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以戰促回歸

    鄭成功死後,被人譏為“頑童”的鄭經繼位。當時鄭軍內部矛盾重重,“每聞風聲,慌亂不堪”。台灣,猶如失去母親的孩子,孤懸海外,風雨相兼,惶惶不安。在此情況下,清帝康熙果斷地決定促使台灣回歸。

    康熙的政策是“寓剿于撫”,將作戰與招撫做統一部署。清軍一面在金門不斷打擊鄭軍,一面展開大規模的政治攻勢。攻心奪氣的結果,1664年,鄭軍文武官員3985人,大小船900 余只投誠清廷。鄭經萬般無奈,率殘部撤回台灣島。

    1681年春,鄭經暴死,諸子爭位,台灣島內一片混亂。12 歲的次子鄭克土爽被其岳父推上王位。康熙當機立斷,任命鄭軍降將、有豐富海上作戰經驗的施瑯為福建水師提督,“謀劃進取台灣事宜”。

    大兵壓境,康熙仍沒有放棄和平爭取回歸的努力。 1682 年12月,福建總督姚啟聖派人赴臺談判,可鄭氏集團擺在談判桌上的,卻是其分裂祖國的圖謀:“照朝鮮等外國例,稱臣納貢”。康熙帝龍顏震怒,令施瑯“相機進攻”。

    寓和于戰的使命擺到了施瑯面前。 熟知海峽軍情的施瑯決定先把一柄鋒利的寶劍頂在鄭軍的喉頭上,攻取澎湖。1683 年6月14日,施瑯率水師由福建銅山進發澎湖。次日到達澎湖西南的貓嶼、花嶼和草嶼等島嶼,夜泊澎湖南大門八罩島。16 日晨,施瑯直取澎湖本島,不料遭颶鳳襲擊,前鋒船隻被鄭軍圍困,首攻不利。

    22日,施瑯再次出擊,將水師分成三路:左右兩翼各率戰船50艘,分別攻牛心灣和雞籠嶼,牽制敵人,自率戰船136艘為中路,直插娘媽宮。海上交戰開始後,施瑯的水軍迅速變換成“五梅花”陣法,以5艘戰船攻敵船一艘。霎時,茫茫大海上,朵朵“梅花”飛舞。恰在這時,一陣南風吹來,處於上風的清軍趁勢揚帆疾進,擊毀鄭軍大小戰船190艘,殲滅其主力1.2萬人,收降4800余人。澎湖守將劉國軒見大勢已去,突圍回竄台灣。

    澎湖失守,使鄭氏家族精銳盡覆。此時,施瑯在保持軍事壓力的同時,將鋒芒收起,繼續貫徹康熙的方針策略,再次展開了強大的政治攻勢。康熙也向台灣鄭氏人員頒發赦罪詔書。7 月5日,鄭克土爽終於作出了合乎歷史發展規律的正確決定,向清政府上表投誠。8月13日,兵不血刃的清軍登陸台灣,台灣如離家多年的遊子重新回歸祖國懷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