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共同應對全球化挑戰  

    中國副總理錢其琛今年初發表的“為推動兩岸經濟關係上升到一個新的水準,願意聽取台灣各界人士關於建立兩岸經貿合作機制的意見和建議”的講話,在兩岸引起了強烈反響。在青島舉行的第十一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上,如何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製成為普遍關切的議題。

    在全球化潮流下,世界經濟競爭更趨激烈。與會的專家學者們指出,在此背景下,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更趨迫切。

    台灣政治大學東亞所教授魏艾指出,在經濟全球化的壓力下,區域經濟合作組織亦相應而生,兩岸均應以大的視野,從國際競爭和全球産業佈局的角度,摒棄過度意識形態的僵持,提出更有效的經濟合作模式,進行溝通和協商,以推動兩岸關係的發展。

    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副研究員鄭劍認為,兩岸緊密合作,互相利用對方的經濟優勢,建立合理的兩岸産業分工、經濟合作機制和風險防範機制,才能最大限度地享用全球化可能帶來的利益。

    廈門對外貿易促進中心研究員夏桂年則認為,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可為兩岸關係注入新的動力。他指出,在大陸和台灣都加入世貿組織以後,兩岸的對外經貿政策已經趨同,不僅要對外實行國民待遇,而且相互之間也要實行國民待遇。在此情況下,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集團化給兩岸關係提供的新動力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兩岸關係的發展需要注入新的動力,這個新的動力就是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的背景下,建立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將兩岸相互之間實行的政策與對外實行的政策區隔開來,在兩岸間實行更加優惠的特殊的經貿政策。兩岸經貿交往中發生的糾紛,在內部協商即可解決,用不著拿到WTO去解決。

    一些學者提出,應首先在一些具體領域建立兩岸合作機制,如兩岸農業合作機制、兩岸漁業合作機制、兩岸IT産業合作機制、兩岸勞務合作機制、兩岸投資保護機制、兩岸能源合作開發機制等。

    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並不是無條件的,首先應該實現兩岸直接“三通”,改變目前兩岸經貿單向、間接的局面。學者們還指出,“三通”只是建立正常貿易關係的前提,而經濟合作機制要求的條件更高。

    雖然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的建立尚有許多不確定因素,但它是兩岸經濟發展客觀需求,形勢比人強,學者們對前景並不悲觀。

    中新社2002年07月11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