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望兩岸文物加強交流合作
——訪“台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石守謙
 

    當石守謙從寬大的硬木雕花書桌前走出來的時候,記者便猜出他的身份,他是一個溫文爾雅的人。針對兩岸文物交流這一話題,他愉快地接受了本社記者的專訪。

    石守謙説,兩岸文物界的人員互訪、交流是近十年的事,文物方面的交流基本上是單向的。“台北故宮博物院”自一九九九年開始向大陸借展文物,當年為“三星堆傳奇”特展及“漢代文物大展”向大陸商借“馬王堆漢墓”和“南越王墓”文物來臺,曾引起很大轟動。他指著窗外“天可漢的世界——唐代文物大展”的廣告牌説,這次來臺展出的陜西省唐代文物來自十二家文物單位,共一百二十組件,種類包括金銀、銅鐵、玉石水晶、瑪瑙、陶瓷等。從出土的波斯、羅馬及日本的錢幣看,唐代長安與各國的經濟往來相當頻繁,且國勢強盛。在器物的造型及紋飾上則帶有濃郁的北方草原民族特點,這是因為唐朝帝係出身於五胡十六國之後的隴西之地,母系為突厥族係的緣故。

    當記者問及“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何時可赴大陸展出時,石守謙表示,在條件成熟時,期望大陸民眾能儘早一睹中華瑰寶的風采。在解釋“條件成熟”的涵義時,石守謙説,一是希望辦理“司法免扣壓”的手續,二是展室符合“恒溫、恒濕”的要求。在談到前一段有人在台灣媒體發展文章擔心台北故宮博物院文物赴大陸展出,會被要求“物歸原主”時,石守謙笑著説,那是一段人所共知的歷史。他遞給記者一本“台北故宮博物院巡禮”的畫冊,指書裏對“台北故宮博物院”文物的來龍去脈均有客觀、詳實的記載。書中在“簡史”一欄指出,“‘中央博物院’與‘北平故宮博物院’是構成今日‘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主要部分”。“兩院來臺文物,計原故博部分,有器物四萬六千一百件,書畫五千五百二十六件,圖書文獻五十四萬五千七百九十七冊件;原中博部分,有器物一萬一千零四十七件,書畫四百七十七件,圖書文獻三十八件,計六十萬零八千九百八十五件冊,堪稱數量龐大的中華民族文化資産。”

    此外,書中還記載,加上外界捐贈及收購的文物至去年十月底,“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全部典藏為六十五萬三千五百九十七件冊。

    談到兩岸文物的比較,石守謙説,大陸方面的典藏文物數量要多一些,在精品方面,各有韆鞦。他稱讚北京故宮的建築美侖美奐,但又以學者的直率指出,故宮本身就是偉大的文物需要保護,作為展室,卻不合適,將文物移居他處,另建新館是早晚要走的路。

    石守謙作為一名東方藝術史的研究學者,于兩年前參與“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管理,他稱,也許早在十四歲來參觀文物時便有“定數”。中學畢業之後,他在臺大主修歷史,爾後獲藝術史碩士學位,再後,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深造,主攻東繪畫史,獲博士學位。

    臨行前,石守謙送記者一本新出版的著作“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史論集。並説,他的祖籍是福建漳州。(張莉)

    中新社2002年06月04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