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媒體拿著放大鏡做新聞  

    來到台灣之前,關於寶島的資訊都是通過電視、報紙、雜誌和因特網獲得的。每天看著暴力、兇殺、色情、政壇糾紛的新聞報道,感覺這是一個亂紛紛的地方。走進台灣,與台灣的新聞同行交流起我們的感受,他們坦承,“我們的確在渲染台灣的‘亂’,但在閱讀率和收視率第一的壓力下,我們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絞盡腦汁尋找“獨家新聞”

    在島內採訪最大的感受就是“擠”,不管大事、小事,非要你爭我搶一番,尤其是熱門人物出場的時候,更是一哄而上,各不相讓,原本溫文爾雅的記者早已忘記斯文二字。七八台錄影機、大大小小的相機鏡頭,還有無數的話筒、採訪機一下圍了上來,被採訪者好像也慣了,被擠得腳步不穩,還能鎮定自若,有條有理地回答記者的提問。

    私下曾經問台灣媒體的同行,為什麼每次都要這樣擠,大家都守秩序,一樣可以採訪啊!答案出乎我們的意料:攝影、攝像記者必須擠到有利位置,電臺、電視臺話筒伸不過去也不行。“那文字記者擠什麼?”“擠到鏡頭前,讓老闆看到我在現場,表示我很敬業啊!”

    80年代末,台灣開放“報禁”以來,島內新聞媒體如雨後春筍般涌現,除少數媒體是有固定的經濟支撐之外,絕大多數依靠廣告收入維持生計,在這種情況下,收視率和訂閱量就成為衡量媒體成功與否最重要的指標。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許多報刊面臨倒閉的命運,今年2月20日經營才兩年半的《勁晚報》就宣佈停刊,為了維持生存,媒體難免絞盡腦汁尋找“獨家新聞”。

    為了獲得第一手的新聞,台灣記者極富吃苦耐勞的精神。曾經在台灣某電視臺從事經濟報道的黃小姐説,我的一個主要工作曾經是在王永慶的辦公室口蹲守,凡遇大事,相熟的幾個記者會不約而同出現在台塑大廈門口。出於禮貌,門衛一般讓我們進大門但不許進辦公室,於是我們就在二樓樓梯口守著(王永慶辦公室在二樓),他經過樓梯時,高興了跟我們打個招呼,再講點什麼,我們就高興得不得了;如果趕上他心情不好,或者不來辦公室,我們也只好乾等。為了跟採訪對象套近乎,很多記者還刻苦學習閩南語、客家話。

    另外一位攝影記者的經歷更為傳奇。有一次,日本一對百歲姊妹“金銀婆婆”來臺宣傳,媒體蜂擁而至。這位攝影記者因為遲到只能在人墻外張望,眼見一位日本記者肩扛錄影機,佔領有利位置,這位記者湊上前去,笑臉相迎,“勞駕,我想拍一張照片,可不可以給我讓一下位置,一分鐘就好”。日本記者沒有任何反應。他沿著人墻轉了一圈,實在沒有可乘之機,又回到原地,拍了拍那樣日本記者的肩膀,説了一句話,“我就拍一張照片就走,否則把你的連線拔斷。”日本記者乖乖讓位。

    捕風捉影令人啼笑皆非

    因為新聞競爭激烈,難免出現捕風捉影的事情。去年年底,所謂的“世界盃棒球賽”在台灣舉行,台灣棒球隊表現近乎完美,島內掀起棒球熱。正當大家為棒球明星歡呼的時候,因特網上傳來一則“好消息”,一個署名“小雅”的網友宣佈:據香港《蘋果日報》消息,繼《少林足球》讓香港電影業揚眉吐氣之後,周星馳有意要拍《少林棒球》。隨後列出演員名單:成龍、金城武、周潤發、郭富城、張學友、黎明、鄭伊健、劉德華等等。

    這樣一則網友狂想曲卻在真實新聞中被複製上演。12月3日《中時晚報》影視版的頭條報道了《少林棒球》這則獨家新聞,隨後,多家電視臺跟進播出,而且每家媒體又增加不同細節,越報道越像真的。有的電視臺配播《少林足球》片段,有的忙著採訪台灣棒球隊隊員,還有一家電視臺的主播請大家拭目以待。

