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香港貿發局研究報告:上海十五年追趕香港

    香港貿易發展局近日完成了題為《上海香港———雙城優勢》的研究報告。該報告從多個經濟角度比較港滬的互相競爭及補充的情況。香港貿發局的首席經濟師梁海國就此報告發表談話説:“香港和上海均是推動亞太地區發展的主要動力,是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彼此間的合作多於競爭。”事實上,上海和香港都是重要的門戶城市。香港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發展動力,而上海在長江三角洲地區也扮演著相似的角色。其實,人們常常忽視的一個事實是,上海和香港兩個城市之間的密切聯繫。上海的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香港的投資。作為上海最大的地區投資者,香港帶給上海的不僅是資金,還有管理經驗和投資公司本身的“生意經”。

    滬港貿易中心之爭

    ■上海的能量

    上海在世界貿易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它的輻射面積包括華中地區以及長江流域。這個廣大的地區包括上海、重慶、四川、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蘇,這些地區的GDP超過全國的1/3。這一地區被視為中國經濟和工業的心臟地帶。

    從1990年到1999年,上海的國際貿易以每年超過20%的速度增長。目前,國內有接近1/4的國際貿易通過上海實現。對於上海和香港來説,他們是相互之間重要的貿易夥伴。香港是上海的第4大貿易夥伴,僅次於日本、美國和德國。1999年,兩個城市之間的總貿易額達到了26億美元。兩個城市的雙邊平均貿易增長速度在1990年到1999年之間達到了6%。但是,最近幾年,上海和香港之間的貿易發展速度低於上海總體的增長速度,這可能是受到了通過香港的上海再出口下降的影響。

    ■對香港的啟示

    上海和香港的戰略位置是兩者作為貿易樞紐的決定性因素。就中國內地而言,上海在長江流域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它是通向華中和華北地區的大門;而香港則在珠江三角洲地區佔據顯要的位置。隨著中國貿易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加入WTO後,上海和香港都有望獲得更大的利益。

    拋開他們在地理位置上的區別,上海和香港同為貿易樞紐但還有一個更大的不同之處:上海未來在更大程度上可能會作為華中和華北的“區域性”的貿易樞紐,而香港作為貿易樞紐的範圍可能會更加廣泛。由於有將近100萬家不同規模貿易公司的存在,香港在整個泛亞地區都是一個主要的採購和貿易中心。

    不能回避,香港和上海在貿易方面存在著競爭關係。根據香港貿易發展局最近所做的一項調查,大約有40%至50%的採購經紀人把香港作為中國內地東北部地區的採購基地。這意味著大多數的國際採購者是把香港而不是上海或北京當成是中國商品的採購基地。當然,香港公司將面對上海公司的挑戰。在中國成為WTO的成員之後,上海的公司將在一個更加自由和靈活的貿易環境下,直接與國外公司開展合作。在上述的調查中,有70%的受訪者同意上海的貿易地位將獲得提升。

    滬港交通樞紐之爭

    ■上海的能量

    上海是一個海陸空的交通樞紐。在海運方面,上海港擁有16條國際航線,它同時與近200個國家的超過500個港口建立了聯繫。由於坐落在長江入海口,上海還是長江沿岸一些人口密集的工業城市的大門,例如武漢和重慶。得益於中國快速發展的對外貿易,上海已經成為亞洲重要的港口。2000年,上海港的吞吐量達到了560萬集裝箱。上海不僅是中國內地最大的貨運港,也是中國內地最大的集裝箱港口。1999年,上海是世界上排名第7的繁忙集裝箱港口。不過,上海港的缺陷在於它缺少一個天然的深水港,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運營能力。

    在空運方面,上海正致力於成為一個航空中心,這也是中國政府方面的目標。目前,中國內地共有142個正在運營的民用機場,但其中只有31個機場開闢了國際航線。上海機場有飛往56個國外城市和47個國內城市的航線。上海是惟一一個排在世界前30位的中國內地機場。世界平均的貨物空運增長幅度是6.4%,而上海在1990-2000年之間則達到了22%。

    ■對香港的啟示

    在運輸方面,上海和香港有各自的服務範圍。在海運上,香港的主要競爭對手是深圳各港口,上海則面對來自寧波及其他港口的挑戰。目前,上海港口的運營效率仍然有待進一步提高。

