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地方通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董建華發表2001年施政報告(全文)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今天下午2時30分開始宣讀他的第五份施政報告。這也是他作為特區首任行政長官的最後一份施政報告。董建華在題為《鞏固實力 投資未來》的施政報告中強調,他將繼續自1997年7月1日以來的努力方向,堅持以民為本施政,與全社會一起積極面對變化,勇敢迎接挑戰,建設一個文明、富庶、安定、民主、充滿新生命力的香港。以下是報告全文:

    主席女士:

    甲、 引言

    1. 現在,我宣讀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第五份施政報告,也是我作為特區第一任行政長官的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我會繼續自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以來的努力方向,這就是以民為本施政,與全社會一起積極面對變化,勇敢迎接挑戰,建設一個文明、富庶、安定、民主、充滿新生命力的香港。

    2.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回歸祖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成立,殖民統治時代徹底結束。“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新時代正式開始。

    3.“一國兩制”一定要得到成功落實,這是香港特別行政區肩負的歷史使命,也是以往任何一代香港人都未曾遇過的重大挑戰。

    4. 四年過去了,廣大市民和特區政府共同努力,有效維持了香港的法治、自由和開放的體系,與中央政府建立了充分信任;各界人士對祖國的認識加深,確立和認同香港回歸後自己的新身份;“一國兩制”得到成功落實。

    5. 香港回歸時,我曾經講過,香港人取得了足以自豪的經濟成就,但是也要注意到存在的隱憂,有一些問題會削弱我們的長遠競爭力。正當我們準備著手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香港受到亞洲金融風暴吹襲,“泡沫經濟”爆破,經濟迅速逆轉。雖然我們採取果斷措施,成功抵禦了亞洲金融風暴對香港的衝擊,但是,解決香港經濟本身存在的結構性問題,仍需要時間。

    6. 香港在政治上實現了平穩過渡,又在亞洲金融風暴中穩定了本身的金融秩序,兩者都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讚賞;應付這兩大挑戰取得的成功,確實來之不易。

    7. 近日世局急變,現在我們要面臨更大的考驗。香港出現了多年未遇到過的嚴重經濟困難,廣大市民都很關心經濟和就業前景。讓我先談談這個問題。

    乙、迎接經濟轉型

    8. 香港外向型的經濟深受世界環境變化影響;目前的困難,有週期性和結構性兩方面的原因。

    困難不會很快過去

    9. 最近一年來,香港的主要出口市場明顯放緩,出現了週期性的調整。週期性的經濟調整,通常經過一段短時期便會從谷底回升。但是,九月十一日美國遭遇嚴重的恐怖襲擊,不僅造成許多損失和哀痛,而且令不明朗因素增加,海外市場消費意欲急降,全球經濟蒙上陰影。香港經濟受到拖累,加快下滑,失業率將會上升,政府財政赤字增加,復蘇將延遲。週邊經濟急促放緩之際,香港正在經歷結構性的調整,所以倍添困難。我們必須準備應付一段較長的經濟困難時期。

    10. 經濟的結構性調整,是源於經濟全球化持續發展,以及資訊科技日新月異,帶來知識經濟的新時代。我們的國家在世界上迅速崛起,既帶來許多新商機,又産生新挑戰。這些大趨勢,迫使我們的經濟結構非調整不可。

    11. 過去數十年,香港數度轉型:由一個平凡的轉口港,變為提供廉價勞力的輕工業製造基地,再發展為今天舉世知名的金融、貿易和服務業中心。如今,形勢迫使香港再一次轉型。這是全社會面對的新挑戰。

    12. 今次轉型由幾個趨勢交匯而成,問題異常複雜。首先,全球正快速由工業經濟轉化到知識經濟。過去,擁有自然資源或資金的人,就掌握財富;今後,則越來越多的財富會由擁有知識的精英掌握。在知識經濟裏,重要的競爭手段是創新意念,以及由意念轉化成商品或服務的速度。全球經濟由爭奪資源轉變為爭奪人才。

    13. 其次,經濟全球一體化帶來了極大的機遇與挑戰。先進的資訊科技和發達的交通,使市場趨向全球化。受歡迎的商品和服務,行銷世界各地;機會再不受地域局限。但與此同時,競爭對手也不再局限于本地,而是遍及全球。製造業由成本高昂的地區遷移到低成本的地方。白領工作也會作類似的遷移,而且由於資訊科技發展,企業所需的員工亦大幅度減少。以往要求分工合作,工種細分,而今則強調一工多能。大企業的職位急劇減少,代之而起的是大量的中、小型僱主及自雇人士。這趨勢將越來越明顯。

    14. 最後,香港過渡前出現的「泡沫經濟」也帶來了很大的問題。亞洲金融風暴令這“泡沫”爆破,市民的消費和投資習慣發生變化。由於各種變化來得很快,這次轉型比過去更難。但是,要保持經濟活力,繼續創造繁榮,維持廣大市民的生活水準,就非轉型不可。香港的經營成本高昂,必須走向高增值的道路。市民、企業和特區政府,都需要有新的思維,面向未來,適應和駕禦轉變,朝著較高增值的方向努力提升自己。

    香港具備優越條件

    15. 經濟結構調整本來就是艱苦的過程,現在更遇上世局急變和週期性困難加深,匯合成巨大的壓力;但我們對自己的經濟前景應該有充分信心,因為香港具備許多優越條件。我這裡只想重點講一下香港的獨特地位、優越的營商環境和匯集的企業人才。

    地位優越

    16. 香港背靠祖國大陸,連接世界各地,其他地方都羨慕我們這個獨有的優勢。如今全球經濟普遍放緩,而中國經濟則一枝獨秀地持續增長,既為我們提供新的發展機遇,也催促香港加快進步。

    17. 國家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北京又成功獲得二零零八年奧運會的主辦權,這些都顯示祖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升,社會大局安定,經濟將可持續發展。“一國兩制”方針讓我們可以得到國家支援,又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點。同其他地方相比,香港的確幸運。現在各國的商家都積極爭取到中國開拓業務,香港可説是早佔先機,享盡地利。

    營商環境優勝

    18. 大家知道,香港是國際公認最自由開放的經濟體系。這裡有健全的法制、公平的競爭環境、嚴謹的市場監管制度、開放的外匯體制、靈通的資訊、廉潔的政府、穩健的財政和簡單的稅制。香港的生活方式和社會文化氣氛豐富多彩,能令來自各地的企業家以及經營和管理人才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19. 在基礎設施方面,香港已達到世界一流水準。赤蠟角香港國際機場享譽全球;航空貨運吞吐量居於世界前列;港口處理的貨櫃數量連續多年穩佔全球第一位;最先進的電訊網路把我們與世界每個角落連結。這些硬體與軟體的結合,創造了優越的營商環境,深受海內外企業歡迎。

    企業人才薈萃

    20. 香港不但有富創業精神的市民,還匯集了眾多具有經營管理經驗的人才與專業精英,以及許多國際級的優秀企業,遍及金融、貿易、法律、會計、保險等多個相互關聯的行業,形成高效率的營運體系,善於吸納新知識,亦勇於創新。

