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祖國34處原土打造“華夏故土地圖”

    2月22日首都國際機場,當中國國際航空公司112班機在停機坪上穩穩降落時,早已迎候在貴賓廳口的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的有關人員和手捧鮮花的少數民族少女跑向廊橋,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向遠道而來的客人致以熱烈的歡迎——身著色彩絢麗的傳統民族服裝的阿里山鄒族人士一行24人,帶著專門從台灣阿里山地區採集的100多公斤原質土壤,踏上了祖國大陸堅實的土地。這些來自台灣的土壤將同取自祖國其他省、市、自治區的土壤匯聚,製成“華夏故土地圖”,它是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的一個組成部分。

    ■以“文化”為紐帶連接世界華人

    近年來,華夏文化紐帶工程因致力於研究和確立中華民族的文化標誌,特別是研究有學術內涵的、可以增強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凝聚力的文化標誌方面的工作而備受關注。該工程由八個民主黨派和國務院五個機構組織指導,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批准實施。組委會正式成立後,錢其琛副總理不僅多次做過重要批示,還先後撰寫了《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凝聚力———為華夏文化紐帶工程而作》和《深刻開掘和研究龍文化的精神內涵》兩篇重要文章,在海內外華人世界引起了很大反響。

    隨後,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向海內外華人廣泛徵評中華文化標誌物的造型設計,倡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每一位華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提出弘揚華夏文化“紐帶”作用的建議和中華文化標誌物的造型設計。活動開展以來,已經收到了上千篇學術理論文章以及上百個中華文化標誌物的造型設計,作者大部分是海外華人。而在21世紀第一春來臨之際,以“根在華夏,情係故土”為主旨的 “華夏故土地圖”推廣活動又開始牽扯著海內外華人的視線。

    我國自古就有很多與土有關的風俗,比如遊子遠遊要帶一把故鄉的泥土,再比如入土為安、葉落歸根等等。故土情懷可以説是最能激起海內外炎黃子孫共鳴的,為此,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準備採集全國32個省、市、自治區和香港、澳門特區的原質土壤,製成一幅立體的中國地圖!

    ■國家專利無償送給組委會

    採訪中,組委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用原土製作地圖是一項已經獲得國家專利的工藝,而這項專利的發明者已經表示,願意將這項專利無償送給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使用。

    21日上午,記者在組委會見到了這位“原土制地圖”國家專利發明人—— 30多歲的畢鐵軍。目前他已辭去了“北京萬眾集團副總裁”的職位,專職做“華夏故土地圖活動策劃”。説起這一變化,畢鐵軍説:“看到自己長久以來的設想正漸漸變成現實,我心裏特別高興!”

    1997年夏天,香港終於回歸,澳門也回歸在即,一向愛“琢磨點事”的畢鐵軍想找一個既能表達中國人的喜悅心情,同時又具有一定文化承載力的方式來慶祝。無意中,他抬頭看見了自家墻上挂著的中國地圖,眼睛頓時一亮———對,用全國各地取來的土壤做一幅象徵國家統一的“特殊”地圖!這樣既可以表達中華民族團結一心的寓意,同時又帶有濃厚的文化氣息,因為“土”在中華文明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無論走得多遠,遊子對故土的思念都是無比強烈的,用原土做成的地圖一定能喚起這種對家鄉的思念。

    1998年,畢鐵軍將自己的設想上報國家智慧財産權局,申請“原土制地圖”國家專利。1999年4月,他拿到了國家智慧財産權局發佈的國家專利證書。

    拿到專利證書後,畢鐵軍禁不住心頭的激動,準備和妻子一起週游全國,每到一省便取一份當地最有紀念和象徵意義的泥土,用來做地圖。“可是,後來我慢慢地冷靜了下來,再想想自己的計劃,又覺得那不過是做了一件讓我自己覺得痛快的事情,而對這項專利來説沒什麼用處,甚至連我當初展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這一願望都沒實現,畢竟一個人的力量還是太小了。”畢鐵軍回憶道。

    “就在那時,我在報紙上看到了關於‘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的報道,同時還有一篇錢其琛副總理寫的文章,裏面關於中華民族文化凝聚力的那番話就像説到我心裏去了。我的腦子裏一下豁然開朗,故土地圖也應該是這個紐帶中的一部分!那天我打了一上午電話,終於找到組委會秘書長李靖,把製作故土地圖的想法跟他説了,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援。我便決定將這個專利貢獻出來,無償供組委會使用,也算是我為華夏文化紐帶工程做的一點事情吧。”

    採訪的時候,畢鐵軍的嗓子一直是沙啞的,他説全是這段時間忙的。不過他現在是“越做越覺得有意義”,因為原本是屬於他個人的“故土地圖”,如今已經成為維繫全世界華人思鄉情感的象徵。“你要是看到取土活動在台灣造成的轟動,你就會和我一樣激動了!”

