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2005年台灣政局回顧:"朝"野紛爭社會不安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12 月20 日 | 文章來源:華夏經緯網

2005年是陳水扁連任的第二年,就島內政局而言,因“朝小野大”的局面沒有改變且陳水扁依然堅持“少數執政”,民進黨上臺以來出現的政局動蕩、朝野紛爭、社會不安依然如故。朝野各黨圍繞攸關“修憲”主導權、基層版圖重組的“任務型國代”選舉和“三合一”選舉展開激烈角逐,並在“立法院”中針對軍購案、“和促法”等議題展開激烈攻防。經過這兩次選舉,民進黨快速發展勢頭有所減緩,國民黨則在馬英九領導下重現生機,島內兩黨政治的格局越來越明顯。

一、 政局發展的脈絡

2005年,台灣各黨歷經兩次選舉洗禮,實力對比呈現一定消長變化,其中年底“三合一”選舉結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黨發展現狀;“扁宋會”登場與“馬宋會”召開,勾勒出各黨合縱連橫的狀況;朝野針對軍購案、“和促法”的激烈攻防,則體現出島內政局動蕩、朝野紛爭的局面。

·“扁宋會”的登場與“馬宋會”的召開

2月24日,陳水扁與宋楚瑜舉行所謂的“扁宋會”,雙方就“兩岸和平”、“國防安全”及“族群和諧”等議題進行會談,並最終達成10項共識。“扁宋會”達成的共識並沒有太多新意,雙方政治用意卻十分明顯。陳水扁是想利用“民親合作”,讓泛綠形成“國會”過半,同時分化和瓦解泛藍陣營;宋楚瑜則企圖游離於民進黨與國民黨之間,為其延續政治生命尋求利益最大化,並借此為親民黨創造更大的生存空間。宋楚瑜不顧泛藍選民感受,為一己之私執意破壞泛藍整合大局,令多數泛藍民眾感到反感與失望,使“國親合併”前景蒙上一層陰影。同時,“扁宋會”亦遭到基本教義派強力反彈,陳水扁試圖回歸“中間路線”的想法就此打住。

12月12日,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和親民黨宋楚瑜舉行會面,雙方最終達成“合作優先、暫不合併”的共識,強調兩黨今後將在“國會合作”、“政策整合”、“選舉提名”等議題上加強合作。“馬宋會”並未達成泛藍民眾普遍期待的國親合併目標,令廣大期待國親合併、重奪政權的泛藍選民十分失望。“三合一”選舉後“國漲親消”的態勢更加明顯,泛藍民眾要求國親合併、重奪政權的呼聲日益高漲,是“馬宋會”出臺的主要背景。從“馬宋會”過程及結果看,國親合併前景仍然充滿諸多變數,現實利益是國親合併的動力亦是阻力。如何以馬英九為核心形成新的泛藍領導體制與權力分配方案,將是能否最終實現國親合併的關鍵因素。

·“任務型國代”選舉與“修憲案”通過

5月14日,台灣舉行“任務型國代”選舉,共選出300名“國民大會”代表,其中民進黨127席(得票率42.52%),國民黨117席(38.92%),臺聯黨20席(7.05%),親民黨18席(6.11%)。從選舉結果看,親民黨、臺聯黨等小黨泡沫化趨勢開始顯現,但是藍綠兩大陣營實力對比未發生根本改變;國民黨和民進黨席次總和超過“修憲”門檻而掌握“修憲”主導權,使雙方共同主張的“立委席次減半”、“單一選區兩票制”和“公投入憲”等“修憲”議題通過成為定局。

6月7日,台灣“任務型國大”以249票贊成、48票反對、1張廢票,通過了包括“立委席次減半”、“單一選區兩票制”、廢除“國大”和“公投入憲”等議題的“修憲案”,這是台灣“國民大會”自1991年以來第7次亦是最後一次“修憲”。“立委席次減半”與“單一選區兩票制”,將使中小政黨生存空間被大大壓縮,島內政黨政治朝兩黨制方向發展,傳統地方派系因此逐漸式微;而“公投入憲”則給兩岸關係增添了諸多變數。