    21. 以上我講到的優勢,都是切實存在,而且是大家公認的。我們的確享有天時地利,最能得益於祖國大陸的經濟發展。這裡健全的體制和人才的積聚,都是經過多年努力的成果,並非朝夕就可以在其他地方複製。我們大有理由對香港未來充滿信心。

    定位和方向

    22. 香港具備的優越條件,有利促進發展。特區政府成立的策略發展委員會,經過對比研究,明確了香港的定位:就是背靠內地,面向全球,作為我國一個主要城市和亞洲的國際都會,提供高增值的服務。香港的前進方向,就是在原有基礎上鞏固自己的強項,同時應用新知識、新技術,推動新的增長。

    23. 我所講的高增值的一個例子,就是有不少香港廠家,起初是經營來料加工業務,後來自己手設計,開拓品牌,打入國際市場,實現了高增值。另一個例子則是香港有出色的電腦軟體編寫員,如果把電腦動畫設計,成功應用到電影、娛樂和廣告等業務上,亦可以帶來高增值。香港人善於發揮創意,各行各業都會找到實現高增值的不同辦法。

    行業提升 帶動增長

    24. 香港人經過多年努力,已經建立了一系列具有競爭力的優勢行業,例如:金融業和相關的服務業。香港是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聚集了數百家來自世界各地的銀行,保險公司和財務機構。就是過去一年,內地企業透過本港股票市場集資約四百四十億美元;香港的旅遊業在亞洲城市中居於榜首,去年訪港旅客人數逾一千三百萬人次,今年頭八個月比去年同期增加逾百分之七;貨運和物流業方面,處理的貨運量長期高踞世界前列。這些行業都有提升和發展的空間,可帶動香港經濟增長。

    25. 我們還為跨國企業提供服務。現時有三千多家海外公司在這裡設立地區總部或地區辦事處;香港吸納的外來直接投資,前年的總額在亞洲居第二位,僅次於中國大陸,遠遠超過其他亞洲國家和地區;去年總額比前年還再增逾一倍半;預期中國入世後,這勢頭會進一步增強,海外和內地的企業都會利用香港作為據點,擴展業務網路。

    憑藉內地經濟優勢

    26. 除了上述優勢行業的繼續提升外,香港今後發展,很重要的是承接祖國大陸經濟增長的動力。據世界銀行估計,到二零二零年,中國經濟總産量將上升到世界第二位。預期內地今後二十年的強勁增長,當可以使香港獲益。

    27. 我們尤其要加強與珠江三角洲的合作。過去二十多年,香港與“珠三角”優勢互補,發展成為生産力最旺盛的經濟區域。“珠三角”人口總數達四千萬,其中有多個城市的每人平均收入已超越小康水準,是有巨大吸引力的市場。現在國家入世在即,粵港合作可進入新階段。特區政府決心以積極進取的態度,推動香港與珠江三角洲的經濟合作,達致互惠互利的雙贏局面。這是我們鞏固和加強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中心、運輸和物流的樞紐和重要旅遊城市的一個關鍵部署。

    28. 我和特區政府的同事們與廣東省政府的領導層建立了有效的溝通渠道,推動兩地合作,協調長遠發展。特區政府還將在明年于廣州開設經濟貿易辦事處,加強粵港之間的商貿聯繫,併為珠江三角洲一帶的港商提供更佳支援。

    經濟轉型中的政府角色

    29. 跟大家談論過香港的獨特優勢後,我想指出,我們的未來路向是清晰的:就是在現有的良好基礎上,向高增值發展。只要大家加強共識,在大方向一致之下共同努力,發揮優勢,積極創新,將可以帶動經濟增長。

    30. 現在特區政府與市民,一起面對經濟轉型和週期性下滑的雙重挑戰。近期,立法會各位議員,以及多個社會團體和各界人士,紛紛針對經濟問題提出許多建議,我和同事們都逐一認真研究。

    31. 吸取大家的意見,並且考慮到我們一貫的經濟理念,特區政府在目前經濟困難時期,有大量工作要做;循我剛才講的香港定位和發展方向,主要任務可歸納為五點:第一是大力投資于教育;二是加強軟、硬體基礎設施,改善營商環境;三是優化生活環境;四是採取積極措施為社會上的弱勢社紓困;五是對政府架構進行必要的調整和改革,提高施政水準。這樣才可確保香港的長遠繁榮穩定,符合廣大市民的根本利益。

    32. 我現在選擇談幾個重點:

    大力投資于教育

    33. 特區政府在社會經濟轉型時期的一個最根本任務,就是大力投資于教育,使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迎接知識經濟的來臨。我們很明白,廣大市民十分關心下一代的成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接受最好的教育。

    34. 過去幾年,儘管金融風暴影響導致特區政府財政緊絀,我們還是持續增加對教育的投入。教育經費從一九九六至九七年度的三百七十九億元激增至二零零一至二零零二年度的五百五十三億元,五年間增長達百分之四十六。

    35. 教育問題千絲萬縷,環環緊扣,扼要地説,我們要做到三件事,那就是﹕一、透過目前進行中的教育改革,普遍提高中、小學生的水準,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做到“樂於學習,善於溝通,勇於承擔,敢於創新”;二、我們要積極擴充大專學額,讓香港高等教育的普及率達到百分之六十;我們還要改善中學與大專教育的銜接,以及推動大學學制改革,以培養更多更優秀的大專畢業生﹔三、我們要繼續倡導終身學習,形成風氣,鼓勵所有香港人積極提升自己的知識技能,參與知識經濟的發展。把這三件事做好,教育才能夠有效支援經濟轉型。

    36. 具體的教育工作,我會讓教育統籌局局長向市民詳細介紹;我今天只集中講幾點。

    強化師資

    37. 要配合教育改革,辦好中、小學及幼兒教育工作,我們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首要是強化師資。香港眾多有使命感的教師,多年來言傳身教,為香港培育了優秀的下一代。我們要努力替各級教師在兩方面創造條件,讓他們更好地發揮所長。

    38. 首先是讓教師有足夠的空間,去平衡工作、休息、學習和家庭生活。自上學年開始,所有公營學校都獲得一筆為教師創造空間的撥款,每年總額共五億元。很多學校都利用撥款增聘員工及購買服務,減輕教師的工作量。來年,對中學的為教師創造空間的撥款將增加達百分之五十。以一間超過十八班的中學為例,每年的撥款額由三十萬元增加至四十五萬元。小學方面,我們將額外撥款,加強學生輔導服務,讓學校可因應需要,雇用輔導老師或社工服務,協助學生成長。此外,為配合課程改革,我們會分階段增設課程主任,專責領導校內的課程發展。

    39. 其次,就是提供資源,鼓勵教師進修。我們將研究如何普遍加強在職教師的專業發展,為新入職教師提供額外支援,並且加強教師彼此協作和交流,以提升整體教師的專業水準。

    40. 數字顯示,近年小學師資已有明顯改善,學位教席比例由一九九七至九八年度的百分之四點八,大幅度提升至本年度的百分之三十五。從二零零五年起,所有教育學院的畢業生都會持有學位。幼兒教育方面,從本學年起,所有新入職的幼兒園教師都必須具備中學會考五科合格的資歷,包括中、英文科;由二零零三至零四學年起,所有新入職的幼師都必須修畢職前幼兒園教師課程。為鼓勵幼兒園多聘用合資格教師,來年我們將再次提高幼兒園資助:以三十名學生計算,現時最高的津貼額為四萬一千元;如果幼兒園百分之百聘用合資格的幼師,津貼額將提高至六萬二千六百元。

