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青年成良才
——記北京林業大學青年教授陳少良

    陳少良教授,32歲,1992年畢業于河北林學院,同年9月考入北京林業大學森林生物學實驗中心,攻讀樹木生理學碩士學位,後直接攻讀博士學位。1997年,赴德國哥廷根大學森林植物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1998年10月底學成回國任教北林大。2000年成為北京林業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

    陳少良是農民的兒子。少時生活的艱辛,使他從小就養成了吃苦耐勞的精神。導師的嚴格要求,鍛造了他嚴謹求實、一絲不茍的科研品質。

    20世紀八十年代,美國人發明瞭根冠通訊學説,認為所有陸生植物都能感知土壤的脅迫,如乾旱、鹽鹼等外界條件的變化,並且合成信號,從根到莖、葉傳送,作出相應的生理生化適應性調整。為了支援這一假説,人們做了一些探索,但大多都局限在草本作物上,在樹木上研究很少,在國內幾乎無人涉足。

    在導師王沙生教授的指導下,他從研究生階段開始就瞄準了樹木抗逆性研究這個課題。作為研究骨幹,他先後參與了德國—以色列農業研究協定(GIARA)研究項目“提高中國速生樹種在逆境下生産力”、原國家教委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楊根受旱的化學信號和地上部的適應調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胡楊抗鹽性及其生理基礎”、德國有關公司資助項目“吸水劑提高樹木抗逆性機理研究”。1999年主持國家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金”項目,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樹木根細胞離子通道及調控在抗鹽性形成的作用”,並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胡楊對滲透脅迫和離子脅迫的感知和耐鹽機理研究”的研究工作。

    在科研領域,他主要以我國北方地區廣泛栽培的樹種———楊樹作為研究對象。對不同種類楊樹抗旱、耐鹽的生理生化機制進行深入研究,為樹木抗逆性遺傳改良奠定基礎。在樹木抗旱研究方面,對比研究了群眾楊、中東楊等4種楊樹在大氣乾旱下的表現;在控制土壤濕度條件下比較了苗木生長、光合作用、水分狀況等方面的變化,綜合評價了4種楊樹一年生插條苗的抗旱性;分析了限制楊樹光合作用的氣孔因素和非氣孔因素;研究了土壤水分虧缺和脫落酸(ABA)對多胺、乙烯生物合成的影響及其與葉片衰老脫落的關係;從根冠通訊的角度揭示了不同耐旱性楊樹適應水分逆境的機制,提出並初步證明了根冠通訊複合化學信號的假説;初步研究了不同耐旱性楊樹逆境脅迫蛋白的差異。他完成的博士學位論文《楊樹種間耐旱性差異的生理生化基礎研究》,被評為2001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了學校頒發的5萬元獎金。

    在樹木耐鹽機理方面,他探討了不同耐鹽性楊樹對鹽脅迫的反應,發現抗鹽的胡楊能迅速感知土壤的鹽脅迫併合成化學信號用於根冠通訊;在土壤鹽分不斷提高的條件下研究了植株體內離子關係的變化,證實胡楊具有較強的離子選擇吸收能力;利用X—射線微區分析技術分析楊樹懸浮細胞內的離子隔室化,發現胡楊細胞離子區隔化具有選擇性;開發了離子對液相色譜法測定甜菜鹼的方法,並研究了甜菜鹼、糖等滲透調節物質在樹木抗鹽性中的作用。在德國做博士後期間,他還深入研究了吸水劑提高胡楊抗鹽性的作用機理,這對我國西部乾旱鹽鹼地區提高造林成活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陳少良目前正在主持和參加4項有關樹木抗逆性方面的課題,與北大合作研究樹木細胞離子通道,還講授植物生理等課程,但更多的時間還是在實驗室裏度過。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1年12月1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