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澳門都是“小”馬路

    漫步在澳門,你會發現印有中文和葡文街名的白色瓷磚鑲嵌在街頭巷尾建築物的墻壁上或路邊一米多高的水泥柱上,這就是路標了。

    澳門有大小1000多條街道,雖然不少街名叫“大馬路”,但真正稱得上大馬路的只有長2860米、寬4車道的“友誼大馬路”。

    澳門作為中國的領土,中國人世世代代在這裡生活繁衍。這在澳門的街道名稱中就有充分的反映:凡是有“坊”、“裏”、“巷”、“欄”等字的,肯定是華人聚居的地方。如青洲坊、青洲裏、如意巷、果欄街等。祖居澳門的各行各業中國人往往以行業連片居住,日久便形成了行業街,如打鐵街、小販街、剪髮匠巷、染師裏、蛋巷、賣菜街、船廠巷等等。還有中國人喜歡的吉祥字眼用在街巷的命名上也不少,如永樂裏、吉慶巷、長壽路、永發街等。至於表明中國政府對澳門行使主權的街名就更明顯了:關前正街和大關前巷中的“關”就是指康熙24年(西元1685年)清政府在澳門設置的海關,在澳門中區大三巴牌坊附近;“佐堂欄尾”的“佐堂”就是來自乾隆8年清政府在澳門設立的佐堂衛署。

    澳門是在16世紀中葉以後逐步被葡萄牙佔領的。用葡萄牙的名人和地名命名的街道隨處可見。有意思的是,好幾條當年澳葡當局命名的街名,由於譯音既長又繞口,居民中的中國人還是根據習慣叫中國名,如澳門的一條主要的商業街,路標上的葡文譯音是“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誰叫得出來呀,於是“新馬路”就代替了葡文名字。

    1987年4月中葡兩國就澳門問題簽署了聯合聲明,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祖國,這期間以中國城市和名人命名的街道多起來,如北京街、上海街、孫逸仙大馬路、冼星海大馬路等。

    澳門半島上有望洋山、媽閣山、白鴿巢山、望廈山等。山不算高,但都很有名氣。每座山的周圍都有以此山命名的街道和小巷,一看就知道這些街道的位置。不過,由於填海造地,澳門在不斷“長大”,有的因海而得名的街道已遠離海岸,但人們卻可以從這些街道的變化想像出昔日的澳門。

    澳門包括澳門半島和凼仔、路環兩島。説來也怪,在這總共只有23.5平方公里的三塊土地上,本來有各種名字可以用來命名街道,可是偏不,在路環島上有“中街”,在凼仔島也有一條“中街”;在凼仔島上有水鴨街,路環似不甘“落後”,也有一條街叫“水鴨”。據記者粗略統計,有十四五條同名街道散佈在澳門半島、凼仔和路環,因此出版物上都在同名街道名字旁加括弧標明是哪個地區的。

    在澳門半島中區有兩條名字很怪的街道:“爛鬼樓巷”和“爛鬼樓新街”。原來這一帶在60多年前是頗興旺的舊貨市場。抗戰時期澳門居民生活艱難,不少人以變賣舊物為生,因此舊貨市場生意興旺,爛鬼樓巷一帶就是舊貨地攤的集中地。爛鬼樓本稱蘭桂樓,毗鄰關前街,後來因舊貨地攤成行成市,輾轉相傳,蘭桂樓竟變成了爛鬼樓。有人説,澳門街道小,但“學問”大。翻翻資料,覺得真有道理。

    《環球時報》 2001年06月29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