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都”梅州話橋

    走進梅州,最先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座座如長虹臥波、橫跨梅江兩岸的大橋:梅江大橋、東山大橋、嘉應大橋、梅州大橋、劍英紀念大橋、德龍大橋,橋上車流滾滾,行人如鯽。

    這些大橋中有4座是旅居海外的梅州籍華僑華人捐資興建的。梅州人説,一座橋梁就是一座碑石,銘刻著海外遊子對故里難以割捨的赤子情懷。

    梅州是中國著名僑鄉,目前旅居海外和港澳臺的鄉親近380萬人;梅州也是全世界客家人聚居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在485萬人口中,絕大多數是客家人,講客家話,人們通常把梅州稱為“客都”。

    自古以來,梅州就是粵東北的門戶和水陸交通樞紐,也是著名的商貿中心。由於梅州山巒連綿,河川縱橫,交通非常不便,貧窮的梅州人渴望修建一座使天塹變通途的大橋。

    消息傳至海外,旅居海外的梅州鄉親紛紛捐款,這一捐資熱潮至今已綿延一個多世紀。

    據梅州史料記載,華僑在梅州捐資修建大橋最早始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69年),當年旅外華僑張振勳先生捐資在大埔(今梅州市大埔縣)西河鴨嬤修建了一座長30余丈的鐵吊橋,這也是梅州歷史上的第一座鐵橋。

    在梅州海外鄉親捐資建橋史上,一位旅居海外的客家女至今還被梅州人所懷念,她的名字叫侯廣伯姆。

    1931年10月,久受梅江相隔之苦的梅州人決定動工修建梅江大橋,經計算,建鋼筋水泥大橋需耗資12萬銀元,這對當時的梅州來説簡直是一個天文數字,大橋建設籌備組總共也只有50元的籌備金。

    故里修建大橋資金短缺的消息也傳至海外的梅州鄉親。當時隨子赴南洋經商的侯廣伯姆在南洋積極發動梅州籍華僑1600多人捐資,共募款1.2萬餘元。在海外華僑大力資助下,全長近300米的梅江大橋終於在1934年建成,將梅城兩岸連為一體。後來,海外鄉親又捐資對梅江橋進行重建,但人們沒有忘記侯廣夫人,在梅江橋重建紀念碑亭裏鑲上了她的肖像,碑文稱“其風範足於垂世”。

    新中國成立後,梅州的旅外華僑捐建橋梁從未間斷,尤其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後,華僑捐資的熱情更加高漲。據統計,從1978年至今,旅外梅州鄉親共為家鄉捐資建橋達1091座。

    在梅州,常常可以看到“懷鄉”、“思鄉”、“慈母”之類充滿思鄉之情的橋名,它們都是旅外鄉賢捐資興建的。

    1978年事業有成的旅港鄉賢田家炳回到故里,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捐資建橋。從1979年至2000年,他個人就先後捐建橋梁112座,後來田家炳向旅居海外的梅州鄉親發出了在故里架百座大橋連萬川的建議,得到海外華僑紛紛響應,還在山最多河最密的大埔縣成立了專門的機構,負責籌劃所有捐資項目,先後在大博縣20多個鄉鎮修建了橋梁。1996年由田家炳捐建的跨越韓江的高陂大橋通車,將大埔南部六鎮到梅州的行程縮短了70多公里。

    梅州人説,現在的梅州交通已四通八達,經濟飛速發展,這裡面傾注了旅外梅州鄉親的關心和資助,據統計,從1984年至今,梅州的旅外鄉親支援家鄉公益事業捐資達19億多元,他們在梅州投資企業有1520家,實際投資近10億美元,為梅州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梅州旅外鄉親都説,橋是連接海外鄉親和故里的一根紐帶,根在梅州,另一頭連著港澳臺,連著東南亞、歐美,連著每一顆海外遊子的心。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12月12日


萬隆和新加坡鄉親訪問團到梅州訪問觀光
旅加華僑房屋梅州“筱筱園”喜獲妥善解決
僑鄉梅州去年接待海外遊客五萬餘人
僑鄉梅州又引外資近三億美元
僑鄉梅州新添三十名榮譽市民
一定去梅州
僑鄉保護神
——梅州市公安機關維護社會治安穩定紀實
梅州衛士競風流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