    從現在的情況看,上海和香港之間並不存在太大的競爭。在航運上,香港和上海的機場分別有不同的空運服務腹地。上海是華東的航空貨運樞紐,香港則雄踞華南一帶,兩地在提升其空運中心地位方面所面對的挑戰各異。上海為要擴大其地區性空運服務範圍,主要挑戰是“向外”擴展其國際航權;而香港若要保持其空運樞紐的卓越地位,則須“向內”發展,進一步加強與華南地區的融合。現在,上海的機場是香港在內地的最大合作夥伴。

    滬港國際金融中心之爭

    ■上海的能量

    目前,上海正朝著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戰略目標而努力。在第10個5年計劃中(2001年-2005年),一個具有優先性的任務就是使上海的金融市場國際化。顯然,上海的金融業已經有了飛躍性的發展。從1990年到1999年,上海金融領域的平均發展速度超過了16%;其在生産總值中所佔的比例也由1990年的10%增加到了1999年的20%。

    國外金融機構是引入現代的和國際化經驗的重要途徑。上海目前是很多國外金融機構的所在地。國際領先的金融機構對於上海的高度重視,給這座城市帶來了前沿性。1999年,在中國有163家外國銀行的分支機構,其中51家設在上海,這個數字遠遠超過了其他中國內地城市。更重要的是,開設在上海的外國銀行,其業務總量幾乎佔到中國業務總量的46%。在32個獲准進行人民幣業務的國外銀行中,有24個在上海。上海還是兩個向國外保險公司開放的城市之一。

    ■對香港的啟示

    對於那些業已建立的地區性金融中心來説,上海的迅速崛起使他們不得不面對一個新的挑戰者。上海證券交易所是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地區的第二大交易所,它僅次於港交所。中國政府還計劃在深圳建立一個納斯達克式的二板市場,未來有可能在上海建立一板和二板合二為一的市場,它的規模將趕上香港。

    上海和香港的金融市場的角色並不完全重合。香港的首要功能是作為亞洲的地區性的金融中心。其次,香港的功能是作為國外資金進入中國內地的一個渠道。上海的主要職能是驅動內地資金,推進國家的經濟改革。當然,很少有人懷疑上海在完成其基本功能之外的野心。上海正在為成為國際化的金融中心而努力。上海同時享有著國家的優惠政策,並且從中央政府得到大筆資金以增強它的實力。

    一個核心性的問題是,上海是中國整體性的金融、法律和商業體系向真正國際市場過渡的跳板。而香港則必須等待中國內地在上述體系中的變革的完成。在世界的其他一些地區,國內和國際金融市場的差異並不明顯,但香港和上海是個例外,這是由於兩個城市不同的法律、金融和商業框架造成的。香港已經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而上海仍然在建立它的規則體系和制度框架。資本的限制在未來一段時間仍然存在。

    一個國際性的金融中心無法在一夜之間出現。香港和新加坡都用了超過30年的時間才發展為國際金融中心,而相對於紐約和倫敦來説,這已經是一個較短的過程。按照《經濟學家》1998年的一項調查,上海要趕上香港,達到國際標準需要幾十年的時間。很多金融專家相信,上海要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金融中心至少需要15到20年的時間。未來上海作為一個重要的金融中心,將與龐大的國內經濟有著更為密切的聯繫,這一點與東京證券市場的作用更為相似。在中國加入WTO後,香港的地位將進一步增強,因為中國入世會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投資。地區性的金融中心,可能不僅是上海和香港,將爭奪這些商業機會。作為領先的地區金融中心,香港在很多方面具有優勢。

    滬港跨國公司總部之爭

    ■上海的能量

    隨著外商對中國的投資增加,上海不僅是跨國公司的投資重點,它在跨國企業的地區營運方面也將會佔有更重要的地位。在一項針對跨國企業的調查中,有88%的受訪公司認為,他們在上海的運營將在未來變得更為重要。在《財富》雜誌的另一項調查中,上海是外國公司投資中國的第一選擇。上海正在強化它對外國公司的吸引力。最近,一些以香港為基地的公司已經遷往上海,設立他們的中國總部。法國的阿爾卡特公司,已經宣佈要在上海建立他們的地區總部,管理他們在亞洲的生意。德國的拜爾公司也在最近宣佈,公司正在考慮將中國總部從香港遷往上海。

