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孤寂的群體——在澳大利亞的中國老人

    中國人重視天倫之樂,無論是以留學生還是以移民的身份來到澳大利亞,只要工作和生活穩定下來,一般都要接父母來探親、團聚。在移民比較集中的澳大利亞城市裏,人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中國老人。他們在澳大利亞的生活到底如何呢?

    寂寞孤獨誰人知

    老蘇的兒子、兒媳在位於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的國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夫婦二人都享受澳大利亞政府提供的豐厚獎學金,生活無憂。求學期間,他們還添了個小寶寶。為了照看小孫子和體味一下澳大利亞生活,老蘇帶著老伴,千里迢迢從國內西北部的一個城市趕到了堪培拉。

    初次出國,一切都是那麼新鮮。看著房前屋後的大片綠地、到處盛開的鮮花、五顏六色的小鳥,呼吸著清新的空氣,剛經歷了國內沙塵暴“洗禮”的老蘇夫婦對澳大利亞的自然環境讚不絕口。

    然而,幾天的新鮮感過後,夫婦二人覺得生活開始不對勁了。由於不懂英語,他們看不了電視,聽不了廣播,也無法與周圍的人交流,只能翻翻滿是繁體字的中文報紙來解決文化饑渴。

    白天,孫子上幼兒園,兒子、兒媳上學,老蘇夫婦每天面對四面空壁,實在寂寞無聊。不願呆在屋裏,又不會開車,兩人只能在小區裏轉悠,每天都要在外面溜達兩三個小時。

    我們和老蘇家住得很近,我們經常找我們來説説話,以解鄉愁。一天老蘇夫婦轉到我們門前,想進來坐坐,恰巧我們不在,正準備打道回府,突然發現住在我們房子對面的一個老太太從窗戶裏拼命揮手,招呼他們過去。兩人進去一看,老太太神情委頓,身上、地上都是嘔吐物。老蘇急忙出去找人。走過幾棟房子,看見一個正在修剪自家草坪的老頭,老蘇上前求助。儘管聽不懂老蘇的話,但看著他焦急的神態和手勢,老頭也明白了些,跟著老蘇來到老太太家,打電話叫來救護車,還通知了老太太的兒女。

    據事後了解,老太太得的是急症,如果搶救不及時,還有生命危險。自從老蘇夫婦救了老太太的性命,這位孤僻的老太太對住在她附近的中國人都變得非常熱情,常常是遠遠地看見我們就揮手問候。

    隨著時間的推移,澳大利亞的自然美景在老蘇眼中越來越普通了,思鄉之情油然而生。他想念與老夥伴們在大樹下下棋、在公園裏舞劍、在家門口品嘗小吃的日子。終於,原本打算在澳大利亞呆半年的老蘇夫婦,不到4個月就提前回國了。

    像老蘇夫婦這樣不習慣海外生活,而願意留在故鄉的中國老人不在少數。畢竟老人們在國內已經生活了幾十年,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和習慣,突然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那種寂寞可想而知。

    你的生活我不懂

    除了寂寞,中國老年人不願生活在澳大利亞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異國文化的差異而導致的與小輩的矛盾。兩代人的習慣、思維的不同,矛盾是在所難免的,這種矛盾在海外生活中愈發突出,因為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已漸漸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而老年人還固守著傳統文化。

    老王夫婦當年用半輩子的積蓄送兒子到澳大利亞攻讀電腦,兒子沒有辜負他們的期望,奮鬥了四五年,不僅順利完成學業,還找到一份收入不低的工作。

    兒子寫信説他已經買了車和房子,讓老兩口到澳大利亞來享福。在周圍人艷羨的目光下,老王夫婦興衝衝地來到澳大利亞與兒子團圓。看到兒子的新車和大房子,真是高興。

    然而不久,老王得知車和房子都是貸款買的,房子的代款要20年才能還清,便埋怨兒子説:沒錢日子就應該過仔細些,幹嘛要揹債過日子。兒子卻説這叫提前享受生活,還告訴他澳大利亞人一般選擇30年期的貸款,這樣每月可以多有些閒錢出門旅遊、去飯館吃飯。