    正當觀眾滿心歡喜等待《少林棒球》開拍的時候,因特網上又傳來“小雅”的聲音,“那一看就知道是好玩的東西,記者為何不求證呢?”網上一片譁然,然後就是針對假新聞的口誅筆伐,台灣記者的專業水準受到前所未有的懷疑。

    最後,《中時晚報》的記者現身説法,向讀者道歉。他説:“媒體作業有時確有盲點。明知有疑但基於生存競爭或求異求快,有時還是會有循正常管道,當然這並不構成犯錯的藉口。”

    面對讓人啼笑皆非的“少林棒球事件”,島內有識之士深感憂慮。他們説,在新聞競爭激烈的藉口下,“查證”這項基本功已經被荒廢。這起風波的“元兇”固然是網上的始作俑者,但如果記者當時能查閱一下《蘋果日報》,或至少向周星馳本人查證,媒體主管能夠質疑一下新聞的來源,都不至於讓這條“假新聞”漏網。

    “新聞可以錯,但不可以漏”

    “少林棒球”事件之後,並沒有哪位記者為此受到處罰,與漏發新聞相比,錯發新聞只是一個小錯誤。就是在“新聞可以錯,但不可以漏”的經營理念之下,去年在島內沸沸颺颺傳播的“18歲賺到1個億”的傳奇故事,就讓不少媒體上了一大當。

    魏文傑去年發表自傳式新書《18歲賺到1個億》,講述個人致富的心得,稱自已初中到開始創業,18歲已經賺進1億元(台幣,下同),28歲時已是身價20億。廣播、電視、雜誌爭相報道他初中就創業掙大錢的故事。魏文傑不但一夜成名,他創立的佺格公司推出的礦泉水産品也知名度大增,公司股票還未上市,股價已被炒到120多元新台幣。

    在媒體和民眾的高度關注之下,“傳奇英雄”開始露出馬腳:創業經歷“版本”前後不一致,神奇情節無從查考,學歷、家世可疑,甚至魏文傑本人還有纍纍前科。曾經把魏文傑捧上天的媒體轉而開始搜尋他“撒謊”的證據,對於自己曾經的宣傳和炒作閉口不提。

    許多采訪過魏文傑的記者説,當時覺得有些破綻,但幾乎所有的媒體都報了,心想不會有問題的,再加上報社主管點名要採訪魏文傑,只好跟著寫了。追根究底,媒體的惡性競爭和閱讀率、收視率第一的指導思想,導致了記者“搶獨家”、“怕漏新聞”的通病。當然記者也有記者的苦衷——如果不是面臨其他媒體和主管的強大壓力,哪個記者願意有聞必錄誰願意報道“假新聞”自取其辱!

    在島內,記者還親眼目睹了一次“漏新聞”的嚴重後果。今年2月“立法委員”陳景竣就台灣博物館文物管理混亂、上千件文物遺失一事提出質疑。原定2月26日如開記者會公佈他的調查結果,但《中國時報》2月25日就得到消息,並且在26日當天提前予以報道,其他媒體一下緊張起來。

    原本是一個小小的新聞發佈會,結果記者雲集。11點鐘,陳景竣一齣現就被記者圍個水泄不通,庫房管理員忙著告訴大家,不準用閃光燈拍照,不準一下進來這麼多人,請大家分批進入,還沒等他解釋完,管理員已被淹沒在記者中,閃光燈、錄影機一通亂照。博物館館長安奎被擠得幾乎沒有立足之地。

    放大新聞引起受眾關注

    除了搶新聞、搶獨家這外,台灣媒體的另一項基本功就是手拿一把放大鏡做新聞。每天島內發生無數大事小事,記者和編輯選擇其中的一部分把它放大、再放大,引起受眾的關注,而選擇哪些新聞放大,完全取決於收視率和閱讀率。