    增加學額

    41. 香港人的平均教育水準低於一些發達地區。目前具備大專或以上學歷的市民,只佔全港十五歲及以上人口的百分之十八,而中三或以下程度則佔百分之四十八。我們要趕上新經濟列車,就要急起直追,做法是增加初中以上各級學額。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我提出要在十年內把專上教育的普及率提高一倍,由百分之三十增加至百分之六十;換言之,我們要在十年內增加約三萬個專上學額。各大專院校對這個建議反應熱烈,本學年共提供了六千五百個自資學額,包括高級文憑和副學士課程學額。這是一個良好的開始。

    42. 去年我亦承諾從明年開始,為所有有能力及希望升學的中三學生,提供中四及中五的資助學額。長遠而言,如果高中學制轉為三年,所有學生都應可獲得六年的中學教育。我們近年相繼推出的“展翅計劃”和“毅進計劃”,紓緩了一部分不足的學額,併為學員提供了就業支援或升學的新途徑。

    落實小學全日制

    43. 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充裕的時間,有助促進教學的成效。我在一九九七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加速小學全日制的步伐。當年只有百分之二十一的學生在全日制的小學就讀,而目前已經有百分之四十八的小學生接受全日制教育。我們的目標是在二零零七至零八學年,讓全港小學生基本上都就讀全日制學校。

    改善學校設施

    44. 為改善學校環境,我們在八百多間學校推行改善工程,其中三百六十間已經得到改善,另有一百五十多間學校的工程正在進行。我們會加快進度,以期所有確定的工程都在二零零四至零五學年底之前完成。

    45. 為配合知識經濟的發展,我們在一九九八年年底公佈了五年資訊科技教育策略,至今已逐步推行多項措施。現時,所有學校都設置了電腦及接駁網際網路;另外,由於提供了一站式的教育資訊平臺服務,中小學生都有更好的裝備,學會運用知識經濟的新工具。

    推廣兩文三語

    46. 推廣兩文三語,是我們的既定政策。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有必要普及基本英語;而香港作為中國的一部分,市民亦必須學好普通話,才能有效地與內地溝通交往以至開展業務。我們正全面檢討現有課程、師資、教學法和社會環境,務求提升學生的語文水準,預計可在明年中提出具體方案。

    47. 自一九九八至九九學年起,我們在中學引入“母語為英語的教師”計劃,雖然實行初期有值得改善的地方,但已逐漸帶動了新的英語教學文化,獲得廣泛支援。

    48. 學習語言,最有效還是從年幼時做起,所以,由下學年起,我們將採取各種模式,加強小學的英語教學。我們的目標,包括為每一所小學提供母語為英語的教師或助教,以及增加英語課外活動等。

    培育多元精英

    49. 我們在改革教育的過程中,既著眼于提高整體教學水準,也注重發揮優秀學生的潛能,為明天的香港培育大量社會棟樑。自一九九九年起,政府共批出七間優質私校和二十四間直資學校,並鼓勵一些有特色或辦學成績優異的津貼學校轉為直資學校。

    50. 預期在三五年間,香港的教育制度會變得更靈活,課程更多元化,為學生提供更多選擇。我們要更好地栽培具備各種才華和有特殊潛質的學生,落實課程改革,真正實現“因材施教”和“有教無類”的理想。

    改革大學學制

    51. 以上所説的,都是中小學教育改革的重要領域和進展。長遠來説,教育改革要處理的另外一個課題是大學學制。

    52.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正就高等教育的未來發展作出全面檢討。同時,教育統籌委員會亦加緊研究大學“三改四”、中學“五加二改三加三”的大方向。教育統籌局也會為此研究有關的預備工作。改制涉及複雜的問題,包括厘定高中總學額需求、評估教師供求情況、覓地興建新校舍,以及修訂高中和大一課程等等,以確保新學制之下各級學習內容互相銜接。

    53. 四年制大學是國際間的主流。延長學制需要投入龐大的額外資源,但我們深信社會與政府有能力共同承擔。我們希望儘快就改制涉及的所有重要問題達成共識。如決定推行改制,估計高中和大學學制改革可在十年內實施。

    鼓勵持續進修

    54. 就我剛才説的,大家可以看到,政府為了提高基礎教育和大專教育的質和量,投入大量資源。與此同時,為幫助社會人士終身學習,使能配合知識經濟發展,特區政府將特別撥備五十億元,為有志進修的成年人提供持續教育和培訓資助。申請資格、資助上限和計劃的其他詳情,將待政府和有關社會人士討論之後,另行公佈。目前,不少市民已經在利用工餘時間修讀各種課程。政府提供上述資助,是鼓勵這種學習風氣,也讓更多人能夠提升自己。

    小結

    55. 主席女士,中小學教育改革是一項長期的工作,與其他社會改革一樣,也是一項複雜的工程,多個環節互相緊扣,工作十分艱巨,改革初期難免引起社會上的不同反應,在推行上也有可以改進的地方。市民提出的意見和批評,我和同事們一定會認真聽取,努力跟進。值得高興的是,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教育改革已經開始見到成效。政府決心與各個辦學團體和前線教育工作者緊密配合,建立夥伴關係,確保教育改革成功,教育質素得以提升。

    56. 雖然目前的經濟困難對公共財政構成壓力,但是特區政府投資于教育的決心,是堅定不移的。大家可以相信,在今後五至十年,無論香港經濟境況如何,政府對教育的投資依然會連年增加。我們的大專、中、小學教育將愈辦愈好,終身學習之風氣亦會在政府鼓勵、市民響應之下越發興盛﹔這些教育環節的工作都一定能夠配合二十一世紀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

