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粵港合作形成戰略新平臺

    

    香港特區政府發言人日前表示,經過20年的高速發展,廣東省包括珠江三角洲和深圳,已累積進一步提升的巨大潛力。整個區域的經濟實力大大提升,將成為香港進一步繁榮的動力。香港必須繼續與內地加強經濟聯繫。

    港資充當內地經濟推進器

    從八十年代初期起步,至1993年達到頂峰,香港對珠三角和整個華南地區進行了大規模製造業投資。這是香港的資金、市場網路與華南的土地及當地廉價勞工的結合,生産滿足美歐市場的産品。經過10多年發展,終使中國華南地區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勞動密集型産品生産基地。

    統計顯示,改革開放以來,香港一直是內地最大的外來投資者之一,投資累計高達1400億美元以上。港商投資地區由華南逐步發展到全國各主要省市,投資領域涉及工業、基礎設施、房地産、金融、貿易、旅遊、服務等諸多行業,香港投入內地的資金以及帶來的生産技術、管理經驗、商業資訊和市場網路對中國經濟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初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當前,香港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延伸“窗口”和通向世界的“橋梁”,仍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和優勢。

    依託內地促港經濟騰飛

    香港這彈丸之地屢創奇跡,逐步發展成為亞太區重要的金融中心和世界著名的轉口貿易中心,成為世界第一大貨櫃港、第五大國際銀行中心、第四大黃金市場、第五大外匯市場、第十大股票市場。香港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一個最重要的客觀因素是源自內地的改革開放。

    內地改革開放首先惠及香港轉口貿易,使兩地成為最大轉口貿易夥伴。內地既是香港最大的轉口市場,又是香港最大的轉口商品來源地。在六十至七十年代,香港對內地的轉口額佔香港轉口總額的比重很低,大多數年份均不超過5%,但自1980年起,香港對內地的轉口急劇增加,內地取代日本躍居為香港最大的轉口市場。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提供的資料,從1980年至1999年,香港的轉口貿易總額從200億元增至11784億元,增長了58倍。除1990年和1991年以微弱之勢輸給新加坡之外,其餘年份均居全球之冠。

    內地低廉的土地和勞動力資源,為香港在國際競爭中提供了巨大優勢。據粗略統計,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香港約有9成廠商前往內地投資,在整個華南地區,香港已建立3萬多家合資企業和8萬多家來料加工廠,雇傭內地工人超過400萬,形成由香港提供採購、設計、開發、行銷、服務,在內地進行産品生産加工的“前店後廠”格局,這一格局使香港可以從靜態的比較優勢中獲取豐厚的利潤。據統計,僅薪酬一項,香港廠商每年就可節省2000億港元。

    深圳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發展,不僅反映了其在內地及全球市場方面重新定位的能力,亦反映了香港與深圳、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的關係已進入新的層面。由於兩地成本差距顯著,加上交通改善,越來越多港人跨境度假、購物,甚至移居內地。1996年至1999年間,經由香港與深圳間的4個邊境管理站過境的港人上升了近7成。

    搶佔先機提升競爭力

    在香港廠商大量北移的同時,內地在香港的投資亦不斷增加。目前,在港中資企業達2000多家,為香港經濟轉型及保持繁榮發揮著促進作用。尤為重要的是,從1993年起,內地大型國有企業來港上市,改善了港股結構,壯大了港股規模。據統計,目前在香港聯交所主機板上市的內地大型國企已近50家,中資在港註冊並直接上市或通過“買殼”上市的紅籌企業也達45家,加上近期在創業板上市的內地公司,總數已逾百家。1997年底上市的中國移動,市值高達8700多億元,超越匯豐控股而成香港最大的上市公司。

    加強粵港合作大勢所趨

    深圳和珠江三角洲地區不再只是香港的加工廠和“後花園”,她已經發展成香港的最佳合作夥伴。試舉幾組數據:1999年,深圳市國內生産總值達1436億元(人民幣,下同),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3.59萬元,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2.02萬元,相當於中等發達國家水準。在國內,深圳的經濟總量躋身國內大中城市前5名,每人平均GDP和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水準超前國內平均水準30年,成為中國最具希望的高新技術産業化基地之一。

    成為華南以至整個亞太地區的創新科技中心,是香港未來發展的核心目標之一。香港能否如願,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與內地合作能否取得新突破。

    具體而言,內地科技資源、人才和研究能力獨具優勢,可以為香港的産業創新提供雄厚的基礎;香港資金充裕,商業運作能力強,産業開發水準高,國際聯繫廣泛,可以為內地科技成果和人才優勢的運用,提供良好的産業條件;隨著內地逐步開放電信市場,香港企業在資訊科技和電訊業兩大範疇可獲更大發展空間,港資應以參股、控股、合作經營等多種形式,強化與內地資訊産業的合作,結成利益共同體;香港擁有成熟、穩健的金融體系,一直是內地企業集資的首選之地,可為更多內地創新科技企業扮演提供發展資金的仲介角色。香港亦需創造一個理想的環境,讓內地的專才能夠在港安居樂業,這是香港實現經濟轉型,邁向世界一流都市不可或缺的因素。深圳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發展,不僅反映了其在內地及全球市場方面重新定位的能力,亦反映了香港與深圳、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的關係已進入新的層面。由於兩地成本差距顯著,加上交通改善,越來越多港人跨境度假、購物,甚至移居內地。1996年至1999年間,經由香港與深圳間的4個邊境管理站過境的港人上升了近7成。

    搶佔先機提升競爭力

    在香港廠商大量北移的同時,內地在香港的投資亦不斷增加。目前,在港中資企業達2000多家,為香港經濟轉型及保持繁榮發揮著促進作用。尤為重要的是,從1993年起,內地大型國有企業來港上市,改善了港股結構,壯大了港股規模。據統計,目前在香港聯交所主機板上市的內地大型國企已近50家,中資在港註冊並直接上市或通過“買殼”上市的紅籌企業也達45家,加上近期在創業板上市的內地公司,總數已逾百家。1997年底上市的中國移動,市值高達8700多億元,超越匯豐控股而成香港最大的上市公司。

    加強粵港合作大勢所趨

    深圳和珠江三角洲地區不再只是香港的加工廠和“後花園”,她已經發展成香港的最佳合作夥伴。試舉幾組數據:1999年,深圳市國內生産總值達1436億元(人民幣,下同),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3.59萬元,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2.02萬元,相當於中等發達國家水準。在國內,深圳的經濟總量躋身國內大中城市前5名,每人平均GDP和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水準超前國內平均水準30年,成為中國最具希望的高新技術産業化基地之一。

    成為華南以至整個亞太地區的創新科技中心,是香港未來發展的核心目標之一。香港能否如願,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與內地合作能否取得新突破。

    具體而言,內地科技資源、人才和研究能力獨具優勢,可以為香港的産業創新提供雄厚的基礎;香港資金充裕,商業運作能力強,産業開發水準高,國際聯繫廣泛,可以為內地科技成果和人才優勢的運用,提供良好的産業條件;隨著內地逐步開放電信市場,香港企業在資訊科技和電訊業兩大範疇可獲更大發展空間,港資應以參股、控股、合作經營等多種形式,強化與內地資訊産業的合作,結成利益共同體;香港擁有成熟、穩健的金融體系,一直是內地企業集資的首選之地,可為更多內地創新科技企業扮演提供發展資金的仲介角色。香港亦需創造一個理想的環境,讓內地的專才能夠在港安居樂業,這是香港實現經濟轉型,邁向世界一流都市不可或缺的因素。

    《人民日報.華南新聞》2000年12月04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