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吮著祖國的奶汁長大
——來自中國最大的歸僑安置點北海市僑港鎮的報道

    這裡離著名的“天下第一灘”北海銀灘一箭之遙。22 年前,1萬多越南難僑匯集於此。1979年6月,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歸僑安置點--當年的北海市僑港人民公社,現在的僑港鎮。面積1.1平方公里、陸地面積只有0.7平方公里的僑港鎮,成為我國面積最小的“袖珍鎮”,同時也是全國最大的歸僑集中安置點。昔日雜草叢生的荒灘,現在變成了一座充滿魅力的海濱城鎮,被聯合國難民署評價為“全世界安置難民最成功的範例”,它的變遷是“社會主義好、共産黨好、改革開放好”的有力證明。

    家園三部曲:難民棚--鴿子樓--小洋樓

    新世紀的第一個清明節,從英國倫敦回國祭祖的僑胞張涯初踏上僑港鎮,眼前的一切怎麼也不能與想像的樣子相吻合:一幢幢公寓樓、小洋房,一條條寬敞筆直的馬路,一張張洋溢著富足和美滿的笑臉。他連聲對親戚説:“真想不到,真想不到!”

    僑港鎮第一任鎮長黃國雄老人仍清晰記得當年搖著小艇回到祖國懷抱的情形,回國後頭一個晚上,政府派人把他們一家從艇上接到陸地,與1萬多難僑安置在位於地角鎮的臨時棚。一年多後,難僑們搬進了52幢奇跡般矗立在荒灘的難民安置樓。喬遷那天,難僑們敲鑼打鼓,歡天喜地。女難僑黎明英9口之家搬進的39棟301號,是當時最寬敞的三房一廳套間。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黎明英看著兒女們搬家進新房,淚珠叭嗒叭嗒往下掉。

    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期,歸僑家庭成員增多,原來40 平方米至60平方米的套間,越來越多歸僑三代同居一室,將陽臺搭建成的“鴿子樓”和空地見縫插針的木棚屋不斷出現,還有的吃在家裏,睡在船上。而當年的難民安置樓,經十幾年使用,加上颱風侵襲,不少已成危房。

    歸僑住房問題牽掛著僑鄉領導的心。銀海區和僑港鎮黨委、政府重新規劃,改善歸僑居住環境,先後興建了10 幢240多套新公寓房用以緩解歸僑住房難。去年底,鎮裏市場化運作的第一個舊城改造項目“僑民小區”落成,兩幢共40多套配套齊全、實行封閉式物業管理的公寓房,受到歸僑青睞。今年鎮里加大了舊城改造力度,5月建成的佔地39畝的“僑民新村”,可安置500多歸僑住房困難戶; “半島住宅小區”一期和“僑北小區”也相繼完工與開工。鎮上100多幢歸僑自建的漂亮小洋樓,每幢3層至5層,琉璃瓦、地板磚、水磨石、豪華門……裝飾風格各異,更成為歸僑富裕生活的證明。

    歸僑們紛紛搬出擁擠的“鴿子樓”,拆掉窄小的棚屋,住進了寬敞、舒適的新樓房。 歸僑李知成一家6口原先住的40平方米的安置樓,如今換成了一幢4層小別墅;女歸僑黎明英9口之家也多了一套108平方米的新房;一家8口的盧德華搬進90多平方米的集資樓的同時,兩個女兒也購買了集資房。

    歸僑居住樓外觀變了,面積寬了,屋裏的內容也變了。走進歸僑家,管道煤氣、太陽能代替了柴灶,DVD、大彩電、電腦和家用錄影機不再是稀罕物。

    漁船三級跳:小舢板--風帆船--遠洋船

    到僑港鎮採訪時,正值休漁期,漁港內漁船排列有序,桅桿如林。當年搖著舢板歸來的難僑,誰想到自己能擁有這樣的大漁船呢?

    走進僑港鎮漁民家庭,聊起20多年前海上作業的情景,中年以上的歸僑都忘不了:老老少少撐一葉扁舟飄搖到北海後,他們每天在近海“咿呀咿呀”搖著它,捉到的都是小魚仔。第一任鎮長黃國雄告訴我們:成立公社的第一年,每個漁民的手都搖出了厚厚的老繭,全鎮400多條小舢板和幾十艘破爛的小帆船,捕魚量比不上地角鎮兩艘漁船。

    各級黨委、政府幫助歸僑向自治區、中央申請扶持,向銀行貸款……1980年,100多名歸僑有了小帆船,成為歸僑第一代船長。進入80年代後期,歸僑提出“造大船、闖遠洋、賺大錢”,從近海捕撈轉向外海發展,如今全鎮價值百萬元以上的漁船超過120艘。僑中居委會65歲的歸僑簡文英家的變化典型反映了這“三級跳”:他家1980年在政府支援下買了一艘舊的小艇出海捕魚,3年後裝上風帆船,到1999年已擁有兩艘價值100多萬元的大船。