    加強硬體軟體設施
    57. 為適應經濟轉型,配合未來發展,我們的另一個任務,是繼續推進大規模的基礎建設,強化香港必要的硬體設施;同時注意根據經濟轉型的需要,加強軟體設施,繼續改進營商環境。
    基礎設施
    58. 政府對基建工程已做出承擔並正進行的工程項目,有一千六百多項,總投資額超過四千億元,大部分項目將在二零一零年以前完成。
    59. 政府工程,主力集中于運輸、土地開拓、港口、房屋、旅遊業發展、教育、醫院和改善環境等範圍。進行中的大型項目有青山公路改善工程、九號貨櫃碼頭後勤用地、香港迪士尼樂園第一期計劃的有關工程、白石角科學園等。我們亦計劃短期內開展九號幹線的青衣至沙田段、十號幹線(北大嶼山至元朗公路一段)、東南九龍發展計劃、中環填海第三期等工程。
    60. 鐵路運輸是最符合環保和經濟效益的一種運輸方式。兩間鐵路公司正在落實六項鐵路工程,即西鐵、地鐵將軍澳支線、馬鞍山鐵路、九龍尖沙咀支線、竹篙灣鐵路線和上水至落馬洲支。各項工程預計在二零零二至二零零七年間分階段完成,總投資約一千億元。我們亦正計劃其他新鐵路工程,包括沙田至中環線、港島線延線、九龍南環線、區域快線、港口鐵路線及北環線;這些工程可望于二零零八至二零一六年陸續完成,投資額預計也達一千億元。
    61. 總的來説,政府和兩間鐵路公司在基礎建設方面的投資合共達六千億元。特區政府對基建的投資一直十分強勁,反映了大家對長遠前景的信心。這些工程不但有助保持香港作為地區運輸及商業樞紐的地位,更可帶來大量工作職位。
    62. 為加強與珠江三角洲的經濟合作,我們積極推進銜接兩地的基建設施。粵港雙方議定爭取于二零零五年建成深港西部信道。我們高度重視羅湖信道的人流問題,努力加強軟體設施,同時展開改善工程。落馬洲跨界信道檢查設施的擴建工程正在進行。後海灣幹線將由二零零三年起動工。上水至落馬洲的鐵路支線的新建造方案已經擬定,預期二零零七年竣工。
    63. 此外,我們希望有一條連接香港、深圳和廣州的快速鐵路。國家現已有計劃建設一條深圳至廣州的快速鐵路線,我們也開始就紅磡至深圳的快速鐵路展開前期設計,這條鐵路將接駁到計劃中的深穗快線;建成後,旅客在一小時內可經深圳抵達廣州。
    營商環境
    64. 在「軟」設施方面,幾年來,我們一直鼓勵企業改進管理和促進市場競爭。在經濟轉型下,亦需要繼續改進營商環境,確保香港維持競爭力。我們將研究進一步改進發牌機制、簡化申報程式等措施。同時,當我們制定新政策和草擬新法案時,都要先評估對營商環境的影響。
    65. 香港有多個傳統的優勢行業,像製衣、玩具、鐘錶、航運等等,在世界市場上都名列前茅。這些行業有更大發展的空間,又面對進一步提升的迫切要求。我舉兩個例子來説明:香港的時裝設計在國際上享有聲譽,産品在世界上很有市場。依照「世貿」條款,配額制度到二零零五年將告取消,屆時競爭環境勢必轉變。我們會作適當的配合,包括在大專院校加強設計培訓、向海外宣傳推介等,這樣,本港時裝業可以獨樹一幟,在國際潮流方面爭領風騷。又如香港電影業早已進入國際市場,我們可以配合營造有利的環境,包括推動興建設備先進的電影製作中心、資助提供人才培訓、進行海外推廣、協助外景拍攝工作等,以支援這種創意産業發揮巨大的潛力。
    66. 因此,特區政府各個部門都要有優化營商環境的意識,今後要繼續在架構、制度等方面作出努力,配合經濟轉型,給我們的優勢行業提供進一步發展的條件和空間。
    67. 過去幾年來,特區政府大力提倡科技的應用和鼓勵創新,尤其注重推動資訊科技在各行各業的應用,不但提高生産力,而且也增加了新的就業機會。社會觀念亦有了深刻的變化,市民普遍認同科技和創意對經濟轉型的重要作用。我們還設立了創新科技顧問委員會,撥款五十億元設立創新及科技基金,加上有科學園、應用科技研究院和數位港的建設,使教學、科研和産業更緊密結合,以鼓勵傳統行業以科技及創新提升競爭力,及為培育新興科技産業創造有利條件。
    68. 電子商務正越來越受到大家重視;我們今年五月公佈了經過更新的「數位21」資訊科技策略,以《數位香港,連結全球》為主題,推進電子商務在香港的發展。
    扶持中小企業
    69. 中小型企業在經濟轉型過程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我們要有新思路去扶持本港為數眾多的中小型企業。中小型企業委員會於今年六月底向我提交一份報告書,提出了多項支援中小企業的建議措施,最主要的是成立四個總額達十三億元的基金,協助中小企業加強培訓、拓展市場、推行有助增強其競爭力的計劃和活動,以及獲得政府的信貸保證,以添置營運設備及器材。
    70. 有見於中小企業當前的困境,我決定向中小型企業委員會建議的營運設備及器材信貸保證基金額外注資5億元,讓個別企業的最高信貸額由一百萬元增加至二百萬元。我亦會向中小企業市場推廣基金額外注資一億元,使基金總額增至三億元,讓更多企業可以受惠。
    71. 換言之,政府對四個支援中小企業的基金的總承擔達十九億元,估計受惠企業達十萬多家。此外,我們會實施委員會提出的其他三十多項新建議,積極支援本港中小企業提升競爭力。
    增建展覽中心
    72. 憑優良的服務和世界級的設施,香港已成為亞太地區舉辦展覽和會議首選的理想地點。為了進一步把握展覽業蓬勃發展帶來的商機,維持長遠競爭力,政府會投入最高二十億元資金,聯同香港機場管理局在赤角興建一個新的展覽中心。
    促進物流業發展
    73. 憑著香港擁有的一流運輸設施和交通網路,加上珠江三角洲的強大生産能力,兩地結伴合作,可以發展成為連結內地與世界市場的物流業樞紐。我們推動發展多式聯運系統,並且研究強化支援機制,加快貨物和資訊的流通,綜合提供多個環節的服務,增加香港作為供應鏈基地的優勢。
    74. 我已委託財政司司長主持一個新的「物流發展督導委員會」,提供政策導向,加快建立有香港特色的物流服務業。我們會成立物流發展局,為公營及私營機構提供一個議事機制,方便協調業內事務和推行合作計劃。
    支援發展專業服務
    75. 服務業佔香港生産總值八成以上,而專業服務是其中高增值的環節。現在專業人士也面對經濟轉型的挑戰。特區政府已因應專業人士的建議,致力促進專業服務在本地發展,以及向外開拓市場。
    76. 例如在法律專業方面,特區政府協助安排本港專業團體多次訪京,為拓展法律服務的市場,有關工作已取得進展。律政司司長還提出了在香港發展訴訟和仲裁業務的建議,讓內地企業能夠多利用香港談判和簽署涉外合同,必要時選用香港的法院和仲裁機構解決合同糾紛。這樣做對內地有利、對外商有利,也會為香港法律界帶來新機遇,而且能加強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和服務中心的角色。經過接觸磋商,這一建議已初步得到中央有關部門的積極響應。
    77. 在本港方面,建築署和房屋署將會儘量減少採用標準設計,使私人建築師能夠多參與及發揮創意。有關政府部門亦會檢討現時政府工程及服務的招標及審批程式,目的是在維護公平、公正,符合「世貿」安排及保障大眾利益的原則下,使香港專業界有更多機會發展,亦要讓專業知識和經驗能夠留在香港。
