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濟動態
財經資訊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地方通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勤勞 守信 友善——記紮根印尼的華人

    “當年我下南洋的時候,我的全部財産就是一個小包和兩件衣服。”一位姓黃的商人敘述他的發家史時這樣説。

    這位商人當年從中國福建來到印度尼西亞東部地區,靠打零工掙錢度日,生活非常艱難。在積攢了一些錢後,他來到首都雅加達,通過自己辛勤的雙手,慢慢置起家産,現在已經是一個擁有大廠房、大住宅和無數輛汽車的富裕人了。

    這就是當年中國許多沿海省份人民離鄉背井,遠涉重洋,到印尼謀生的真實寫照。這裡的老人回憶往事時都可以向你講述當年寄人籬下的苦難歷史,他們可以講述當年是如何在賬房裏用毛筆一筆一筆記賬的情景。他們都沒有忘記自己的奮鬥史,他們也特別珍惜現在得來不易的勞動成果。

    勤勞克儉,這是印尼華人發家的根本。雅加達“唐人街”一位姓王的布店老闆告訴記者,他的父親出生在中國福建一個貧寒的家庭中。為了生存,他的父親同家族一起闖南洋。在這樣一個陌生的國度裏,他的父親只能做苦力,掙小錢。經過多年的奮鬥,積攢了一些錢就在草埔市場擺小布攤,慢慢發展起來,生意越做越大。現在生活富裕了,但老人不忘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不亂花一分錢。老人總是説:“窮怕了,今生不可再窮。”

    守信是印尼華人獨具特色的買賣方式。經商全憑信譽,口頭説妥,不需要任何收據,生意就做成了。有的商人撕下香煙包裝紙,便是幾億印尼盾的欠款單據。守信的商人會很快被大家接受,信譽越來越好,而違背諾言的商人馬上就被“掃地出門”。在雅加達“唐人街”,這種買賣方式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

    不屈不撓是印尼華人優良傳統。史書記載,印尼華人的商業經濟是在12世紀逐步形成的。當時中國商船帶來的絲綢和陶瓷等手工業品受到印尼社會各界的歡迎,華人憑著語言優勢參與了貿易活動,從通譯發展成為仲介商。16世紀荷蘭殖民主義者進入印尼後,壟斷了全部貿易,作為二等公民的華人只能在夾縫中生存。17世紀,荷蘭殖民者為了排擠華人,試圖把一些“身份不明”的華人遣返回中國。華人採取不合作態度,結果遭到屠殺,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紅溪慘案”。印尼獨立後,一些帶有狹隘民族主義的人也不時別有用心地製造針對華人的騷亂。但是,華人經濟並沒有因此被摧毀,他們憑藉勤儉節約、不屈不撓的精神,繼續為印尼經濟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和睦相處是華人成為印尼民族大家庭成員的法寶。20世紀初,中國移民到印尼後沒有土地,為了生存,他們就當小販,在城市和鄉村之間流動。地面和人緣熟了,就在當地開個小店。由此,華人商店就遍佈印尼城鄉、山區,形成一個廣泛的商業網,促進了印尼城鄉之間的商品流動,發展和繁榮了印尼的經濟。可以説,人數眾多的印尼華人中小商人紮根于印尼社會,直接影響著印尼的經濟。

    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散佈華人控制了國家70%的經濟命脈的傳言。有識之士指出,這是一些懷有惡意的人為破壞印尼民族和睦而散佈的謠言。根據印尼中央統計局發佈的數字,九十年代初印尼全國資産總額為2500億美元,其中各類私營公司資産總額佔12%,即300億美元左右。即使這300億美元資産中的一半是華人資産,所佔比率也不過是6%,離所謂的70%相距甚遠。

    在印尼,華人到底有多少,目前沒有一個可靠的統計數字,一般估計在全國2.2億人中,華人在800萬到1000萬之間。1998年公佈的材料顯示,在印尼從事工商業的華人中,有170人是大財團或大集團的老闆,有25萬人是商店、攤位等小業主,其餘的華人是專業人士、農民、漁民、工人或店員。也就是説,印尼大多數華人現在仍然靠自己勤勞的雙手,憑藉節儉的傳統來維持自己的生活。

    華人已經成為印尼和中國發展經濟貿易關係的重要橋梁。他們中的許多人在中國南方還有親朋好友,他們懂得印尼文和中文,又有經商經驗。1999年,印尼新政府重新實行民族和睦政策,積極推動印尼和中國關係的發展,為印尼華人提供了良好的商機。現在,許多中國商品進入印尼市場,許多華商或小業主成為新的老闆。印尼華裔總會主席汪友山希望華人社會好好利用這個良好時機開展業務,同時向其他族群學習,搞好互利合作,友好相處。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10月17日

相關新聞

印尼局勢緊張 華人普遍觀望未倉皇逃離

華文在印尼重獲自由

印尼華人——富裕的弱勢群體

瓦希德同意春節成為印尼華人的正式假日

印尼華人熱鬧迎新年

印尼華裔促總統瓦希德撤銷歧視政策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