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族人的風俗

    阿美族是台灣高山九族中最大的一族,人口約有12萬人左右,主要居住在台東縱谷地帶陽花蓮縣東部和台東縣的東北部。

    傳統阿美族社會組織是典型的母系社會組織,男子長大結婚後入贅別家,無財産權,無發言權,家庭由女子主持,娘舅代表母親具有一定的發言權,所以參加部落會議和重大活動者仍為男性。

    阿美族傳統的文化習俗獨特,但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已漸被淹沒。尚存的有每年1月份的摔跤比賽,6月份的拔河比賽,8月份的部落運動大會(部落間的相互競技)、豐年祭和12月份為期7天的“吃素團”等,而且許多是作為觀光節目的表演性質。

    豐年祭。阿美族的豐年祭又叫豐收祭,是阿美族的豐收節,在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前後舉行,也叫“月見祭”。這是阿美族最為隆重的節日,因為這是台灣山地收成季節即將來臨前的慶典,所以也有人稱之為“八月豐收節”。慶祝活動大約持續7天左右,這7天也是族中中青年男女的定情日。

    台灣光復後,豐年祭每年都集中在花蓮市花蓮崗山舉行。第一天,祭祀祖宗神靈,男人舉行獵祭儀式,一般是射獸頭。第二天,婦女繼續集中祭祖,男人上山打獵,再舉行打獵祭儀。第三天,進行“鑿齒”,凡8歲到13歲的小孩,皆鑿去上顎的二個犬齒的齒冠部分,然後飲酒慶賀。從晚上開始,一直到7天后儀式結束,阿美族人都通宵達旦地歌舞狂歡。在每個晚上的篝火晚會上,姑娘們穿上節日盛裝,頭上綁著用各種草葉子和各種鮮花編成的頭飾,頸間帶著用貝殼磨刻成的貝珠串。小夥子則穿上短衣,圍著用鹿皮製成的短裙,頭上插幾根五彩繽紛的鳥羽。人們圍在篝火旁唱歌跳舞,喝酒談天,盡情歡樂。

    第七天,阿美族男子們必須依照年齡分級隨同巫師到河畔淋浴,表示新的一年的開始。然後再用鋤頭象徵性地掘掘地,表示勤奮及開始工作,最後回廣場接著跳舞。這時,外人不許加入,只有未婚青年男女才能加入。這些年輕男女,個個興高采烈,擁抱、親吻都不會有人干涉。

    晚會進入高潮時,年輕人們圍坐在篝火旁,等待未婚女子取走身上的腰帶,如果腰帶被某個女子取走了,就表示她喜歡上你了。第二天后以後連續一個星期,每天一早該男子必須到山上去砍柴,並送柴到女方家,直到女方的父母認可,才肯答應男子入贅女方家中。

    成年祭。阿美族男性年齡等級制十分複雜。年齡級組嚴格劃分為:10歲以下為幼年期,10至15歲為少年期,16至40歲為青壯年期,40歲以上為老年期。族裏的長幼次序、地位及責任便隨著年齡組的遞升而不斷加重。因此,每到更換年齡級組時,族中便舉行隆重的年祭儀式。最為隆重的,應當算是“成年祭”。因為經過成的祭後的男子,算是“成人”了,可以參加部落事務,出席部落會議。台灣光復後,這種制度逐漸瓦解。但在花蓮縣東昌村的阿美族部落,每隔三年仍要按古禮舉行一次成年祭,吸引眾多遊客前往觀禮。

    成年祭在舉行之前,參加祭禮的少年都要到指定的地方,進行為期17天的預備訓練,接受齋戒、歌舞、狩獵、生産、待人接物等教育。完成後的第二天,祭禮才正式開始,分成兩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叫“馬龍龍”,是一場3000公尺的長跑競賽,從村子的中心點沿著街道一直跑到大海邊。阿美人相信,只要能在這一天跑完全程,讓雙腿浸在海水中,海水便可洗去身上的污濁,賦予新機。因此,參加祭禮的每一個孩子莫不奮力向前。他們的父母更是希望自己的子弟不要落後,一看到孩子跑速放慢時,便拿起大把的姜葉追打著,而主持活動的巫師也跑到隊伍後面,追逐每一位少年。少年們更不敢跑慢了,唯恐巫師捉到,否則便會“惡靈纏身”,一生難以解脫。

