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華社為何反對馬華收購南洋報業

    馬來西亞最大的華人政黨——馬華公會(馬華)上月收購南洋報業一事,自始至終遭到馬來西亞華人社會堅決抵制,反對聲浪排山倒海而來。為何此次收購引起華社如此強烈的反應?林友順《華社為何反對馬華收購行動》的文章指出,知識分子反對馬華收購華文報是為了捍衛新聞與言論自由,華團與草根反對收購卻是對文化臍帶被切斷的恐懼。同時,這也是華社對馬華政績不滿的表現。文章預言華文另類媒體將會紛紛冒現。以下是刊登在《聯合早報》上的原文:

    適耕莊是馬來西亞著名的稻田區,它位於吉隆坡西北部百多公里外,這個華人較集中的新村,報章是村民接受資訊的主要媒體。5月底當馬華宣佈收購《南洋商報》及《中國報》後,華團發動抵制這兩家報章,當地報販發現,有關報章無人問津,高高擺在報攤上。

    華社有組織性地抵制馬華收購的報章,致使在首兩個星期內,《南洋商報》的報份下跌了約8%或1萬多份,《中國報》的報份也減少5%或將近1萬份。

    巫統擔心流失華人選票

    華社反對馬華收購華文報的行動可説是洶湧澎湃,並且深入草根,出乎馬華預料之外,更引起巫統的關注。無論是馬華或巫統皆無法了解,為何華社對馬華收購華文報反應那麼強烈;巫統也擔心,這將導致關鍵性的華人票的流失。

    馬華是動用2億3000萬零吉(約新元1億1000萬)向豐隆集團收購南洋報業72%股權,這使銷量第二大,擁有55年曆史的《中國報》及銷量第三大,創辦78年的《南洋商報》,落入馬華手中。

    馬華收購華文報的消息證實後,華團的反應非常激烈,至今已有500個華團公開表態,反對馬華的收購行動,另有90位活躍的華文報評論人及專欄作者,集體停止供稿給《南洋商報》、《中國報》,及被指涉及收購行動的《星洲日報》與《光明日報》集團,這令向來百家爭鳴的華文報,顯得貧血蒼白。

    “不是有財力就可辦報”

    反對政黨收購南洋報業工委會主席陳亞才指出,80%的華人是靠報章獲取資訊,如果華文報被政黨控制,它長期來享有的相對獨立與自主將因而消失,同時喪失監督與制衡的權力。

    他強調,與其他享有新聞及言論國家不同,在馬國辦報困難重重。“在馬國,不是有財力就可辦報,人們必須向內政部申請出版準證,只有特殊地位與關係的人才能拿到出版準證。”

    也由於這個原因,華社對西馬僅存的5張華文報章準證,其中兩張落入政黨手中格外敏感與恐懼,深怕這將造成“言論窒息”與文化斷層。

    華社面對抑制與圍堵

    追溯歷史,華文報被政黨控制在馬國並不是新鮮的事。巫統曾經控制《新明日報》、馬華也曾擁有《通報》,不過這兩家報章最後因未能獲得華社的支援,在90年代相繼關閉。

    也是元生基金會執行長的陳亞才指出,當時華社並未公開及有組織性的反對政黨收購報章,一方面當時西馬還有8份華文報,華人不看這兩家報章,還有眾多選擇,因此沒有危機感。

    目前則是兩家華文報被政黨收購,另兩家表示有興趣參與收購行動,這使西馬主要媒體集中在一個與政黨有掛鉤的集團下,華文報二分天下的局面將不再出現,使華社面對前所未有的抑制與圍堵,華社很自然的作出反彈。

    另一個原因相信是《新明日報》與《通報》並不是主流報章,並不能主導華社的輿論及走向。儘管如此,這兩家報章還是受到華社的下意識排斥,以致它走向滅亡。

    馬來亞大學中文系教授謝愛萍認為,如果政黨收購報章的行動在10年前發生,華社的反應不會這樣強烈,這是因為在這10年來,經濟蓬勃發展、外資的涌入,及周邊國家如印尼、菲律賓等國民主意識的高漲,使到華團領袖敢於表達華社的意願。