·國民黨主席選舉

7月16日,國民黨主席選舉順利落幕,馬英九以巨大優勢戰勝王金平,當選國民黨新一屆黨主席。馬英九高票當選,宣告國民黨已初步完成世代交替,並預示著泛藍即將進入“馬英九時代”,但是黨務改革和泛藍整合仍將面臨諸多困難。8月19、20日,國民黨召開“十七全”,除了舉行新老黨主席交接儀式,並以重奪執政權為目標,討論修改黨綱、章修,並改組中央權力核心。馬英九在致詞中宣示7項改革任務,即堅持中心思想、深化黨內民主、擴大本黨基礎、活化黨的組織、深耕本土基層、儘速處理黨産和整合泛藍政黨。他還特別強調,國民黨不但要鞏固三民主義思想,更要建立“本土化”論述。大會討論通過以“民主、和平、新希望”為主軸的政策綱領,並正式將“胡連會”五項共同願景納入國民黨黨綱。可以説,黨主席直選和“十七全”,充分展現了國民黨民主化、年輕化的政黨轉型趨勢。

·“三合一”選舉

12月3日,台灣縣市長、縣市議員及鄉鎮市長選舉(簡稱“三合一”選舉)結果揭曉,其中在23席縣市長選舉中,泛藍獲得16 席、得票率為52.2702%(國民黨14席、得票率50.9599%,親民黨1席、得票率1.1148%,新黨1席、得票率0.1955%);泛綠獲得6席、得票率為43.0829%(民進黨6席、得票率41.9537%,臺聯黨0席、得票率1.1292%);無黨籍及未經政黨推薦獲得1席、得票率為4.6469%。從選舉結果看,島內小黨泡沫化更加明顯,兩黨政治的格局逐漸形成;台灣基層版圖呈現“藍漲綠消”態勢,但兩大陣營基本盤並未發生根本改變;國民黨發展前景比較看好,馬英九更是成功跨過濁水溪,一舉確立泛藍實質共主的地位;民進黨實力快速擴張的勢頭受挫,內部矛盾與接班卡位戰日趨激烈,“後陳水扁時代”提前、加速來臨。選舉結果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島內民眾對民進黨執政無能與腐化墮落的不滿和失望,以及對國民黨強化黨務革新和堅持兩岸和解的認同與支援。

二、 政局發展的特點

一年來,台灣政局演變跌宕起伏、複雜多變,呈現出了一些與往年不同的氣象與特點,其中最大的不同是,民進黨實力快速擴張的勢頭有所減緩,而國民黨則在馬英九帶領下重新煥發青春。

1、“朝小野大”政治格局未變,朝野相互爭鬥狀況愈演愈烈。陳水扁執政以來面對“朝小野大”政治格局,始終堅持“少數執政”、“個人專政”,致使施政寸步難行、政治亂象叢生和朝野政爭不斷。進入2005年,引發島內政局動蕩的根源並沒有消除,相反“朝小野大”格局進一步強化,泛藍憑藉“立法院”多數的優勢同陳水扁進行週旋,民進黨當局在泛藍強力制衡下施政困難重重。2005年以來,台灣朝野圍繞“軍購案”的鬥爭進入白熱化,雖然台灣當局多次對“軍購案”進行“變臉”、“瘦身”,但是在“立法院”仍遭到泛藍連續30幾次封殺;而為阻止泛藍“和促法”在“立法院”通過,民進黨不僅欲採取“焦土政策”,甚至揚言不惜流血衝突力抗到底;在年底“三合一”選舉中,藍綠陣營更是極力相互抹黑與攻擊,朝野惡鬥狀況在選舉中得以充分體現。

2、中小型政黨泡沫化趨勢明顯,兩黨政治的格局已逐漸成型。從2004年底“立委”選舉、2005年中“任務型國代”選舉和2005年底“三合一”選舉的結果看,親民黨、臺聯黨等中小政黨泡沫化趨勢日益明顯,國民黨對決民進黨的態勢基本形成,兩黨政治的政黨政治格局逐漸成型。根據今年“任務型國代”通過的“修憲案”,從下屆“立委”選舉(2007年)起將實行“單一選區兩票制”,勢必會進一步壓縮中小政黨和第三勢力的生存空間,從而加速島內兩黨政治格局的最終形成。因而,“三合一”選後直到2007年“立委”選舉,“西瓜偎大邊”的政治磁吸效應將持續發酵,親民黨、臺聯黨等小黨將涌現出走潮。目前親民黨內要求儘快實現國親合併的聲浪不小,不少“立委”已作好重返國民黨以延續政治生命的打算。

