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祖國大有作為
——記福建醫科大學副校長陳以旺

    在海外學子歸國熱潮中,陳以旺博士不事張揚“打道回府”。2001年1月9日,他從美國回到故鄉福州,出任福建醫科大學副校長,組建福建醫大“醫藥生物工程中心”並擔任主任。

    歸國創業四個“一”

    陳以旺説,下定決心回中國發展的海外留學人員,最好要具備4個“一”條件:夫妻一條心;有一個項目或有一技之長;準備一點錢;要有一個團隊。他幾乎是“舉家”返閩的,説是“幾乎”,是因為除他正在上大學的大女兒外,與他的太太、一個兒子、一個女兒一起回來。陳以旺説,夫妻之間能互相理解和支援,是回國工作和做好工作最基本的條件。

    于喬治城大學獲博士學位,並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做1年多博士後的陳以旺説,許多回國人員在海外都有很高的學位,受過很好的訓練;但回國創業不僅需要高學位,更需要帶一些能夠産業化的項目,非常好的技術。

    “準備一點錢”,陳以旺説這樣在國內可以過上“小康水準”。他坦言,中國目前生活、工作環境還不能和美國相比,如果僅靠年薪如10萬元人民幣,是不夠寬裕的,特別是創業開始階段。帶一些錢回去,這樣在家庭生活方面會比較愉快,工作起來心情也會好。

    他還認為,回國創業、工作,一定要與國外的朋友、老師和同事保持聯繫;在國內也應該建立自己的團隊,不能靠自己一個人去奮鬥,要建立與相關部門的聯繫,與自己的同事、老師搞好團結,這樣就非常容易開展工作。

    “十個指頭帶動一千個指頭”

    福建醫大醫藥生物工程中心是陳以旺傾力創建的,福建省政府為此投入1500萬元人民幣。陳以旺説,他不能只呆在實驗室,他要“十個指頭帶動一千個指頭”。

    福建醫科大學副校長的任命是2001年3月8日下達的,5年聘任期。陳以旺説,他是負責科技轉化工作的副校長,福建醫大醫藥生物工程中心如果搞得好,二三年就可見成效。將“醫藥生物工程中心”發展成為美國的默克、楊森是陳以旺的理想,他説,要以“中心”為平臺,以點帶面,使之成為一個企業,繼而成為企業集團。

    陳以旺説,要發展福建的生物醫藥産業,要先把聲勢做起來,讓大家都了解。2001年8月,福建省首屆國際生物醫藥研討會在福州舉行,此次研討會是福建省醫藥生物技術領域歷史上學術層次最高、規模最大的科研盛會,由福建醫科大學醫藥生物工程中心承辦。有5位中國工程院院士、8位美國博士、4位台灣專家和19位內地專家應邀參加了研討會。

    回國前,陳以旺在喬治華盛頓附設醫院華盛頓醫學中心任住院醫師,專攻藥品研究,曾獲多項藥品專利,治療皮膚過敏的專利藥品行銷美國市場。他深諳生物醫藥的廣闊市場遠景。目前,陳以旺還有一個更宏大的計劃,即整合福建省各大醫藥、生物方面的科研機構,成為一個大平臺,成立“福建生物資源醫藥工程中心”,將它辦成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那樣的機構並有所創新。

    他認為,生物醫藥是一個高投入、高風險、高利潤、高回報的産業,它應該成為福建的支柱産業,政府引導資金,企業家投入,保證各方利益,讓投資多的人得更多。陳以旺非常感慨地説,獨木不成林,福建省應該要有更多的人才從事生物醫藥工程。他希望生物醫藥工程在福建得以“跨躍性的成長”。他強調,“機制創新才能保證科技創新”。

    歸國創業好時機但要能吃苦

    “中國正處於千載難逢的發展時期,安定團結,經濟發展;特別是從中央到地方對海內外人才都求賢若渴,有非常好的政策,因此現在正是歸國創業的好時機。而且海外學子學有所成,從發達國家掌握了先進知識,到發展中的祖國肯定會大有作為。”陳以旺如是説。不過,他也強調,海外學子回國創業、服務必須做好充分思想準備,要有耐心,能吃苦,要有胸懷和氣度,要持之以恒。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年01月17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