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臺商:遭遇“門檻”的故事  

    “早上從珠海出發,回台灣辦完事,還可以趕回來吃晚飯”,在兩岸尚未直接“三通”的情形下,珠海本來是吸引臺商的近水樓臺。然而,在臺商投資祖國大陸的第一波高潮中,珠海卻門庭冷落。

    “和現在相比,珠海過去的‘門檻’太高了。”珠海市臺商協會副會長、太陽神(珠海)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永祥感慨地説。

    作為大陸最早的經濟特區之一,10多年前,珠海這塊“政策優惠的土地”也曾是臺商最早的投資熱點之一。從1988年第一家台資企業“登陸”珠海後的7年間,共有200多家台資企業到這裡“安家”。

    1995年,台灣和澳門通航,珠海也成了由台灣進入祖國大陸最為便利的“門戶”。資料顯示,此後每年有100多萬台灣同胞從珠海拱北海關進入大陸,前往大陸的臺商也紛紛經由珠海出入。珠海吸引臺商的優勢非常明顯。

    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從1995年後的5年中,到珠海落戶的台資企業每年僅20來家,平均投資規模也不足100萬美元。而與此同時,臺商卻大舉進入鄰近的中山、東莞、順德等地,迅速形成了各種産業的集聚效應。

    臺商何以過“家門”而不入?已在珠海投資經營14年的楊永祥回憶道:“當時珠海一些地區的土地使用價格每平方米高達600元,這麼高的地價給許多臺商的投資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風險。”

    與鄰近地區僅幾十元一平方米的地價相比,珠海的高“門檻”不僅讓過往臺商望而卻步,還使不少已經在此投資的臺商把資金和企業部分或全部遷出珠海,去周邊地區發展。“美星鞋廠在珠海投資後,由於這裡的地價太高,第二期建設轉往中山去了。”珠海市台灣事務局副局長莫錦華惋惜地説。

    10年前,珠海在祖國大陸首開重獎科技人才的先河,以“科技興市”戰略作為立市之本。楊永祥説:“珠海高科技産業的導向政策有先見之明,但當年也把大批急於尋找出路的傳統産業臺商擋在了的大門之外。”

    莫錦華認為,沒有製造業的發展很難提升當地的經濟實力,也難以形成企業的配套優勢,高新技術也就失去了支撐和進一步發展的平臺。強調發展高科技和旅遊是珠海過去對外資製造業設置高“門檻”的原因之一,但現在看來,只要做好規劃與環保,製造業在珠海的發展還是有巨大空間的。

    “現實使我們認識到,發展經濟和吸引外資一定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他説。

    隨著近年來新一輪臺商投資大陸熱潮的來臨,已錯失了一次吸引台資機遇的珠海人敏銳地覺察到,這是一個新的發展機遇。最近兩年來,珠海採取各種舉措重塑形象,降低“門檻”:大幅調低過高的地價,調整和完善産業政策,開闢各類設施配套的臺商投資開發區,連續三年整治政府機關作風、提升服務意識……

    如今,珠海又重新贏得了臺商的青睞,去年珠海吸引臺商一改往年的頹勢,共有117家台資企業落戶,合同金額達2.8億美元,其中泰肯硅化學公司和樺澤化工公司的項目已經開工建設。在不久前舉辦的粵臺經貿交流會上,870多位臺商應珠海之邀前來,邁過珠海的低“門檻”,簽下55個項目,總投資近6億美元。

    已在珠海投資的臺商也紛紛加快增資擴産的步伐,南科集團最近決定投資2.55億美元,建設大規模的積體電路生産廠。同時,一些當年怯于珠海高“門檻”而出走的臺商又紛紛“回頭”,美星鞋廠最近決定把第三個工廠設在珠海。

    新華網 2002-07-11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