3、島內“台獨”活動依然比較猖獗,但民意向有利“遏獨”方向發展。2005年以來,大陸採取一系列遏制“台獨”分裂、促進兩岸交流的舉措,對遏制“台獨”思潮的蔓延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因“獨派”大力反彈和因應選舉需要,今年島內“台獨”活動依然十分活躍,台灣當局“漸進式台獨”步伐仍未停止,主要包括:2月19日,李登輝提出“新時代台灣人”論述,再次叫囂“台灣要成為民主共和國”;3月9日,台灣北、中、南、東四社等發表聯合聲明,要求立即實行教育“台灣化”,以反制大陸《反分裂國家法》;4月4日,臺聯黨主席蘇進強率領訪問團赴日參拜靖國神社;5月份,“行政院”宣佈重啟“國營事業與外館正名計劃”,著手對“中油”、“中船”等帶“中國”字樣的公司進行“正名”;6月25日,陳水扁宣稱,希望以“主權屬於台灣人民”的“新主權”論述,全面推動第二階段“憲改”工程,以破除“大中國意識形態”;從7月30起,台灣“總統府”官方網站中英文首頁在原有“中華民國”名稱後加注“台灣”字樣;8月2日,陳水扁提出“中華民國四階段論”,強調現階段“中華民國是台灣”;9月4日,陳水扁聲稱“只要在任一天就絕不會承認大陸學歷”。

從2005年底“三合一”選舉結果看,儘管島內“台獨”活動依然比較猖獗,但是民意正朝有利於遏制“台獨”方向發展。每逢重大選舉,陳水扁在民生議題無法激起選民反應後,往往會拋出敏感的族群議題和兩岸議題,通過製造族群矛盾和兩岸對立來凝聚選票。以往這些招數十分奏效,往往使民進黨後來居上。但是,在今年底“三合一”選舉中,陳水扁和民進黨慣用的老招並未奏效,最終民進黨遭遇執政以來最大的失敗。民進黨失利原因,除了與其執政無能與腐化墜落有關外,也是因其兩岸政策長期與民意背道而馳。尤其是今年以來,台灣當局惡意拒絕與阻撓大陸推出的一系列促進兩岸交流的措施,包括開放台灣水果零關稅登陸、實行臺生與大陸學生同等收費、開放大陸民眾赴臺旅遊等,嚴重損害了台灣民眾切身利益,引起了眾多台灣民眾的失望與不滿。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倡導兩岸和解、推動兩岸交流的國民黨獲得大勝。一定程度上表明,當前島內主流民意仍是“求和平、求穩定、求發展”,這種“求安思富”的集體心理與民意趨向正逐漸強化,無疑對促進兩岸良性互動、遏制“台獨”分裂有積極意義。

4、國民黨在馬英九領導下重現生機,泛藍整合及國親合併正逐步加快,但能否重新執政仍充滿諸多變數。近幾年泛藍在幾次重大選舉中失利,使得自身實力受到了極大削弱。2004年底“立委”選舉,泛藍艱難獲得過半席位,守住了“立法院”這塊最後陣地,從而穩住不斷下滑的不利勢頭。2005年以來,國民黨不僅積極推動兩岸各項交流,而且通過直選選出馬英九齣任黨主席,並在“十七全”上宣示了多項改革舉措。國民黨改革意願的展現和落實,爭取了更多的支援者回歸泛藍,也吸引了更多中間選民的支援,國民黨也因此在“三合一”選舉中大勝。這一勝利將極大鼓舞廣大泛藍選民,對國民黨未來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一是馬英九在此次選舉中成功跨過濁水溪,用實力確立了實質泛藍共主的地位,亦提早取得2008年“總統”大選的入場券,對今後團結黨內各派和推動泛藍整合具有積極意義,同時也搶得了2008年“總統”大選的先機;二是基層實力的擴張與“國會”優勢的保持,將進一步突顯“朝小野大”的政治格局,從而大大增強泛藍對台灣當局的制衡力和對島內政局的主導力,這對泛藍2006年北高市長選舉、2007年“立委”選舉均十分有利;三是受到“西瓜偎大邊”政治磁吸效應的影響,及2007年“立委”選舉採行“單一選區兩票制”的衝擊,尤其是要求泛藍整合、重奪政權的泛藍民意難以扭轉,新黨和親民黨逐漸泡沫化已是必然,今後泛藍三黨融合的速度將不斷加快。

