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樓——福建僑鄉的“金字招牌”

    “二宜樓”的建造者大概意想不到,200多年後,“二宜樓”居然會成為聞名海內外的一個商標,成為當地發展旅遊、開拓市場、維繫鄉情和招商引資的一塊“金字招牌”。

    位於中國著名僑鄉漳州市華安縣的“二宜樓”,始建於清乾隆三十五年(西元1770年),歷時30餘年才得以完工,因寓有主人“宜山宜水、宜家宜室”的意願而得名。

    樓為圓樓,其直徑約734米,分內外二環,內環單層,外環4層,內外相連。墻厚2.53米,通高16米,底層用花崗岩砌成,2層起用生土夯築。扣除門、廳、梯、道,共有房間192間。

    因其巧妙設計、精緻結構、規模宏大和保存完好,“二宜樓”一直以來就被有關專家列為中國古民居圓土樓的“典型之作”,並冠以“土樓之王”的美譽。

    據有關專家論證,閩南客家土樓的大量産生,源於中國特定歷史時期的特殊社會文化需求。中國封建社會時期,兵荒馬亂,民不聊生,宗法觀念籠罩、禁錮著人們頭腦,而土樓可有效抗擊外來侵犯,更重要的一點,當時它是適宜一個家族聚居,可以有序安排生産、生活事宜,達到尊卑一統,令行禁止的理想狀態。實際上,在當時,一座土樓就是一個封閉的小社會。

    現實多次殘酷地粉碎了先輩們這種依靠土樓來保護、繁衍、發展家族的想法。“好長時間以來,土樓裏的農民只能靠産量極低的農田度日,常常食不果腹,不少人被迫遠涉重洋,漂泊異鄉,尋求新的活路。”土樓樓主之一、蔣氏第二十代孫蔣來生説。

    “二宜樓”所在地仙都鎮是中國重點僑鄉之一,2萬多人的一個鎮,竟有海外華僑及港澳同胞1.5萬人之多,其中,有6000多位華僑就是從土樓裏走出去的。現在,土樓裏仍有80%的家庭是僑屬、僑眷。

    是改革開放賦予了“二宜樓”新的生命,並使其子孫後代真正從中得到好處,整個家族得以興旺發達。“今天的土樓已不再是封閉、貧困的象徵,它已成為我們深化對外開放、走向繁榮昌盛的見證。”蔣來生説。

    現在的“二宜樓”已是一個旅遊勝地,前來這裡參觀遊覽的海內外賓客絡繹不絕,以其作為模型的各種旅遊紀念品也越來越多。為了謀求更大效應,仙都鎮有關部門把“二宜樓”註冊成了商標。

    目前,“二宜樓”牌茶葉已開始在市場上暢銷;“二宜樓”牌竹涼蓆,也以品質上乘、花樣新穎等優點,迅速佔領大部分國內市場並遠銷日、韓、新加坡等國家和台灣地區,仙都也因此被譽為中國竹涼蓆生産第一鎮。

    “我們將在建好個體私營經濟區的基礎上,培養更多的竹涼蓆規模化生産企業,創辦茶廠龍頭企業,讓加工業帶動相關産業的發展,建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具有雄厚實力的工業強鎮。”也是從土樓走出的現任華安縣女縣長蔣一婷,充滿信心地給記者描繪了僑鄉的這一發展前景。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11月28日


福建土樓申報世界文化遺産
第二屆永定客家土樓文化旅遊節開幕
探秘永定客家土樓
福建永定將再次舉辦客家土樓文化旅遊節
福建加緊整治土樓環境申報“世界遺産”
聞名世界的南靖土樓
閩西永定農民創辦“客家土樓文化博物館”
世界遺産協調官員克利爾認為——客家土樓在世界上獨一無二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