    78. 為了支援專業服務的全面發展,我已指派工商局屬下的工商服務業推廣處,負責統籌各相關部門,作積極配合,並且將撥款一億元設立基金,以對等資助方式,支援業界開展有益的項目,提升本港專業服務水準。我們將繼續深入研究本港專業人士在進修和執業等方面的需求,以及聯同業界致力向外推介,開拓內地與國際市場。
    吸引更多內地遊客來訪
    79. 旅遊業是香港的主要經濟支柱之一,可以幫助我們成功將經濟轉型。我們積極發展新的旅遊景點去吸引更多遊客,除了在二零零五年落成的香港迪士尼樂園外,還會儘快落實涉及大嶼山、西貢、中區、西九龍及香港仔的五項中長期的旅遊發展重點項目。加上酒店和配套行業發展,這些項目會為香港帶來很多新的就業機會,亦為商界提供新的投資機會。
    80. 內地漸轉富裕的龐大人口,是香港旅遊業可以開拓的重要客源。目前內地訪港旅客佔總旅客量約三成。我今日可以向大家宣佈:特區政府已經與國家旅遊局談妥,由二零零二年一月取消「香港遊」配額制度,並同時開始積極增加內地的組團旅行社數目,目標是容許所有組織內地居民「出國遊」的內地旅行社都可組辦「香港遊」。
    81. 隨香港與內地的商貿聯繫日趨密切,商務旅客增多。為進一步方便內地商務旅客訪港,內地公安當局同意把多次有效的商務簽注有效期,由現時的六個月延長至最長三年,每次逗留的時間可達十四天。這措施不單可配合經濟發展的需要,亦有助推動本地的旅遊業和零售業。
    方便外來企業來港
    82. 為迎接更多跨國公司和內地企業來港,我們設立投資推廣署提供「一站式」服務。我們要更積極在全社會推廣英語和普通話,以利溝通。我們還需要確保有足夠的合適學額,讓外來駐港人員的子女入學。
    83. 特區政府了解到外籍的香港永久性居民希望在往返中國內地的安排上,得到更大的便利。經特區政府反映後,已獲得肯定的響應,原則上同意向這些人士簽發三年多次有效的簽證,具體實施安排正在擬定中。
    廣納外來人才和投資
    84. 為了支援知識經濟的發展,全世界都在爭取人才。香港除了投資于培養本地人力資源外,還必須吸納世界各地的人才來這裡工作、生活。吸納更多人才,有利於我們的經濟轉型和今後發展。幾年來,特區政府有步驟地加快外地專才來港工作的審批,並推行了從內地引入專才、優才等計劃。政府今後將根據本港實際需求,加快開放讓內地人才來港服務,同時也鼓勵更多外國人才來港參與我們的發展。
    85. 根據香港的入境政策,凡是能為本地經濟帶來重大裨益的海外人士,包括來港開設業務的投資者,均可來港工作和居住。現行機制不足之處,是未能容許只投入資金而不參予任何業務工作的人士來港。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各地區都調整政策便利人才和資金的自由流動。特區政府現正積極檢討進一步放寬外地人士來港投資的入境政策,消除所有不必要的限制和障礙,並加強向外推介。
    86. 我們的社會成員包括不同族裔的社,長期在這裡和睦相處,體現香港作為國際都會的面貌。今後我們還要吸納更多內地和海外的人才來港,香港市民必須繼續體現高度的包容;對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都必須一視同仁,以禮相待。種族或地域的歧視,在香港不應該有任何空間。我已委託民政事務局、教育統籌局和公民教育委員會等機構,研究加強宣傳教育,以助進一步確立平等待人、和睦共處等價值觀。
    因中央支援而受惠
    87. 現在香港與內地的經濟交流越來越多;內地實施的政策,與香港的營商環境息息相關。內地經濟發展越成功,為我們帶來越多機會。大家從近期的事實可以看到,無論香港在發展旅遊業和法律專業服務,抑或在與內地的基建銜接和人員往來等方面,處處都反映出中央政府在堅持「一國兩制」的原則下積極與我們配合,切實響應了我們的需求。中央政府對香港的大力支援,對我們今後經濟轉型和持續發展十分有利。
    優化生活環境
    88. 面對經濟轉型,特區政府的第三個主要任務,是要優化我們的生活環境。香港作為一個世界級都會,要實至名歸,廣大市民應該享有一個清潔、舒適的生活環境,共建一個大家可引以為榮的文明社會,讓每個人都能夠有健康積極的人生,能夠從豐富多采的文化生活中得到滿足。優質的生活環境,也可吸引更多企業來港開展業務、更多專才前來定居、更多遊客前來享受假期。過去我們對這方面不夠重視。最近幾年,特區政府展開了一系列新行動,從多方面加以改進。
    加強環保
    89. 我在一九九九年施政報告中定下了多項改善空氣質素的措施。現在,約有七成的士已改用石油氣,第二批大型專用石油氣加氣站會在年底啟用。所有專利巴士亦已全部轉用超低硫柴油。現在,市民會察覺到,市區內車輛排放的高污染廢氣已大大減少。根據空氣監測站的記錄,在二零零零年,污染超標的次數較一九九九年下降了百分之六十。不過,我們絕對不應自滿,一定要繼續努力。
    90. 特區政府與廣東省政府于一九九九年九月開始聯合研究香港與珠江三角洲空氣污染的問題,對空氣污染成因作出詳細分析,並尋求改善區內空氣質素的可行措施。有關的研究已接近完成。盧瑞華省長和我對兩地合作解決珠江三角洲空氣污染問題非常重視,我們同意在明年四月底前,就處理空氣污染的方案達成共識,以便採取長遠策略,改善區內空氣質素。
    91. 至於改善海港水質和處理固體廢物等工作,我們起步較遲,但現已有顯著進展,環境食物局局長亦已于較早前向公眾詳述相關工作計劃,並會繼續聯同有關部門努力推行這方面的工作。
    92. 香港既有大都市的繁華,又有大自然的美景,廣闊的郊野地區青翠綠;不過,市區仍不夠綠化。在一些街道、海灘和我們的港口,仍可見到不少垃圾,使人厭惡;公共生設施還有要改進的地方。在來年,我們會投入更多資源,增加人手,以改善環境生和加強清潔和綠化工作。
    市區重建
    93. 香港有現代化的高樓大,也有一些舊區存在破舊的房屋,環境欠佳,居民急盼改善。立法會已通過有關法例,市區重建局亦于本年五月成立,加快推行舊區重建工作;同時我們會注重保護各區的特色和文物古。我們既改進市容,又可增加就業機會。
    文化和體育
    94. 香港的城市發展和遠景規劃,必須具備文化視野。文化藝術是優質生活的精神內涵。新成立的文化委員會正全面推動文化工作。同時,我們將會陸續展開多項大型體育設施的建設工作,並且積極推動體育運動的普及發展和進一步提升優秀運動員的水準。
    紓困措施
    95. 投資教育、推動基建、優化營商和生活環境,都是為我們的長遠發展打好基礎,使經濟順利轉型。但是,在目前經濟低迷的情況下,我們有責任幫助紓解民困。
    增創三萬多個職位
    96. 廣大市民最關注的是失業問題。我們明白,就業機會畢竟要由私營企業創造,所以特區政府會努力改進香港的營商環境。同時,特區政府亦了解到市民當前面對就業困難的問題,所以設法在符合長遠發展需求的前提下,盡可能增加短期就業機會。經過各部門集思廣益,共將創造三萬多個就業機會;我在這裡講述一下。
    97. 我先前講到特區政府推動教育、環保、清潔和綠化等各項工作,還有在醫療生、福利服務等方面的需求,都將帶來更多就業機會,聘用人數將增加約八千多名。