    一向節儉的老王夫婦每次逛澳洲的商店,都要把商品的價格折合成人民幣,與國內作個比較,覺得真貴,什麼也不捨得買。兒子卻經常大包小包地往回購物,令老兩口心疼不已。

    最讓老王夫婦不滿意是兒子已經30多歲了,也不結婚,讓他們享受不到含飴弄孫的樂趣。旁敲側擊了多次,兒子只是裝傻充愣,不予理會。好在沒有多久,兒子帶回一個女孩子。只是兩人沒有結婚,卻同居在一起。傳統的老王對於沒有結婚卻住在一起,實在無法接受。決定和老伴兒一起給兒子做做工作。一天,夫妻二人準備了一頓豐盛的晚餐,兒子和女朋友對他們的廚藝讚不絕口。老王的妻子趁機問兒子打算什麼時候結婚。誰知那個女孩子卻搶先説他們沒有結婚的打算。話不投機,一頓家宴也不歡而散。事後,兒子告訴老爸老媽,在澳大利亞不結婚的人很多。一男一女生活在一起,可能是夫妻,也可能不是,但都被統稱為“同伴”。

    在澳大利亞的很多調查表上,配偶這一欄被“同伴”兩個字代替。但老王始終堅持男女生活在一起就應該結婚。觀念的差異令老人與小輩的生活中出現不少摩擦,如果短期探親,雙方遷就一下,還可以有段愉快時光。對於移民海外的老人,為避免兩代衝突,選擇獨居是明智之舉。

    可憐天下父母心

    在澳大利亞,當地人即使不讀大學,找一份工作並不是件很難的事。由於社會福利高,澳大利亞人靠救濟也能過上很不錯的日子。但在很多中國老人眼裏,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靠讀書而成為“白領”永遠是他們望子成龍最重要的一個內容。這種浸透到血液中的文化,常常成為他們的子女在海外鍥而不捨、不懈奮鬥的一個原因、一種動力。

    在我們居住的小區附近有一家華人雜貨店,一直由一對年輕夫妻打理。一天去買東西時,突然發現站在收款臺前的是一位老人。老人白髮蒼蒼,一舉一動卻透著一股書卷氣。

    閒聊中得知,老人是老闆娘的父親,姓楊。老楊來自上海,在國內曾是高級工程師,退休後被一家大公司聘用,繼續發揮餘熱。幾年沒有見到遠嫁澳大利亞的的女兒,很是想念。於是決定來看看孩子,順便享享清福。

    到澳大利亞不久,看到女兒女婿每天忙忙碌碌,自己在家裏吃閒飯,於心不忍,就到店裏來幫忙。別看老楊在國內是高級工程師,在雜貨店打工可是外行,加上他不懂英語,收款時,常常不是算錯價錢,就是聽不懂顧客的問題。顧客多時,更是手忙腳亂。老楊説在上海時可沒有想到,到澳大利亞來還要在雜貨店打工。與人閒談時,老楊總是不忘描述上海現在發展得如何快,生活如何改善。

    在澳大利亞,多大年歲都可以讀任何學位的課程,只要是永久居民或加入澳籍,多數專業的課程收費都是象徵性的。老楊的女兒、女婿開個雜貨店,雖然忙點兒,但生活已經很不錯了,有房有車。

    但是老楊卻仍然督促孩子們多讀書、不要滿足現狀。在老父親的鼓勵下,女兒一邊經營雜貨店,一邊繼續在大學裏讀書,老闆娘拿到碩士學位已指日可待了。

    在海外生活的中國老人,儘管自己本身就遇到很多困難——環境陌生、語言不通、生活寂寞,但他們仍是盡可能地幫助兒女分憂解難,為他們做家務,照看孩子,甚至打工補貼家用,鼓勵子女努力奮鬥,為了一個更好的明天。

    獨特的文化,或多或少使他們成為獨特的一群。

    《參考消息》2001年9月27日

相關新聞

我在雪梨讀中學

澳新簽證條例實施將使留學生人數可觀增長

澳華裔醫生將造福廣東茂名白內障患者

澳華人丘廣齡榮膺費菲市“最佳父親”

香港與澳大利亞簽署雙邊工作假期計劃協議

華人當上澳大利亞富翁

澳大利亞改變中國學生赴澳留學簽證申請程式

澳大利亞布裏斯本唐人街一瞥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