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桃李芬芳春滿園
——記香港培僑中學

    港島北部的寶馬山上頗多學校,著名的愛國學校培僑中學就坐落在這裡。一幢大樓囊括24個教室、室內球場、禮堂、游泳池、露天球場及停車場,此外尚有一幢11層高的宿舍大樓。佔地不算大,但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已算難得。這一天,培僑中學的校園裏紫荊盛放、樂聲陣陣,一年一度的畢業典禮正在禮堂舉行,身著白衣白裙白褲的少女少男們在驪歌高唱後就要各奔前程。在“培僑,像一個春天的花園……”的校歌聲中,白髮蒼蒼的老校友眼含熱淚,思緒回到了那風雨如磐的年代。

    培僑中學創辦于二戰結束後的1946年,其時,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環境,使它成為華南地區和東南亞地區聯繫的樞紐。東南亞的華僑青年希望來到香港,接受中國文化的熏陶,領略中國內地革命氣息,以便將來回內地服務。培僑中學的創辦,既滿足了東南亞青年求學和追求救國真理的願望,也為華南地區的愛國進步活動提供了一個後方基地。

    當時的校址,在跑馬地半山的朗園。三年間,培僑為新中國的誕生培養、輸送了大量人才;三年中,有不少愛國師生投筆從戎,參加到內地的革命洪流中,有的為此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培僑中學升起了五星紅旗,首任校長葉廷英在講話中説,這面紅旗也染有我們培僑師生的鮮血,師生們聽了不禁熱淚盈眶。新中國成立以後,需要大批建設骨幹,培僑的畢業生踴躍回內地升學,部分教工也應邀回內地服務。

    建校初期,經費極度缺乏,培僑的老師們一杯清水幾塊餅乾就是一頓飯,出外應酬時幾個人輪流穿一套西裝;就是在這樣艱難的條件下,培僑為香港的基礎教育作出了不少貢獻。五六十年代,香港的中小學教育尚不普及,培僑是當時最早提倡學生全面發展的學校之一,也是香港社會公認的校風良好的學校,重視體育和課外活動,重視對學生領導才能和辯論演講能力的培養。許多校友後來進入社會,事業有成,都異口同聲地感謝母校在這方面的訓練。教學方面,培僑最早提倡寫教案,經常總結教學經驗,舉辦教學成績展覽。每年的國慶和五四青年節期間,培僑都要組織集體活動,“五四”歌唱比賽已經成為培僑的傳統;還有堅持多年的“國旗下的講話”,既加強了同學們的國家民族觀念,又鍛鍊了演説能力。朗園,像一個團結友愛的大家庭,老師們在這裡為學生打下了堅實的文化基礎,教會了他們熱愛祖國和如何做人。從這裡走出的一批批優秀人才已經分佈在世界各地、各行各業,已故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沛瑤就曾受教于培僑,現在的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吳康民、民主建港聯盟主席曾鈺成都是該校的教師。

    這樣的一家愛國學校當年當然不能見容于港英當局。培僑曾被貼上左派學校的標簽,遭孤立和扼殺,連“懸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也被認為是展示“政治旗幟”而受到禁止。除了政治上的迫害外,從70年代後期起,學校的經濟壓力也與日俱增。香港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後,中小學已從四五十年代的私立為主轉為公立為主,靠收取學費辦學的私立中小學已很難立足。培僑的師生們在勤儉辦學、清貧辦學中挨過了那個年代,許多教師靠比社會標準遠為低下的薪金度過了他們的青春歲月,貢獻著他們的聰明才智。儘管如此,1983年,在培僑教師的多方努力和校友的慷慨支援下,培僑寶馬山新校舍落成。到了90年代,長期的辦學成績得到社會承認以及多年努力爭取,加之政治大氣候的變化,培僑終於得到了政府的直接資助,結束了學校經濟困難的艱苦歲月。

    培僑取得了應有的公幣資助後,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他們利用比過去優越得多的物質條件,加強教學力量、改善教學設施,教學成績進一步提高。到2000年,培校學生參加中學會考合格率達到92.4%,其中,中國文學、世界歷史、英文B卷、電腦等科目的合格率達到100%,預科學生參加高級程度會考合格率為78.4%,有近九成學生在本地或海外攻讀學位或大專以上課程。

    轉眼間,培僑中學屹立香江已經半個多世紀了。培僑的歷史,不僅是一所普通中學的歷史,也是一個愛國進步陣地的歷史,在“一國兩制”的架構下,培僑必將譜寫出更美的篇章。

    《人民日報》 2001年07月26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