    記者在島內正趕上“樂透彩”熱賣,媒體每天連篇累牘進行報道,電視臺不厭其煩轉播開獎的現場,各大報紙紛紛開闢“彩經”專版,某某人中頭獎的消息更是報刊的上選頭條。久而久之,透過這個放大鏡,受眾産生了彩票很容易中獎的幻覺,紛紛去投注站投注,而投注站前的長龍和彩券紙告罄的消息又給媒體提供新的新聞熱點。如此惡性迴圈,客觀眾上助長了不勞而獲的心理,而媒體的收益卻立竿見影。

    呂秀蓮的婚姻大事也是島內媒體關注的焦點,自從討債公司老闆董念臺向她求婚之後,媒體就對這個問題緊抓不放,明知是鬧劇一場,不會有什麼結果,媒體依然把它放大再放大。今年情人節,曾經以巨幅廣告呂秀蓮示愛的台灣英語補習班老師湯尼陳,再度準備了巨幅對聯,在學生們的助陣了,表達對“呂副總統”的愛意,巨幅對聯有三層樓高,上書:“英語老師湯尼陳 真情一生愛秀蓮”。電視主播反覆念誦這副對聯,讓人不勝其煩。

    島內媒體的放大鏡還喜歡對準車禍、火災、爆炸,每遇這種情況,記者無不興奮地大報特報。春節期間,一對表姐弟,從海外回台灣探親,在馬路邊被汽車撞死,本來家人萬分痛苦,錄影機鏡頭卻死命跟著拍,採訪記者還在一邊一個勁追問細節。

    “狗仔”文化導致媒體亂象

    島內最近進行的媒體監督調查顯示,台灣媒體充斥著情色、暴力和八卦新聞,捕風捉影的“狗仔隊”文化已經成為台灣亂源之一。調查顯示,在去年12月的新聞談話節目中,充斥著大量的不當語言,在1000筆網站原始材料中,不適合未成年人閱讀的有75筆。每個節目探討的議題至少1/5與公共利益無關,百性最關心的經濟發展、加入WTO等反而無人問津。

    台灣新聞同業曾經把這種亂象歸罪于香港“狗仔隊”的影響,其實在“狗仔”文化入侵之前,台灣各大電子、平面媒體已經在加緊“狗仔”化。他們揭發公眾人物的隱私,滿足大眾“知情權”,以新聞自由的捍衛者和道德行為的裁判者自居,語不驚人拆不休,其最終的目的是“嘩眾取錢”。

    在台灣媒體的“狗仔隊”作風下,島內緋聞迭傳。從性愛光碟女主角璩美鳳,到黃顯洲的綁架案,還有高金素梅,一旦發現風吹草動必然窮追不捨,而且不遺餘力傳播、擴大這些消息。

    陳水扁的女兒陳幸妤情人節懷孕,各大媒體就爭相報道。因為是喜事,陳幸妤夫婦大大方方接受採訪。眼見民眾對此親聞熱情關注,媒體開始大力追蹤,甚至追到陳幸妤性愛光碟的消息關注,媒體開始大力追蹤,甚至追到陳幸妤的辦公室。基於求親求異的理念,不少媒體開始從另外的角度挖掘新聞,不久就傳出陳幸妤性愛光碟的消息,而且男主角不是她的丈夫趙建銘。民眾眼前一亮,媒體記者也為之一振。記者甚至堵在小倆口的住處追問光碟的事情,陳幸妤夫婦不予回應,滿臉尷尬避開記者。

    島內八卦新聞盛行,一方面是由於新聞競爭激烈,另一個原因就是處罰太輕。根據台灣“刑法”第二十七條規定,媒體侵犯人權構成誹謗罪,最多可判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1000元新台幣以下罰金;能證明誹謗之事為真實者,或以善意發表言論者,不罰。其中的“善意發表”條款最易被拿來作擋箭牌。

    如果受害者堅持要討個公道,官司打來打去,徒增自己和媒體的知名度,最好的結果是換來兩行“媒體啟事”,與連篇累牘的攻擊、誹謗無法相提並論。對於那些以跟蹤、偷拍、造謠為生的人來説,卻是毫發無傷,一不小心還成了“名記者”。(王麗麗 顧錢江)

    《參考消息》2002年4月2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