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災窩”的致富帶頭人
——記安徽省霍丘縣農民企業家、臺屬關德運
 

    陽春三月,迎著隨風搖曳的嫩柳和綻放的桃花,沿著淮河蓄洪區壩上的土路,我們驅車來到安徽省霍丘縣姜家湖鄉臨閘村。這裡過去是“洪水走廊”,水災連年不斷,被稱為“老災窩”。可就在這個“老災窩”裏,如今飛出了一隻“金鳳凰”———安徽省天華工藝品有限公司。在改革開放春風的吹拂下,從小喝淮河水,當了幾十年村幹部的關德運,在台灣桃園的大哥關德順的支援下,在荒崗薄嶺上就地取材,辦柳編廠,建燒磚廠,搞科技種植基地,成為遠近聞名的皖臺合資企業。關德運致富不忘造福鄉梓,幫助鄉親們共同致富,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和好評。

    今年60歲的關德運,中等身材,微胖的臉龐黑裏透紅,為人樸實敦厚,誠懇中不掩精明。他熱情地帶著我們看了他的家和他的企業。這裡可以説是家中有廠,廠中有家,家中有園。在他家那一排紅磚瓦房的院外,工人們正在用機器加工編筐織籃的麻繩;旁邊的池塘裏泡著一捆捆杞柳;坡嶺上是燒制紅磚的18門轉窯。房前屋後是科技種植基地:桃樹、石榴、香椿、葡萄等苗木成林,還有百畝魚塘和年可出欄百頭肥豬的養豬場,一些青壯勞力及婦女和老人各司其職,有條不紊地忙活著。附近是他那家“安徽省天華工藝品有限公司”的柳編廠。廠內幾十名年輕姑娘和小夥兒正在麻利地編籃子編筐。院子和倉庫裏堆滿了待運的成品。樣品室裏四面靠墻上下幾層琳瑯滿目地擺放著幾百件樣品,有籃有筐有箱,規格、花色、式樣各異。老關介紹説,因為樣品室太小,放不下,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這些年來,老關的企業生産的柳、草、竹、藤編織品有80多個系列、1000多個品種,暢銷美、加、法、荷、德、意、日和東南亞30多個國家及港澳臺地區,深受客商和用戶的青睞。

    老關告訴我們,別看廠裏産品堆得很多,都是按訂單生産的。現在要我們廠産品的客商很多,供不應求。不敢訂得太多,就怕幹不過來。積多年的經驗,老關悟出這麼個道理:和外商做生意,第一是信譽,第二是品質,第三是時間。到時不能供貨,違約罰款很厲害。雨季來了,搭棚子也得幹。不過,老關欣慰地告訴我們:“我們還從未違約。”

    磚窯廠、柳編廠、科技種植基地,在老關的企業中,長年用工有1200多人,工人月工資1000元左右。臨閘村700戶,幾乎家家都搞柳編,周圍6個村莊也有不少人為老關的企業加工柳編。老關把四鄰八鄉的鄉親都帶動起來了。

    讓鄉親們敬佩的是,老關做事處處想著大家,想到長遠。如他用車從很遠的地方用很便宜的價格拉來四五萬棵優良的香椿樹苗,栽種在自家的科技種植基地,如今已兩米多高的有3萬多棵。這些香椿樹苗老關準備以便宜的價格賣給鄉親們,讓家家栽種賣嫩香椿芽。在他的種植園裏還栽種著成片的黃楊、雪松、棕樹等,老關説,這是為以後準備的。眼下正在緊鑼密鼓修建的臨淮崗水利工程竣工後,需要美化環境,到那時就地取材,這些樹就會派上用場了。

    更讓鄉親們感動的是,老關致富不忘造福桑梓。説起老關做的好事,我們採訪到的每個人都能説出好多,如他為家鄉修路,向殘疾人捐款,給貧困戶蓋房,在他的企業安置了10多位鰥寡老人和殘疾人……老關為家鄉辦學的善舉為鄉親們所稱道。

    過去,臨閘村周圍六七公里沒有一所小學。為了解決孩子們上學難的問題,1995年老關投入8萬多元,把自家21間房舍改造一新,並購置教具,聘請教師,創辦了“永強小學”。如今學校有15位教師,學生從小學到初中二年級有9個班,310名學生來自城西湖、臨湖和姜家湖3個鄉。除校長外,14位教師的工資都由老關支付。7年來,老關為辦學已投入了50多萬元。由於建設臨淮崗水利樞紐,鄉親們的一些房屋和“永強小學”要拆遷,老關主動配合鄉政府做鄉親們的工作,並帶頭拆遷學校,又投資30萬元擴建學校,將增加到11個班,建設20間教室,並擬增聘教師,還要建一所幼兒園。他的辦學義舉和顧全大局深受人們的稱頌。霍丘縣所在的六安市《皖西日報》發表《昔日辦學為治愚今朝遷校為治淮》的報道,表揚了他。今年4月24日,應台灣台北教育基金會的邀請,關德運隨省裏組織的教育代表團到台灣交流訪問。

    老關富了,但他的兒女並沒有沾上他的光,他不主張給兒女們留下財産。他對我們説:“我不給孩子們留下遺産,留下是禍害。”他給孩子們三句話一條路:人生以德為本,做人以善為榮,做事以良心為準則;走自我就業的路。他説,這就是他留給孩子們的遺産。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2年04月17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