    第二階段“下水禮”。在“馬龍龍”結束後,族中男女在海邊搭起一座長方形的草棚,舉辦各種娛樂活動,如到海邊擲樹枝(象徵用魚鏢射魚),或是唱歌跑舞、飲酒作樂。直到一個禮拜後,才舉行“下水禮”。這是成年祭的高潮。它展現一個成年男子出海奮戰,無畏無懼,有能力自己維生的精神。因此,在下水禮前夕,情有獨鍾的少女都會為她心愛的人烹飪幾樣好菜,送到草棚供他食用。

    下水儀式以35人組成一組,依照年齡大小分立在獨木舟兩側。彼此手搭手、臂連臂,在族長的指揮下,高唱頌揚先祖的讚歌,同時雙腳不斷地交換,向前一步步推進。最後族長下令“奉起”,眾人便合力高舉起代表先祖的獨木舟,邁出整齊劃一的步伐向大海衝去,一直衝到離開岸邊300公尺遠的地方,不管風浪多大都不能畏縮停止。待到族長在岸上高舉旗幟表示可以返航時,他們才扛著獨木舟回到岸上。經過這個考驗之後的男子便算是成年了,族長將會賜給他們一個年齡的級組。這個級組除了代表著榮譽外,更是他們享有地位的象徵。

    成年祭結束後,族中還會在海邊草棚中舉行慶功宴。每個晉級少年與家人團聚,暢談未來的計劃和理想。

    阿美歌舞傳四方。阿美族已經發展起自己獨特的藝術文化,其中,最有成就的是他們的歌舞,成為遊客們尋訪的對象。有人甚至説,如果沒有欣賞過阿美歌舞,就不算了解台灣的高山族文化。阿美人本身更離不開歌舞,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田間勞作時、祭典時期簡直就是以歌舞為他們的生活。他們歡欣時唱歌,憂鬱時也唱歌,生活處處有歌舞。歌舞是他們生活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阿美族不愧為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而且,阿美族的歌舞,可以説是高山族歌舞一個重要的側面。

    阿美族的歌大多有曲無詞,而唱者可隨時以某曲調唱歌,臨時填入應時應景的歌詞。歌詞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是“祭歌”,那是自古流傳下來的祭禮中唱的歌,歌詞大部分是古阿美語,是室外集體舞蹈時合唱的歌曲,有齊唱,也有二部合唱與和聲的歌法。第二種叫“酒歌”,是在室內宴飲時才唱的歌曲,一般是一人獨唱或少數人合唱,多為三幾句套語,較為簡單易唱。第三種是“即興歌”,唱者邊想邊唱,隨口而來,有談情説愛的,有抒情的,有勞動時消除疲勞的,豐富多樣。

    阿美族歌曲旋律十分豐富,曲調多變,節奏感強(這是為配合跳舞舞步而形成的特點)。有些曲調的樂句可以很長,具備了“獨奏器樂曲”某些特徵的雛型。除此之外,阿美族歌曲在演唱時,還可以加入很多“花腔”裝飾音。在一些合唱中,男女兩部竟已發展到“對位唱法”,産生了“復旋律”(有時多至3個聲部)。這些都令現代音樂家十分驚訝,非常欣賞。

    在阿美族居住區,隨時都可看到阿美族人在跳舞。祭典時的歌舞大會上,有成千人的大規模集體舞;在平時,成人們忙著勞動,少男少婦們都仍以歌舞為樂,如此好舞,在世界上都實屬罕見。

    阿美族的舞蹈,多姿多彩,舞蹈節目很多,有豐年舞、日光夜舞、感謝神恩舞、檳榔樹下舞、狩獵舞、祭神舞、迎親舞、祈雨舞、迎賓舞、月下美人舞等等。有成百上千人的集體舞,有情侶合跳的雙人舞,還有獨舞。從風格上看,或粗獷,或優美,或剛健,或豪放等,不同場合採用各不相同的舞蹈。

    阿美族少女面貌姣好,濃黑的眉毛,一雙又大又亮的眼睛,長長的睫毛,直而稍高的鼻子。由她們組成的歌舞團,總是受到熱烈歡迎。最有代表性的花蓮市吉安鄉宜昌村。村裏有個阿美族文化中心,成立了山地歌舞團。這個享譽中外近20年的歌舞團,為吉安鄉造就了不少歌舞人才。有每年一度的宜昌村豐年祭歌舞大會上,這個歌舞團以龐大的場面、嫺熟的舞藝吸引了眾多的遊客前來觀賞。在嘹亮而粗獷的阿美民謠歌聲中,阿美小夥子雄壯的舞步和阿美姑娘剛健而婀娜的舞姿,贏得了熱烈的掌聲。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