    大船的興起,帶動了船上現代化設備使用和大網目拖網、變水層拖網等網具的推廣,作業範圍由近海伸延到西沙、南沙。在僑港碼頭上,記者見到兩條簇新的100馬力漁輪,船長介紹船上配有雷達、衛星導航儀等設備,還有彩色魚探儀、打冷機。為讓文盲佔多數的歸僑漁民掌握科技,鎮政府建立漁業科技培訓基地,派技術員到船上傳授技術,新技術普及率達70%以上。

    僑港鎮在22年裏,靠海吃海,形成了漁業“龍頭”經濟:1988年建鎮10週年時,全鎮漁船固定資産從無到有,已達2450多萬元,總馬力2.59萬匹;2000年,漁業固定資産增至3億多元,總馬力13萬多匹。目前全鎮共有銀華、裕華、興華、建華、富華、盛華、鴻華、泰華、惠華等“ 九華”漁業公司和半島水産品加工基地等一批龍頭企業,私營企業達到了105家。

    僑港鎮抓海洋捕撈的同時,積極扶持漁民發展水産加工業。歸僑黎世榮在政府扶持下,1983年幹起了個體水産加工業,他加工的魷魚、墨魚、蠔螺産品,1994年起出口南韓,最近又出口東盟國家,每年出口量達200噸至300噸,銷售額300萬元至400萬元,成為僑港鎮的納稅大戶。

    6月19日,僑港鎮一片喜氣,總投資2000多萬元的欽國冷凍食品廠、德洋海産品深加工廠動工。而2000年6月興建、總投資3000萬元的僑港小雄水産品深加工基地一期工程也即將完工。鎮長莫華福高興地説:這些項目的建成,將使僑港鎮漁業實現由捕撈向加工轉軌。

    娛樂三景觀:捉迷藏--健身熱--跨國遊

    在僑港鎮建鎮資料室裏,記者看到了一張發黃的黑白照片:聯合國難民署官員視察僑港時,僑鄉小朋友在沙灘上為尊貴的客人表演捉迷藏。

    照片攝于1979年。那時萬事待興,歸僑文化生活非常單調。老歸僑林寶給我們描繪:夕陽西下,趕海回來的漁民在沙灘上唱粵曲,織網的的疍家(漁家)女唱鹹水歌,老人們打牌九;城裏的孩子可以進公園盪鞦千,這裡的孩子只能在沙灘上玩捉迷藏、老鷹抓小雞的遊戲。

    隨著僑鄉一天天崛起,生活走向安定的歸僑再也不滿足於家門口唱唱漁歌、收音機裏聽聽粵曲。1984年新建的電影院放映首場電影時,歸僑和他們的子女把影院過道堵得水泄不通;隨後又有了燈光球場、文體中心,籃球隊、足球隊、龍舟隊相繼成立。作為歸僑的傳統節目,每年端午節龍舟比賽,遠在幾公里外的北海市民也絡繹前來看熱鬧,1984年到1986年僑港代表隊連續3屆蟬聯北海市龍舟賽冠軍。1999年首次休漁期時,建鎮以來規模最大的足、籃球聯賽中,這個彈丸之地竟冒出14支足球隊,7支籃球隊,326名運動員參加角逐,4000多僑民到場吶喊助威。今年銀海區慶祝建黨80週年活動中,僑港鎮每個項目都出隊參賽。

    花錢買健康成為歸僑的新時尚。每天清晨,大半輩子闖海踏浪的老漁民在樹木蔥郁的公園裏舞劍、打拳;夜幕降臨,設有乒乓球、羽毛球、桌球、卡拉OK、棋牌室的鎮文體中心燈火通明,熱鬧非凡……今年4月從美國回來探親的黎先生看到這一幕,感慨不已:“真沒想到家鄉漁民的生活這麼充實。”

    歸僑們對快樂的追求何止這些!他們腰包鼓脹之後,要走出家門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鎮裏今年2月底新成立的旅遊公司僅3月份就接待了由歸僑及家屬組成的4個旅遊團。每年長達兩個月的休漁期,歸僑更趕起“休閒旅遊” 的時髦。鎮黨委副書記江波介紹,今年6月初休漁期開始後,已有100多人報名出遊,其中前往越南就有50多人。

    僑港本身也成為旅遊景點。這個緊靠北海銀灘的“中國最大的聯合國難民安置點”,開發了融匯疍家(漁家)風情、越南京族文化、海灘休閒度假內容的旅遊項目,去年籌資改造的兩公里中越風情街名聲鵲起,成為北海市遊人絡繹的熱景。

    吮著祖國乳汁長大的僑港鎮,在催生著新世紀的希望. .......

     新華網 2001.07.06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