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經  濟
財  經
國  際
法  制
教  育
科  技
軍  事
文  化
體  育
健  康
旅  遊
讀  書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地方通訊
華人社區
域外評説
世界博覽
圖片中國
文化週末
二二八事件絕非為了搞“台獨”
——訪台灣二二八事件參加者周青

    “在二二八事件整個過程中,台灣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是在台灣實現民主和自治,而絕非是要脫離祖國搞‘獨立’。”

    2月28日是台灣二二八事件五十四週年紀念日。當年二二八事件的參加者,八十一歲的周青昨天在北京的寓所接受本社記者專訪回憶當年的情形,不禁感慨萬千。

    “我是當時的台灣《中外日報》記者,既是事件的目擊者,也是積極的參與者,可算是這一歷史事件的見證人。有人企圖把事件説成是為了搞‘台獨’,是對逝去的先烈莫大的侮辱。”

    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七日傍晚,周青象往日一樣在台北市延平路三段天馬茶室收集新聞線索。他親眼目睹了煙警虐待煙販,和民眾抱打不平的群情激憤,以及煙警亂槍打死無辜的經過。二二八事件因此爆發。血性的周青一面積極加入反暴政的群眾抗爭行列,一面在報紙上大量發稿。群眾抗爭被鎮壓後,周青流亡上海。

    談到台灣人的“出頭天”問題,周青説,這應始於中日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割臺,台灣人民為反抗日本侵略者,前仆後繼,五十年間先後犧牲六十五萬人。一九四五年台灣光復後,當局推行省籍歧視,貪官污吏橫行,導致二二八事件爆發,以至後來蔣介石在台灣施行“白色恐怖”。

    “但是,‘出頭天’並非要使台灣離開祖國。”周青説,此後有人利用台灣人仇恨蔣氏政權企圖把台灣往分裂路上引,這是與台灣人民要求“出頭天”的初衷完全相悖的。

    本名周傳枝的周青,一九二零年生於台北,十四歲時即進入紡織廠當童工。此後,他當過職員、工人、見習生、泥水匠。通過結識當時抗日團體的志士,周青啟蒙了反日的民族意識與自覺的工人意識。那時的周青熱愛文學,通過學習和社會實踐開始步上文學寫作之路。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三年,周青參加了台灣詩壇的文藝論戰。台灣光復後,周青與朱點人、林自溪聯合成立“文學同志社”,辦起第一份中文的文學小刊,併發表了處女作——反日題材短篇小説《葫蘆屯》。

    周青現在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全國台灣研究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在大陸的周青,筆耕不輟,先後發表了小説《小相撲》、《農民曲》和《鷹歌石之霧》等,文學評論《從鄉土文學窺視台灣意識》。同時,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唯一的台灣籍研究員,周青著有《台灣轉型期和民主運動的性格》、《評陳芳明著〈謝雪紅〉評傳》等,引起了廣泛關注。

    談及台灣方面將公佈二二八檔案,周青認為,檔案公佈未必徹底,如當時遭鎮壓的台灣精英、頭面人物,被抓,被處決和遺體被掩埋的詳細情況,公佈就很有限度。又如,二二八事件中被鎮壓的達二萬多人,但目前到台灣方面登記領取賠償金的當事人和家屬,只有一千多人。

    一九九四年和一九九八年,周青兩次回到闊別四五十年的故鄉台灣探親,見到了許多當年的戰友。

    周青説,二二八事件後主要參加者都跑到大陸,當初有百餘人,目前健在的僅有三到四十人。由於意識形態的原因,台灣方面不會輕易允許他們回到台灣。“而能夠自由地行走于兩岸間,是我目前最大的願望”。

    中新社2001年3月1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