    ■台灣取土———繪製“故土地圖”第一筆

    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秘書長李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要採集祖國各地的文化標誌土壤,製作一幅“故土地圖”,比較有難度的是從台灣取土。由於眾所週知的原因,能不能從台灣採集到標誌性土壤,能不能得到台灣各階層人士的響應,當時連組委會心裏都沒底。

    2000年11月,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的參與單位———台灣中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利用多種渠道廣泛向台灣各界介紹採土造地圖的情況。沒想到此事在台灣島內引起了熱烈反響,不僅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支援,連一些政要也積極參與。

    李靖秘書長説,當時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委託秘書,向台灣的參與單位表示,要參與“華夏故土地圖”推廣活動,後來又説要為這項活動題辭。“這可是我們沒想到的,台灣的朋友猜測,他可能會寫一個‘連’字,一是因為華夏故土地圖是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的一部分,它本身就是連接世界華人包括兩岸同胞的文化紐帶,二是連戰自己也姓連,一個‘連’字就能表達這次活動的文化內涵和自己的心願了。”

    幾天后連戰的秘書將寫好的條幅送到基金會,展開一看,寬大的條幅上寫著 “同根同源血脈相連,華夏故土心手相連。連戰。”竟然一共寫了3個“連”字!

    根據組委會的安排,在台灣採集文化標誌土壤,是此次“華夏故土地圖”活動的正式開始。取土的地點選在著名的阿里山,這不僅因為阿里山是台灣最具文化代表性的地方,還因為這裡居住著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少數民族———鄒族。鄒族人數較少,但卻是台灣最早的居民。阿里山地區共有12個鄒族部落。

    2001年1月1日11時11分11秒,台灣阿里山取土儀式正式開始。在祭天祭地祭祖儀式後,12個鄒族部落的首領帶著從各自部落取來的土壤,將它們匯集到阿里山的土壤中,隨後這些土壤被捧到3個大容器中。儀式進行得熱烈隆重,12個部落的原住民在取土現場載歌載舞。台灣同胞將此次儀式看得十分神聖,提出了“山水交融祈萬福”的口號。

    此次取得的100多公斤阿里山原土,一部分交給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用於製作“故土地圖”,還有一部分將撒在長城腳下。同時在長城取的原土,也將有部分被帶回台灣,撒到阿里山,以體現海峽兩岸的故土交融。

    ■“這將是世界上最大的地圖!”組委會秘書長李靖告訴記者,由於我國幅員遼闊,東南西北方位不同而地質不同、土色不同,俗稱“五色土”,用這樣的土製成的地圖,具有一般印刷地圖不具備的文化親和力。

    目前全國其他省份都在為取土做準備,很多專家學者提出了各省取土的時間、地點的建議,比如陜西準備在紀念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日子裏,在黃帝陵取土;而山東準備在孔子誕生地曲阜和東嶽泰山取土;安徽將取土地址定在了風景勝地黃山;天津和廣東則將從大沽炮臺和虎門分別取土……這些匯聚了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土壤運到北京後,將經過凈化、壓縮、去菌、烘乾、防腐等幾道工序,然後填充到一個事先製造的中國地圖框架裏,最終製成“華夏故土地圖”。

    據組委會介紹,有關方面正在查詢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圖尺寸是多少,屆時 “華夏故土地圖”將衝擊吉尼斯世界紀錄,爭取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地圖。那麼這個巨型立體地圖製造好後放在哪呢?組委會表示,目前還沒有最後決定,一個設想是放在孔子和孟子的故里山東濟寧,準備在那裏建造一個華夏文化標誌公園;另一個設想則是放在北京,因為北京是中國首都,在這裡建一個華夏文化標誌公園也十分有紀念意義。同時“華夏故土地圖”也將按精美程度和大小製成不同的版本,以供收藏和觀賞。

    2月24日,正是我國農曆“二月二,龍抬頭”的日子,同時也是“華夏故土地圖” 在祖國大陸取土的開始。北京的取土地址選在了八達嶺長城,屆時將有盛大的舞龍舞獅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文藝表演,台灣鄒族的代表也將在長城腳下表演民族舞蹈,之後全國各省取土活動將伴隨萬人簽名支援申奧活動一起舉行。

    《北京青年報》2001-02-23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