    ■對香港的啟示

    在上述針對跨國公司的調查中,香港幾乎在所有方面都是跨國公司選擇地區總部的最佳所在地。上海惟一超過香港的一項,是做生意的花費。某些跨國企業選擇上海作為中國運營的基地,原因主要是這些公司的生意更多地集中在華中和華北地區。

    無論如何,香港將繼續作為地區總部的普遍性選擇,根本的原因在於,香港卓越的基礎和商業設施,對於協同管理是非常必要的。更為重要的是,香港已經發展成一個領先地區的商業中心。將總部設在香港的跨國企業都傾向於有更廣泛的地區責任。調查顯示,60%以上的地區總部,職責範圍不僅包括香港和中國內地。因此,雖然有一些跨國企業將總部遷往上海,但也有不少公司的亞太地區業務仍在香港管理。

    滬港新經濟之爭

    ■上海的能量

    為了在新經濟中擁有實力,上海渴望在高新技術領域特別是IT、通訊和網際網路吸引外國投資者。在這些領域的一些巨人,包括西門子、摩托羅拉、愛立信、諾基亞、IBM等都已經出現在上海。1999年12月,上海出臺了所有的新政策,以鼓勵高科技領域的外國投資者。這一戰略鼓勵更多的研發中心在上海建立。這一政策有助於上海建成為一個領先的高科技製造和研究中心。到目前為止,已經有32個研發中心在上海建立,其中包括杜邦、GM、GE和IBM這樣的公司都在上海設立了研發總部。

    此外,上海還宣佈了一項網路整合計劃,其目的是將上海建成一個“資訊港”。該計劃將城市的電話、有線電視和因特網連接起來,成為一個高速的因特網接入和商業互連體系。

    ■對香港的啟示

    所有主要的商業中心都在為由新知識帶來的新挑戰而準備。舉例來説,電子商務的出現不僅加快了全球化進程的速度,同時也增加了新的方法。一個服務中心的傳統角色必然會被重新創造,並且被賦予新的價值。

    上海和香港在發展新科技和汲取新知識方面,可以互相補足。要建立知識經濟體系,“資訊”比“科技”更為重要。而資訊自由流通,是香港擁有的一項強大優勢。上海憑藉其雄厚的工業基礎,有足夠能力支援研究與開發,香港則可在新科技商品化方面發揮所長。

    上海追上香港15年夠嗎

    作為亞太地區的經濟發展動力以及中國加入WTO的門戶城市,上海和香港扮演著各自獨特的角色。香港將繼續向上海提供國際經驗和現代技術,並且繼續作為輸入上海的國際資本的主要來源。另一方面,在國際化的過程中,上海將不可避免地給其他地區性的、包括香港在內的商業中心,帶來競爭和機會。在中國加入WTO之後,競爭和機遇都將在一個更加開放的市場環境中成長,這不僅會增加競爭的強度,也會增進兩座城市之間的關係。

    上海正致力於成為一個地區性的東方國際經濟中心,而香港,一個業已形成的國際大都市,努力的方向是成為世界頂級城市。在實現國際化的道路上,上海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地區性的競爭對手,香港就是其中之一。當然,上海和香港之間的競爭並非一場必有一方失敗的比賽。把經濟行為的重心集中在某個商業中心,並不必然會有損於其他的商業中心。更為普遍的情況是,隨著中心的轉換,新的機會被創造出來。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位置,並且扮演著各自獨特的角色。作為推動亞洲太平洋地區發展的動力,上海和香港更應是兩個戰略夥伴,而不是競爭對手。

    上海的經濟能量一個經常被提出的問題是,上海要用多長時間才能在生産總(GDP)值和每人平均生産總值上趕上香港。如果香港和上海都按照過去10年各自的平均增長速度發展,那麼上海需要15年才能趕上香港的生産總值。另外,上海需要20年的時間才能趕上香港的每人平均收入。很明顯,在過去10年,上海在一個較低的基礎上飛速發展。對於這個城市來説,它面臨的困難是,如何在未來20到30年中,保持相同的發展速度。此外,由於過去10年間香港的經濟表現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而不景氣,上海可能需要比上述推算更長的時間,而追趕上香港。

    ■本報告由香港貿易發展局研究部提供(殷邁 編譯)

    《北京青年報》 2001年4月02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