU集裝箱船從上海直航高雄海上距離為六百海裏,但繞行日本石垣島後距離為九百三十五海裏,增加三百三十六海裏,僅船舶往返和在石垣島所發生的費用就要增加運輸成本二萬二千美元。

     海峽兩岸的航運界、貿易界對此勞民傷財之舉怨聲載道,反應非常強烈。我過去曾經講過,李登輝採取的是掩耳盜鈴的政策,台灣當局頑固堅持「三不」政策,讓兩岸船舶到第參地繞航。就是繞地球參圈,到日本換個單子,也不是日本貨,也改變不了貨是祖國大陸貨這個實質。為什麼要讓兩岸航運界、貿易界受這份罪、花這個錢呢?這完全是李登輝分裂祖國,阻礙「三通」搞台獨的政治上的需要。

     無論是「試點直航」,還是「兩岸三地」間運輸,都是在台灣當局為兩岸直航設置障礙條件下的「權宜之計」。實現兩岸海上貨物和人員的直航運輸是兩岸經貿發展和各方面交往的客觀需要,也是兩岸同胞利益之所在,對擴大兩岸各項交流起著積極的作用。儘快實現包括海上直航在內的真正的「三通」,有利於海峽兩岸經濟的共同發展,符合兩岸人民的共同利益。在台灣的媽祖信眾有一千四百萬人,約佔全島人口的百分之七十。湄洲島是媽祖文化的發祥地。自一九八九年五月六日台灣宜蘭南天宮進香團組織二十條漁船載運二百二十五名臺胞,衝破台灣當局禁令,直航湄洲島後,到一九九九年底,專程來湄洲進香的臺胞已達九十萬人次,每年平均在十萬人次以上。即使台灣當局嚴密封鎖,今年四月十六日,宜蘭蘇澳仍有四十五名媽祖信眾分乘六艘漁船直航湄洲。

     台灣香客來大陸,除部分經香港轉道而來外,相當一部分乘小漁船經海上過來,既不安全,又使香客平添勞頓之苦。為保障進香旅客來大陸朝拜馬祖的安全和通暢,在海上香客運輸問題上,我們提出的基本原則是:在一個中國前提下,鼓勵海上雙向直航,不搞彎靠。海峽兩岸旅客海上直達運輸,是兩岸人民的共同願望,符合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應儘早予以實現。

     在今年的台灣新領導人競選時,三個參選人對兩岸「三通」都表示過「積極」的態度,説明兩岸「三通」符合民意,用這種方法才能拉選票;也可以説兩岸「三通」是歷史的潮流。而祖國統一也是任何人都阻擋不了的歷史潮流。潮流不可擋,民心不可違。早日實現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更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福及兩岸人民、蔭及子孫後代的韆鞦大業。

     浩浩中華綿延數千年,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孫中山先生曾經説過:「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受,不能統一便受害。」

     我們希望台灣新領導人不要與民心背道而馳,要審時度勢,順應民意,順應歷史潮流,儘快回到一個中國的原則上來,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什麼問題都可以談,有關「三通」的所有問題都可以研究討論,什麼問題都可以找到解決的辦法。辦法總是比困難多,我們相信兩岸「三通」必將實現,祖國統一大業必將完成。

    (作者:胡漢湘,交通部水運司司長、海峽兩岸航運交流協會理事長)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