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華人企業“遍地開花”

    外國移民在義大利經濟中佔有引人注目的地位。

    2000年他們創造的國內生産總值達73萬億里拉(約合365億美元),佔義大利國內生産總值的3.7%。外國移民企業的數量也自1995年以來增長了28%,目前僅在商會註冊的非歐盟國家移民企業就有3.15萬家,其中中國移民企業有近4000家,居義大利移民企業之首。旅意華人何以能獲此成功?記者就此採訪了羅馬的林偉雄、夏崔傑等幾位華人企業家,他們向記者詳細介紹了華人企業在義大利的發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夏崔傑的爺爺夏岩槐就來到義大利,主要是賣領帶。而林偉雄的爺爺則是從法國一家化工廠來到義大利的。當時到歐洲來做小買賣的華僑大多賺點錢就回國。但隨著戰後義大利經濟的復蘇,旅意華人逐漸增多,特別是在義大利北方發展更快,這些人主要來自浙江青田、溫州,另外,也有不少人來自福建、上海、安徽等地。他們主要靠經營餐飲、皮包、服裝3大行業為生,少數人從事旅館、旅遊、超市等行業的經營。

    中餐館到處都有

    餐飲業是旅意華人的基礎行業。到80年代初,在義大利已有中餐館100多家,僅在米蘭和羅馬就有幾十家。80年代末、90年代初,義大利經濟持續發展,中餐館也多起來,1987年羅馬的中餐館達到100多家,1992年突破了300家。近兩年又有新發展,目前在義大利全國中餐館達2600多家,其中米蘭400多家,羅馬300多家。

    在義大利北方幾乎所有人口超過5000人的城鎮都有中餐館,人們甚至説:“義大利沒有中餐館,就不是義大利”。經營中餐館比較辛苦,收入也不是很高,但“旱澇保收”,因此,許多華人企業家在從事其他經濟活動的同時,仍然堅持經營中餐館。

    皮包出口他國

    皮包業是旅意華人的傳統行業。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旅意華人經營的皮包業開始發展,當時産品不講究款式,非常搶手,晚上生産出來,第二天白天還不夠賣的,華人皮包企業家甚至開始雇用義大利工人。從70年代中期起,人們開始講究皮包款式。1983年至1986年華人皮包業突飛猛進,特別是在義大利皮包業中心佛羅倫薩,華人企業完全佔領了中低檔皮包市場,至今仍然維持了這種突出地位,産品不僅在義大利國內銷售,而且銷往其他國家。華人皮包企業在佛羅倫薩已經不可缺少。

    服裝業比較賺錢

    服裝業是華人的新興行業。華人的這一行業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發展起來,主要從事半成品加工,即加工由義大利人裁剪好的半成品,多為中低檔服裝産品,但也有少量名牌服裝。如今,華人服裝業已幾乎遍佈全義大利。目前羅馬已是中國服裝出口歐洲國家的重要轉口中心,中國服裝從羅馬轉口到西班牙、法國、德國、希臘、葡萄牙、奧地利等國。經營服裝業比經營中餐館的投資少,有3000萬里拉即可開業,但盈利卻比較大,因此成了華人謀生的新選擇。

    企業發展艱難

    在義大利究竟有多少華人、有多少華人企業?誰也説不清楚,只知道幾乎每天都有新開業的華人企業。但旅意華人企業家們還是感到,在發展企業過程中存在著一些難題,例如:資訊不靈,盲目性大,往往要靠碰運氣;知識不足,缺乏長遠計劃,宣傳不夠;經營方式不規範的情況比較多,時有曝光受罰者。不久前某華僑貿易公司為少交稅,以進口飲料名義進口玫瑰露酒,結果被罰款5億里拉。

    從義大利國內來看,當地人既歡迎外國移民來填補自己不願意幹的勞動密集行業的空缺,又害怕受到衝擊,對迅速發展的移民企業有些“眼紅”。90年代初,面對中餐館在義大利的迅速發展,義大利媒體曾造謠説在中餐館吃老鼠肉、貓肉,甚至煞有介事地説都靈那裏的貓都少了,這種謠言曾一度影響了中餐館的生意。近來,義大利媒體又對華人食品倉庫裏發現過期大米一事進行大肆渲染。不過,好吃的義大利人照樣喜歡吃中餐。

    採訪到最後,幾個華人企業家都説,面對日益激烈的企業競爭,他們只有苦幹加巧幹,才能迎接新的挑戰。

    《環球時報》 2001年08月31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