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兩岸粽香時  

    粽子是海峽兩岸的民俗食品,端午節前後幾乎家家必備,人人必吃,成為海峽兩岸人民共同的食品習俗。

    粽子就是古代的角黍,相傳為了祭祀屈原,又怕祭品流沒水中,故用竹筒盛米,密封後投入江中,後來慢慢演變為粽子,古稱“筒粽”。後來,是用荷葉(或菰葉、葦葉)包粽子。

    祖國食品文化博大精深,早在唐宋時期,端午粽子就名品甚多,有角粽、錐粽、茭粽、筒粽、秤錘粽,又有九子粽。粽子起初流行于楚地南方,後逐漸在北方流行起來。隨著大陸人民移居台灣,也把端午節風俗帶到台灣,並成為台灣的節俗。這種節俗還隨僑胞流傳到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

    端午時節,台灣民間家家戶戶幾乎都包粽子祭祀神明及祖先,並供全家人食用,處處粽香洋溢,成了這個節日最大的特色。隨著兩岸同胞的往來,大陸各地的粽子都在台灣出現。但市場上仍以約呈四方形、四角交錯呈現的台灣粽子為多。

    台灣的粽子製作材料及方法有些和閩南相同,分成(米庚)粽、鹹粽兩種。(米庚)粽係糯米拌食用鹼而成,稱甜粽;鹹粽則包豬肉、蝦米、香菇、芋頭、蠔幹、栗子等物。台灣還有特別的“菜粽”,是台南特有的大眾化小吃,俗稱“大眾菜粽”,它的來由有著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包涵著台灣同胞反抗外來侵略的浩然正氣。中日甲午戰爭後,腐敗的清政府割讓台灣給日本,台灣的中華兒女奮起抗日,後來因軍糧告(上左缶上右役右下缶),肉類奇缺,於是就用菜摻點花生和米做成菜粽作主食,堅持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台灣被日本侵佔後,台灣同胞常常做菜粽吃,以紀念當年英勇反抗日軍的壯舉。筆者訪台時,曾親嘗這種菜粽並聽了這動人的故事。

    按照台灣民俗,一般民間在端午節前都會包粽子饋贈親友,新婚夫婦則要吃岳家送來的粽子,稱之為送節。筆者訪台時看到,現在台灣的粽子,已成為一種非常普遍的鄉土食品,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飲食店都有粽子賣,主要是由閩南傳去的肉粽。台灣民謠有《燒肉粽》,許多人都耳熟能詳傳唱。每每夜半時分,台灣較繁華市區也常見到賣肉粽的小販。台灣著名的粽店有新竹的“成家肉粽”、彰化的“肉粽”、台南的“再發號肉粽”等。

    海峽兩岸還有俗諺:“食過五月粽,寒衣收入櫃”、“沒食五月節粽,破裘(寒衣)不甘放”。粽子已成為季節轉換方面兩岸人民同俗的一個標誌。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2年06月12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