    98. 房屋署改善保安服務,連同新落成屋增聘管理人員,會合共提供約四千個新就業機會。
    99. 政府對各類公共設施進行改善和維修,包括加快處理危險斜坡,和消除導致水浸的根源,以及展開由兩個前市政局建議的多項文康設施工程等,加上改善學校設施,總共可提供兩萬多個新職位。
    100. 此外,為了提高效益,我們決定在確保品質的情況下加快工程建設。提高辦事效率,加快審批程式,本來就是理所當然的。由於工作進度加快,從二零零三年開始,每年將可再增添約二千個新職位。
    101. 鋻於目前的經濟境況,特區政府創造職位的同時,亦會注意維持勞工市場的秩序。為了保障本地工人的就業機會,政府會嚴厲打擊非法勞工。除了加強堵截非法入境者外,入境事務處與警方會加強執行聯合行動,對付黑工,掃除黑點。我們會依法嚴格規管輸入勞工及外籍傭工的事宜。雇用非法入境者及不合法受雇的人,同樣會被檢控。政府將大力杜絕黑工。
    102. 經濟轉型期間,政府有責任把職業培訓和再培訓工作做得更好。政府給予職業訓練局的撥款每年約二十二億元;而由今個財政年度起,政府向僱員再培訓局每年提供四億元撥款。我們正在檢討整個培訓、再培訓的架構,以期投入的資源能夠發揮更大的成效,未來數月我們將與有關團體磋商;尤其在當前的經濟狀況下,政府會密切留意失業情況,並根據需要增撥資源,幫助失業人士得到再培訓的機會。
    寬減差餉
    103. 在經濟低迷下,為了幫助減輕廣大市民的負擔,特區政府決定減免明年第一至第四季度應繳差餉,以每戶二千元為上限。公屋和私人樓宇的住戶、工商業樓宇用戶和各中小企業,都可享這項寬減。估計八十四萬繳納差餉的市民明年將完全免納差餉,其餘的則獲得減徵二千元。寬減總金額約五十億元。
    居所貸款稅務寬減
    104. 房地産市道是關乎經濟和民生的重大問題。我們最近決定暫停出售「居屋」。政務司司長正全面檢討公營房屋架構,務求提高效率,為市民提供更佳服務。為了在經濟低迷下幫助自置居所人士紓緩壓力,我們會向立法會建議,把今年和明年兩個課稅年度的居所貸款利息扣除額上限,提高至每年十五萬元。
    路途艱難 方向明確
    105. 目前嚴峻的經濟境況,將導致公共財政出現較大赤字。儘管如此,我們在加強基礎建設方面投資將高達六千億元;我們亦會大力投資教育,以確保經濟轉型能夠成功。為了維持競爭力和吸引更多投資,我們努力改進本地的營商環境,為長遠發展打好基礎。我們亦採取措施紓解民困,創造就業機會和減輕市民的負擔。這些是特區政府履行的責任。
    丙、經濟轉型期中的社會政策
    106. 我剛才講了特區政府的經濟策略和短期紓困措施。現在我談談社會政策。特區政府的社會政策,目的是要創造一個人人都有機會盡展潛能的環境;對於因為形勢急變而處於不利境況的人,以及社會上的弱勢社,我們應該給予必要的支援,同時幫助他們加強自力更生的意志和能力。
    有力的承擔
    107. 在這一社會政策理念下,特區政府作出有力的承擔,提供一個可靠的安全網,讓市民可以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時通過提供各種社會服務,讓處境不同的市民同樣可以發揮潛能,奮發向上。
    108. 特區政府關心民生疾苦,在社會服務的各個主要領域都作出了切實的承擔。在公營房屋、醫療和社會福利三方面的總開支,本年度為一千零三十三億元。今天,有三百三十多萬市民住在公營房屋或政府資助自置的居所裏,佔全港人口一半。福利方面,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現時向三十七萬七千人發放現金補助;至於公共福利金計劃的受惠人士則達五十二萬九千人。本年度公共醫療開支預算超過三百三十九億元,廣大市民都可享有高質素的醫療服務。此外,政府每年投入約二十六億元,為殘疾人士提供多方面的支援和康復照顧,包括基本生活技能訓練、家居照顧、日間及院舍服務和交通服務等。
    提高效益 改進服務
    109. 為了盡好社會責任,面對經濟轉型,我們的各項社會服務都必須響應新的要求。特區政府繼續投入資源,並且努力改進工作,使這些資源得到最有效運用,能夠及時應付轉變中的急切需求。社會福利署現正進行改組,加強地區服務架構,務求更切合地區的需要,以及與其他界別的服務更緊密配合。我們會加強社區網路和外展服務,並推出一站式的服務,以確保有需要的市民獲得幫助。現在,我跟大家重點講講幾方面的內容。
    支援家庭
    110. 先談談家庭服務。我們的社會一向重視家庭。在融洽的家庭中,家人互相照顧和關懷,這種關係是難以取代的。不過,面對社會急劇轉變,很多家庭都備受壓力。今日不少邊緣青少年都是來自問題家庭。特區政府每年動用約十七億元提供家庭福利服務,包括家庭個案工作、家庭生活教育和各類支援服務。我們並積極開展多方面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把現有的家庭服務中心重組為綜闔家庭服務中心,力求所提供的服務能切合不同的需要﹔每一個經重組的中心,都設有一個提供一般服務的資源組,一個協助有困難的家庭的支援組,以及為面對危機中的家庭提供深入輔導的輔導組。這個架構不但能提高服務的質素,亦有助及早識別問題,儘快對症下藥。
    關心青少年
    111. 接我要談談青年工作。最近,我參加了青年高峰會議。年輕人所表達對社會的承諾和承擔,令我感動,也啟發了我。青少年從來都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力量。這次高峰會上,我得到兩個強烈的訊息:首先,政府與民間抱有共同意願,為青少年作出更大承擔;培育青少年全面發展應納入特區的重要工作議程。其次,要貫徹對年輕一代的承諾,我們至少要加強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是積極辦好教育,全面提升人才質素;第二是照顧邊緣青少年,提供支援和協助,讓他們克服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第三是開拓參與空間,讓青少年能夠發揮潛能,積極投入社會建設。我們會在這些方面繼續努力。
    112. 處於身心發展期的青少年,面對的危機很多;在目前經濟轉型中,青少年遇到的問題更多,最需要了解和關懷。對青少年的工作,涵蓋教育、文康、就業、培訓、輔導和復康等多個領域,並且要與家庭及社區環境相配合。因此,我們需要推動跨部門、跨界別合作,尤其要有家長們積極參與和學校健康服務的配合,共同為青年人提供健康成長的環境。我們還鼓勵青少年發揮更大的主動性,為未來作出承擔。
    113. 對於一部分處於危機邊緣的青少年,我們必須採取不同的方式,為他們提供額外支援。特區政府用於青少年福利服務的開支,每年約為十二億元;這些服務包括一系列的發展、預防、支援及輔導服務。我們將增設更多的綜合服務隊,以及推行青少年朋輩輔導員計劃。要做好這些工作,必須深入了解青少年的心態、習慣和需要。青年事務委員會對全面推動青少年工作,發揮重要作用。