儘管國民黨重現執政契機,但能否重新執政仍存變數:一是2005年底縣市長選舉雖然藍綠席次差距較大,但是雙方的得票率相差並不是很大,藍綠基本盤並未發生根本性改變,而且外界決不能低估民進黨轉型與自省的能力和決心;二是2008年“總統”大選,民進黨仍然會大打“統獨牌”與“省籍牌”,馬英九能否突破“省籍魔咒”而得到中南部民眾的認同,有待進一步觀察;三是美國從其“以臺制華”戰略利益出發,顯然更不願意看到2008年泛藍上臺執政;四是馬英九既要兼顧龐大的黨務開支又要同地方黑金勢力作區隔,能否解決兩者矛盾將很大程度決定中間選民三年後的投票取向;五是國民黨現時的“新氣象”其實只是馬英九人治光環的延續,該黨制度和運作仍未健全到可以完全貫徹馬英九的理想主義路線,而且不少國民黨政治人物政治操守問題未來可能殃及馬英九;六是從“馬宋會”只達成“優先合作、暫不合併”結果看,國親合併仍然充滿一定阻力,今後如何解決宋楚瑜等親民黨高層出路問題和整合兩黨不同的政治立場,以及如何以馬英九為核心形成新的泛藍領導體制與權力分配方案,將直接影響國親合併進程。

5、民進黨快速發展勢頭有所減緩,內部矛盾和接班卡位日益激烈,“後扁時代”提前、加速來臨。自2000年民進黨贏得“總統”選舉,到2004年陳水扁再度當選“總統”,是泛綠實力快速增長的時期,“藍消綠長”之趨勢較為明顯。2004年底“立委”選舉,泛綠雖未能如願達到過半目標,但是民進黨保持了第一大黨地位,泛綠和民進黨所受衝擊並不大。而進入2005年以來,島內民眾對民進黨執政無能與腐化的不滿情緒逐漸爆發出來,陳水扁及民進黨的民意支援度屢創歷史新低,民進黨內也因此掀起“新民進黨運動”。最終,民進黨在年底“三合一”選舉中遭遇慘敗,民進黨不僅地方執政版圖大幅縮減(僅獲得6個縣市執政權),而且失去最具指標意義的台北縣、宜蘭縣和嘉義市。

受到年底“三合一”敗選衝擊,一是民進黨實力快速擴張步伐被迫停頓,未來施政必將面臨更多的壓力與阻力;二是選前被壓制的黨內不滿情緒逐漸爆發出來,要求反省檢討的聲浪再度高漲,從而使黨內矛盾進一步上升甚至激化;三是陳水扁個人地位和權威受到較大削弱,對島內政局和民進黨內的控制力大幅下降,黨內接班問題勢必會提前明朗化,陳水扁未來成為“跛腳總統”已在所難免,從而使民進黨提前進入“後陳水扁時代”;四是邱太三、陳其邁等中生代紛紛敗選,從而使民進黨正常的世代交替遭受重創,亦使得林佳龍、羅文嘉等新生代崛起的機遇提早來臨。民進黨高層若無法很好地解決上述問題,面對改革圖強的國民黨和勢頭強勁的馬英九,2008年重新淪為在野黨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

2005年台灣政局跌宕起伏,2006年仍然不可能平靜。朝野各黨將圍繞各種議題及北高市長、市議員選舉,展開新一輪較量與整合。而民進黨接班卡位情況與反省改革效果,國民黨黨務革新力度和國親整合程度,以及北高市長、市議員選舉結果,都將牽動未來島內政局的發展演變。(鄧允光)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