    顯露華社不滿馬華

    不過,《星洲日報》執行編輯鄭丁賢認為,反對馬華收購行動排山倒海而來,那是幾股勢力結盟的結果。

    他指出,馬華在1999年大選後的表現,顯示它與華社的關係“漸行漸遠”,馬華對宏願學校、訴求課題、白小事件、華裔優秀生無法進入國立大學等事件,及目前又不顧華社的極力反對,一意孤行收購華文報,令華社對馬華從失望走向絕望,因而反應激烈。

    此外,他説,馬華反對總會長林良實的勢力利用此次難得的機會,借華社的反對力量,對當權派展開攻擊,使反收購行動達到顛峰,也令馬華的聲望跌入低谷。

    事實上,如果今天收購南洋報業的政黨不是馬華,而是民政黨,也許華社的反對聲音不會那麼強烈。鄭丁賢認為,“此次的抗爭與其説是華社反對政黨控制報章,更正確的是華社對馬華不滿的表達。

    “這顯露出華人對馬華處理關係華人問題的無能的不滿。”

    “擔心文化臍帶被切斷”

    華文報與華社的關係源遠流長,唇齒相依。華文報的創立過程與華小的創辦極為相似,皆有其使命感。早期從中國南來的華僑興學辦校,是為了子女的教育及文化的傳承;華裔商家開辦華文報在當時除了是商業的考量,也帶有強烈的傳達“祖國”資訊給離鄉背景的僑民,並在抗日戰爭時期扮演重要的動員海外華僑,支援祖國的使命。

    因此,知識分子反對馬華收購華文報是為了捍衛新聞與言論自由,華團與草根反對收購卻是對文化臍帶被切斷的恐懼。

    華社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景雲指出,華文報與華社息息相關,它所扮演的角色是多面性的,包括負起傳承文化、傳達資訊、表達民意、建立輿論的使命。

    他指出,馬國幾千個華團,它們極依賴華文報傳達活動資訊給會員、無助的市民依賴報章傳達民生問題;華文報的副刊也付起啟發民智、知識傳播的角色。“如果沒有副刊,就沒有馬華文學。”

    鄭丁賢則認為,華社長期來無法通過馬華爭取權益,也無法通過反對黨改變現狀,在被邊緣化的情況下,華社自設範圍,形成一個系統,華文報就成為華社唯一可以依賴的對象。

    “華文報不僅成為華社向政府表達意願的工具,也是凝聚族群力量與共識的工具。”

    捍衛種族權益 巫統能控制馬來報

    首相馬哈迪在巫統大會上質問華社,為何巫統可以擁有馬來報章,馬華不能控制華文報,説明瞭馬哈迪,甚至馬來社會不了解華文報與華社千絲萬縷的關係。

    在報界任職23年,退休前是《南洋商報》總主筆的張景雲表示,馬來報與華文報扮演的角色基本上是一樣的。馬來報在創立初期,它鼓吹民族主義、反殖民統治、建設馬來文,使馬來文走向現代化及鼓勵馬來文學創作。

    不過,巫統控制馬來報與馬華控制華文報最大的不同點是,巫統是馬來族權益的捍衛者,50多年的鬥爭,使巫統確立了巫統就是馬來人,馬來人就是巫統的印象。

    華文另類媒體紛紛冒現

    由於馬來人絕對信任巫統,巫統控制馬來報章很自然的被馬來人接受。不過在1998年前副首相安華事件爆發後,當馬來人對巫統的領導産生置疑,離棄巫統時,而馬來報章卻一面倒的維護巫統的利益,馬來社會開始唾棄馬來報,以致主要馬來媒體《馬來西亞前鋒報》及《每日新聞》在最近幾年來,報份大幅度下跌,並導致非主流媒體,如回教黨黨報《哈拉卡》及電子報的普遍發展。

    馬華控制華文報勢在必行,及華文報走向合併的趨勢,促成華文另類媒體紛紛冒現,人們仿佛看到安華事件後另類媒體在馬來社會的傳播。

    正如陳亞才所説,馬華特大通過收購南洋報業後,這不是反收購行動的開始,也不是反收購的結束。人們可以期待的是,輿論的控制與反控制抗爭將從平面媒體轉向第四空間,電子報將是往後華人的另一個選擇。

    中新網2001年06月28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