    保障婦女權益
    114. 我們十分關注婦女的權益。儘管近年本港婦女的社會地位顯著提高,但仍有不少無形限制妨礙了她們的發展。早前我們成立了婦女事務委員會,目的是維護婦女權益,支援婦女充分發揮才智。
    安老敬老
    115. 過去幾年,我們致力改善長者的生活質素,使「老有所養,老有所屬,老有所為」。在這方面的工作取得了頗為顯著的成效。
    116. 我們致力採取全面、綜合、以客為本的方式,為有需要的長者提供優質的長期護理服務。在本年度特區政府在給予長者直接安老服務方面的開支約為三十二億,比一九九七至九八年度的十七億元增加了十五億元。除了增加資源外,我們會充分運用現有資源,改進服務。
    117. 香港長者約有七成與家人同住。供養父母是優良的傳統,我們會保持和發揚這個傳統。為使長者能在家中安享晚年,特區政府提供了一系列家居照顧服務和社區支援,深受長者歡迎。到明年三月,享用這些服務的長者人數將達二萬九千名。如有需要,我們會繼續擴充這項服務。
    118. 對於需要入住安老院捨得長者,政府提供的資助宿位數目,到明年三月將增至二萬六千個;與一九九七年的一萬五千個相比,增加約百分之七十。今年三月,所有私營安老院捨得服務質素,都已經達到了牌照准則規定的水準;在一九九七年,達此水準的私營院舍只有不足百分之一。相比之下,現時的私營安老院服務已大有改善。
    119. 為確保現在和未來的香港長者身心康泰,我們致力讓社會明白年長的正確觀念,並在這個基礎上提倡健康有為的年長生活。安老事務委員會去年開展了為期三年的「康健樂頤年」運動,讓公眾明白長者積極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委員會還會研究如何提升長者的形象,包括推動長者持續學習和踴躍參與社會活動。
    互助互愛
    120. 面對目前經濟轉型,社會勢將經歷重大的調整,這無可避免會帶來各種社會問題,或使一些原有的問題變得更嚴重。因此,我們更加需要一個充滿愛心的社會,共同發揚參與和奉獻的精神。
    121. 我們有條件做到這一點,其中最重要的是,隨香港回歸祖國,過客心態不再存在,大家都想把香港建設好,自然樂於互相幫助、互相扶持。
    122. 香港社會向來有不少有心人、慈善機構和義務團體,他們多年來扶貧濟困,當仁不讓,在社會上樹立了一種為善最樂,以參與和奉獻為榮的風尚。
    123. 此外,由於商界現時更加決意在本地長期耕耘,因此雖然面對不景氣,但熱心公益之情不減。除了捐獻金錢外,不少機構更以實際措施鼓勵員工身體力行,投入各種義務工作。對此,我們應予表揚。
    124. 特區政府會堅持對福利服務所作的承擔,同時鼓勵市民發揮積極性,匯集個人、非牟利機構、商界等的智慧和力量,建立一套最有效的工作模式,用以解決各種社會問題。
    125. 近期我多次與社會工作者會晤,他們認為社會工作必須倚重社會的力量;也就是説,政府要大力發揮社區基層人士的主動性,推動市民發揚守望相助、同舟共濟的精神。
    社區投資共用基金
    126. 為了支援和推動這個社會服務發展的概念,特區政府計劃提供前期資金三億元,成立「社區投資共用基金」,我們亦歡迎各界人士捐助。
    127. 基金的目的是鼓勵市民彼此關心,互相幫助,並推動社區參與,進行地區或跨界別的計劃,強化不同社的功能,以及促進他們的發展。我們的構思,不是靠資金解決問題,而是倚靠市民大眾發揮向來在社區服務方面所表現的極大熱忱,以增強社會凝聚力,強化社區網路,更有效支援家庭,為青少年、婦女等提供有益身心健康的服務。我們重視的,是市民的自發性。
    128. 這基金不應視作一項福利,而是一項社會投資。基金將用於由民間倡議的具體項目,務求把資源最直接送到社區基層中,以達到有效地增強民間積極性、改善社區生活質素的效果。有關政策局的同事稍後會詳細説明這個基金的運作細則。
    以民為本
    129. 剛才我概述了特區政府在經濟轉型時期的社會政策理念。總括而言,我們強調的是,政府以民為本,體恤民間疾苦,對有困難人士提供必要的支援,並希望與社會人士和志願團體加強合作,發揮市民參與和服務的積極性,共同建設一個互愛互助、和衷共濟的社會。
    丁、提高施政水準
    130. 主席女士,面對香港經濟轉型,特區政府知道本身更需要與時並進,才能夠更好地響應市民的訴求,提高整體服務水準。把公共服務做得更好,是全面改善營商環境的重要環節,有助加強香港的競爭力。
    加強問責
    131. 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我承諾研究如何建立更完善的問責制度,目的是:加強主要官員在不同政策範疇承擔的責任,確保政府可以更好地響應社會的訴求,制定全面協調的政策,加強行政機關與立法會的合作,有效地落實政策,以及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
    132. 我們的研究,是在《基本法》的框架內進行。現在讓我講述一下經過研究得出的初步構想。
    133. 我們的構想,是在特區政府高層架構引入一套新的主要官員聘用制度,適用於三位司長和大部分的政策局局長。他們由行政長官提名,報請中央人民政府任命;行政長官亦可提出建議,由中央人民政府免除他們的職務。
    134. 行政長官可以從公務員體制之內、或從外界物色合適的人選,提名他們出任司長和局長。他們將按照一套新的薪金制度和服務條件受聘,並以合約訂明權利及責任;任期不超逾提名他們的行政長官的任期。
    135. 這些官員各自負責由行政長官指定的政策範疇,統領所轄部門的工作,制定政策、解釋政策、為政策作推介,爭取立法會和市民大眾的支援,並且為其政策的成敗直接向行政長官負責。他們出席立法會會議,答覆質詢,提出法律草案和參與動議辯論。
    136. 一部分現任主要官員,包括個別的局長,將仍保持公務員身分,不會改為以合約聘用,也不納入新的問責安排。
    137. 公務員體系中原局長的職級,由於實行問責制,職位名稱會相應改變。他們雖然不再是局長,但是將擔當問責制局長與公務員系統之間的重要樞紐角色。他們在問責制的局長統領下,向後者負責,協助制定和執行政策,聽取公眾和立法會的意見,解釋有關政策,回答質詢,爭取各界對政策的支援,出席立法會會議等。他們原來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保持不變。
    138. 我去年還講過在適當時候加強行政會議的組成。為了加強行政會議協助行政長官決策的角色,我們有一點主要的構想,就是除了現時已是行政會議成員的三位司長外,將問責制的主要官員委任為行政會議成員;並依照《基本法》委任行政會議的其他成員。在這新制度下,他們將直接參與制定政府整體政策和決定政策推行的緩急次序。將來,涉及跨部門事宜的協調工作會做得更好,政府對社會的訴求將可以作出更全面、更快捷的響應,更適當地按緩急次序分配資源,制定相應政策以切合市民的需要。這是我們初步考慮的方向,至於細節,還需要詳加研究。
