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我為自己的選擇和成就感到驕傲
——記北京市射線應用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閻傲霜

    1995年1月4日,32歲的閻傲霜順利地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完成了她在英國曼徹斯特兩年零9個月的自費留學生活。隔天的一早,她就啟程回國了。

    射線研究領域比較偏,加之這一領域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知識基礎,人才缺乏,所以,閻傲霜剛回國時願意聘請她的單位很多,更有外商許以高薪。但是對原單位———北京市射線應用研究中心的感情之深,使她在當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回原單位。面對單位領導,她既沒有要求職稱、職務,也沒有要工資待遇,只要了一套住房。她想有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家。

    射線中心不是個有錢的單位。不可能專門為閻傲霜買套住房,況且那時的北京,住房相當緊張,對這一切她太清楚了。單位領導決定暫時讓她先去租房住,房租由單位出。閻傲霜還能説什麼呢?3月中旬她就上班了。用閻傲霜自己的話説:“圖什麼呢?也許沒有人會相信,我就是因為熱愛我的事業,我的事業的根已經深紮在這個單位了,我熱愛我的朋友們,無論在我出國前還是出國後,他們都在這裡辛勤工作著,這裡人氣好。”

    “這些年來你一直堅持在國企幹著,一定很不容易?”

    閻傲霜説:“我希望走進市場經濟,不是‘下海’經商,而是把科研和市場更緊密地聯繫起來,研究題目從生産中來更有生命力,而且反過來又直接用於生産更利於生産的發展,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實踐起來卻是挑戰叢生。我想改變一下當時的狀況,單位機構調整,恰恰給了我這樣一個機會。在我回國整整一年之際,1996年3月,我被任命為北京射線技術開發公司總經理。一年後的1997年3月,又被聘為中心的一家合資公司總經理。”

    閻傲霜説:“這一年裏,我檢驗了自己的能力。可以説,在這裡學到的知識,是我在別處10年也學不到的。我熟悉了公司運轉的全過程。如果再讓我經營一個新公司,或者再接手一個任何規模和任何現狀的公司,我都能挑起來。”

    1998年底她又調回射線研究中心任副主任,主管科研。

    北京市射線應用研究中心是1987年才成立起來的專門從事醫療用品輻射滅菌研究的單位,閻傲霜是專門搞輻射工藝與劑量設定方法研究的。在這個領域裏,我國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驗研究上,與國外相比差距都比較大。

    在國外留學時,閻傲霜曾參與了從美國國家標準轉化到國際統一標準的制定過程,回國前她的第一個願望,就是早一天把國際標準引入國內,讓我國儘快與國際接軌。她頗費了些週折,找到了這一工作的主管部門———國家品質技術監督局下屬的一個標準化委員會。她毛遂自薦,委員會的人歡迎她的參與,當即把他們正在翻譯的輻射滅菌國際標準材料交給她,讓她過目並修改,經她修改的那份翻譯資料,委員會竟然全部接受了,並決定由她主持國家標準的制定。2000年,國家標準完成了。

    閻傲霜是個容易被感動的人,政府機關能對她這樣一個毛遂自薦、素不相識的留學生這麼信任,著實讓她感動不已。

    “我的第二個願望是,能夠代表國家去參加國際標準組織ISO醫療用品滅菌工作委員會的工作。因為我知道,這個委員會早在1990年就成立了,中國是其中有投票資格的完全成員國,過去可能由於經費問題或者語言障礙,從未派代表出席過該組織的任何會議與活動。1997年,國家品質技術監督局決定派我去參加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年會。記得當時與會的國家對於中國代表的到來,表示了非常熱情的歡迎。我在會議上發表了中國在醫療滅菌標準方面的觀點與建議。發言得到了大家的稱讚。就在這次會上,我還見到了代表英國來參加會議的我的導師,他為能在這裡見到我非常激動,並且表示他為我感到驕傲。回國後,導師又專門從英國發來一封信,再次表示他為我感到驕傲。説實話,我一直很尊敬並崇拜我的導師,並以曾是這位導師的學生而驕傲。而今天,我的導師卻以有我這樣的學生而驕傲。對我而言這是一個轉折。我想,這種轉折與滿足感如果不是回國,我可能永遠也不會有的。在英國除非我入籍,否則絕不可能以國家或官方的身份出席這樣的國際組織的會議。1999年,我又應邀作為海外主席參加了在澳大利亞的國際輻射加工大會。這是該組織系列會議二十幾年來第一個女主席。代表國家參加這樣的國際會議,我確實感到驕傲。”

    談到目前工作及今後的目標,閻傲霜的自信溢於言表:“射線中心已經轉製成為科技企業了,我現在擔任中心的常務副主任。1998年還當選為北京市第十一屆人大代表。想當初回國前,就設想10年內把單位做成國際知名的企業,我們中心的鈷-60輻射加工裝置設計裝源量是100萬居裏規模,有很好的基礎,如果再進一步調整機制,10年內達到目標應該説是有可能的。在高分子材料方面,我們目前正在做的軍工和民用項目很多,優勢也比較突出,與市場結合很緊。但是國企總的現狀如此,制約還很多,有時感覺最痛苦的事情是,能幹成功的事情太少了。我不敢斷言自己會在國企永遠堅持下去,不是怕奉獻太多,回報太少,而是擔心自己不能最大限度地把個人的才智貢獻給科學事業和國家經濟建設。”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1年04月09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