    139. 有了這個權責分明的新制度,公務員體制向來具有的優點,包括常任、專業、中立、高效率和廉潔等,都會得到保留,而且還會發揮得更好。
    140. 我很高興自我提出研究問責制以來,立法會議員、學者、傳媒及各界人士紛紛提出意見。未來幾個月,政府會研究這個構想的有關細節,擬訂具體安排,包括合約制之下的薪金制度、聘用條件、工作行為守則等。我基於四年多以來在行政長官職位上的經驗,有責任為解決體制內的問題,及時提出可行的方案。至於這構想應否落實,還待第二任行政長官決定。
    加強服務文化
    141. 更好地響應市民的訴求,是整個特區政府理所當然的職責。我曾經講過,特區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以民為本,以六百多萬市民的整體利益為出發點。在特區政府任職的每一個人,都是公僕,都應以服務市民為己任。香港公務員的整體質素是優良的,在國際上被評為最廉潔、最少官僚陋習的隊伍之一;但是,面對社會要求不斷提高,特區政府各部門必須加強以民為本的服務精神和機構文化。
    142. 過去兩年推行的公務員體制改革,重點之一是確立「服務市民,承擔責任」的原則。我們透過培訓課程,加強公務員為市民服務的意識;同時又改進了懲處制度,提高各級架構對市民的問責程度。
    143. 在香港人當家作主的新時代,政府制定政策,要更敏銳掌握社會脈搏;要做好諮詢工作,確保民意得到充分反映;推行政策時,要了解市民大眾的取向,並且努力爭取理解和支援。
    144. 在這瞬息萬變的時期,我們反應要更加迅速。政府處理各種事務,同樣要爭取速度,不容拖拉。但是,我們確實未能在所有事情上貫徹這宗旨,這有多種原因,包括程式繁複、時限太長等。我剛才已講過需要縮短公共工程的審批時間,以及減省有關程式。這方面已有初步進展。我已請政務司司長和財政司司長推動政府各部門全面加快處理與市民有關的事務,提高效率,務求帶來顯著的變化,既讓市民滿意,也改善營商環境。
    節約開支 資源增值
    145. 我們相信小政府原則。長遠來説,政府必須簡化架構,壓縮開支,逐步降低公共開支在本地生産總值中所佔的比重,以利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146. 去年實施的公務員自願退休計劃,至今共批准了約九千人提前退休,他們大多數在今年內陸續離職;長遠來説,總計每年可節約九億七千七百萬元。
    147. 政府部門還切實執行「資源增值」計劃,提高效率和節約開支,從二零零二至零三年度開始,每年的經常開支可節省達六十億元。節約下來的資源,都重投于市民需要的服務。為此,廣大公務員作出了承擔。
    維護法治 保障安寧
    148. 特區政府成立以來,奉行依法治港;無論遇到任何問題,都嚴守合法原則。特區法院的獨立審判權不受任何干涉。居民的權利和自由依法受到保護。
    149. 維持良好的治安和有效保障公眾安全,是安定繁榮的先決條件。特區的紀律部隊以高度專業精神維護法紀。最近幾年,香港整體罪案率下降。香港是世界上治安最好、最安穩太平的城市之一;國內外訪客來到香港,都感到十分安全。但是,我們不會因此而自滿;我們會繼續努力,保障社會安寧。
    政制發展
    150. 《基本法》為我們的政制發展定下了循序漸進的原則。四年多以來的經驗,證明這是正確的。特區第二屆行政長官選舉將於明年三月舉行,而特區第三屆立法會選舉也將在二零零四年舉行。至於二零零七年後香港的政制藍圖,應該基於特區成立以來的運作情況和歷次選舉經驗的總結,廣泛諮詢各界意見,從而作出決定。
    戊、結語
    151. 主席女士,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時,本地和亞洲地區經濟是一片繁榮景象。我在特區成立慶典上發表講話,提到「居安思危」,是因為察覺到繁華表面下的隱憂。如今全球經濟急速放緩,香港面臨多年未遇過的困難,但在這時候,我們同時應注意到另一面:看到本身的優勢,看到前景;懷抱信心和希望。
    152. 我今天的報告,重講了如何促進經濟順利轉型,以及如何紓解市民當前的困境。我還講到發展社會事業和提高施政水準。這些都是今後一段時間我們努力的重點。
    153. 結構性的經濟轉型,需時以年計;再碰上世界經濟週期性的放緩,以及美國受到恐怖分子襲擊,使形勢變得嚴峻。
    154. 香港過往也曾幾經風雨,回歸後同樣經受了考驗。但是,風雨過後,香港展現出來的,每每是一個又一個全新境界。儘管我們現在仍然面對不可避免的艱難歲月,但是,經驗使我對香港的信念更加堅定,對香港的前途更加充滿信心。
    155. 我有信心,因為香港確實得天獨厚,有許多客觀的和經過我們長期努力建立的優勢,還有中央政府的有力支援。我有信心,更因為我相信香港人幾十年來和惡劣環境以及各種困難搏鬥,早已練就一種意志、一種百折不回的剛毅和勇氣。所以只要齊心合力,鞏固既有優勢,大力投資未來,特別是投資于教育事業,就一定能夠擺脫困境,在轉型後保持領先的地位,分享新經濟的豐碩成果。
    156. 新經濟是知識型的經濟。要推動經濟成功轉型,每一個市民都必須從自己做起,持續學習,掌握新知識、新技術。我們齊心努力的一件大事,就是要把香港建設成為一個學習型的社會,使教育成為一項持續增長的事業。
    157. 我已講過:無論今後幾年經濟狀況如何,特區政府應當堅定不移地增加投資于教育事業;我們的社會政策,是以教育優先;我們決心使教育改革成功,與教育界和辦學團體建立夥伴關係,推進教育事業。香港有許多熱心公益的人士和團體,多年來為本港教育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我代表特區政府向他們致謝,並呼籲大家一如既往,繼續積極投入本港教育事業的發展。我呼籲各位企業家、各位僱主:在條件許可之下繼續大力支援教育事業,以及盡可能提供時間讓員工進修或接受再培訓,這最終可以促進企業的提升。我呼籲廣大教育工作者:在專業上精益求精,教學相長。我呼籲各位家長:儘量多抽時間陪伴子女,除注重學業外,也鼓勵他們全面發展。最後,我呼籲各位青少年學生:把握寶貴的學習機會,努力裝備好自己 ─ 這是我最大的期望,因為在你們身上,寄託香港的未來。
    158. 目前我們面對經濟困難,最可依靠的力量,就是香港人們自己。過去每遇到逆境,香港人可貴的特質就會浮現﹕每個人都沉氣,事事多拼一回,處處多走一步,追求卓越,超越自我,打破條件限制,創造奇跡。我深信,以香港人的才智、堅毅和應變能力,一定能夠克服前進路上的困難,向光輝的前景邁進!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資訊中心2001年10月10日

相關新聞

施政報告倒計時 香港各界齊等待

董建華將如期發表任內第五份施政報告

特首施政報告將推出一系列利民措施

董建華著手為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作準備

港府三大策略促進市民就業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