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扁的“廣撒網”戰術  

      近日,臺“國防部長”湯曜明赴美參加“美臺防衛高峰會”,意圖謀求美臺“外交與軍事關係的突破”,這是臺當局幻想增強“境外決戰”、“以武求獨”的進一步體現。實際上,陳水扁除了不承認一中原則,公開否定“九二共識”外,一直以來都沒有停止利用執政地位與資源推行“漸進式台獨”,其此類行為遍及台灣政治、軍事、“外交”、經濟、社會、文化藝術、教育等諸領域。

    陳水扁“廣撒網”

    一是重用具有濃厚“台獨”色彩的本省籍人士。“新內閣”中“行政院長”、“副院長”均為本省籍,39名“閣員”中外省籍4席,僅佔總數的10%,而本省籍達35人,佔總數的90%。臺當局任用本省人或外省人,本無可厚非。關鍵問題是,曾任“台獨聯盟”副主席的李應元、“文化台獨”推動者陳其南等一批“急獨”分子,搖身成為“達官貴人”。島內媒體評論,“新內閣”是“最本土的內閣”,更是“台獨內閣”。目前,“國防部長”、“警政署長”、“國安局長”、“調查局長”、“憲兵司令”等軍警情特機構高層均為本省人士。3月6日,陳水扁更是假“監察院”之手,廢掉外省籍的“國安會秘書長”丁渝洲,乘機換上本省人。島內輿論認為,軍情系統高層全部被陳水扁換成了“最為放心的”本省人,未來將變成“陳家軍”。

    二是通過所謂“正名運動”,剷除“中國”字眼,加速“中華民國台灣化”。上任伊始,陳水扁就密令“外交部”各單位,“駐外使館”的所有“官方標誌”一律避用“國徽”,改用代表台灣的“梅花”圖案。去年12月31日,“新聞局”更改“局徽”,取消了原“局徽”上的中國版圖圖案。今年1月13日,陳水扁批准在現行“護照”封面上加注“台灣”的英文字樣。2月底3月初,臺當局又以“統一名稱”為由,密謀把“駐外機構”的名稱改為“台灣”。此外,臺當局對那些有影響的出版物,同樣也不放過動手腳的機會。2001年,臺當局以“凍結補助款”為手段,要挾“中國國際法學會”英文年報,將封面上的“CHINESE”字樣改為“ROC-Taiwan”(“中華民國-台灣”)。2001年英文版“中華民國年鑒”已首度在封面加入“TAIWAN”字樣。

    三是全面投靠美國。陳水扁推行比李登輝更為親美的“外交路線”,不惜引狼入室,一再“請求”布希“扮演兩岸關係穩定、平衡及和平使者角色”;同時擴大軍購,加速美臺軍事一體化,幻想增強“境外決戰”、“以武求獨”的本錢。他還大搞“過境外交”,最近又指派“國防部長”湯曜明赴美參加“美臺防衛高峰會”,謀求美臺“外交與軍事關係的突破”。

    四是推行“經濟本土化”。為落實陳水扁在“就職演説”中鼓吹的所謂“經濟本土化”,臺當局除繼續推行“戒急用忍”政策,以“本土與非本土”、“愛不愛台灣”等言辭來打擊臺商外,還利用發行新版新台幣的機會大作文章。2000年7月3日,臺“中央銀行”從台灣銀行手中正式收回新台幣發行權,還把過去稱為“視同國幣”的新台幣正式改稱“國幣”。尤其是,過去新台幣都以人像為圖案,而新版千元券則以台灣的玉山及特種鳥類帝雉為背景圖案。今年3月,臺當局發行新版2000元券,還去掉了被島內民眾稱為“國父”的孫中山頭像。儘管臺當局辯稱這是為突出“台灣本土文化”,但心知肚明的“台獨”分子認承這是“逐漸向台灣共和國靠攏”。

    五是通過塑造“本土特質”的台灣文化,推進“文化台獨”。陳水扁在裝修私人住宅時,特意借來許多本土藝術家的作品,裝飾其所謂“台灣意象館”會客室,煊染所謂“台灣精神”。他還定期把一些鼓吹“文化台獨”的所謂“本土”作家、藝術家、音樂家“請進總統府”,以示恩寵。“台獨”分子把持的“文建會”陸續籌組了10多個有影響的所謂“落實本土文化薪傳”、淡化中華文化的學術機構、研究中心,如“台灣文化資産中心”、“台灣歷史博物館”、台灣史前博物館等,聲稱要“文化生活化”,“做台灣文化的紮根工作”。

    六是以所謂“本土化教育”大搞“教育台獨”。 陳水扁聲稱,“教育要以台灣為主體,培養學生珍惜本土文化、認同台灣的情懷”。為此,臺當局于2001年3月公佈了所謂“本土化教育”政策,在小學專設“鄉土語言”課,在中學推行“鄉土教學”,並把鼓吹“台灣主體性”的《認識台灣》定為教學範本,實際上是妄圖用閩南話取代“國語”,把以“台獨”為本質的“本土化”意識,潛移默化地灌輸到台灣的下一代,使他們“不認識中國”。“行政院”還不顧“教育部”的反對,極力推動以台灣自定的“通用拼音”,代替聯合國公認、國際通用的中文拼音,以“削弱‘中國語言’的影響力;但因各界強烈反對,“行政院”只得暫緩推行。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行政院”還撥鉅款資助各高校增設與“台灣”有關的係所,如“台灣文學系”或“台灣文學研究所”,但別有用心地鼓動各高校把中國文學系併入“外國文學系”、“東方文學組”,刪減、甚至取消與“中國”有關的課程。

    陳水扁想多撈魚

    “漸進式台獨”本質是為了建構以“台灣”為核心的文化、民族與國家認同,改變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地位,為“政治台獨”尋找突破口。

    一是落實“台獨理念”,鞏固“台獨鐵票”,為競選連任、“政治台獨”打基礎。迫於大陸、國際社會反對“台獨”的強大壓力,陳水扁不敢公開宣佈“政治台獨”,這引起“台獨基本教義派”的不滿。與此同時,島內認同中華文化、反對“台獨”的主流民意,是遏制“台獨”發展、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堅實基礎,陳水扁的“少數總統”格局難以根本突破。因而,陳水扁以“本土化”、“台灣精神”為包裝,全方位推進“去中國化”和“台獨化”施政,一來滿足其“台獨”慾望,製造“台灣共和國”幻景,二來迎合“台獨基本教義派”,鞏固“台獨鐵票”,更主要的是淡化島內民眾的“中國心、祖國情”,培植以“台灣”為核心的民族與國家認同,進而擴大“台獨”基礎,一步步地為其2004年競選連任和未來的“政治台獨”打基礎。

    二是打擊政敵,轉移視線,鞏固政權。陳水扁上臺以來,政局不穩,施政不順。即使民進黨成為“立法院”第一大黨,陳水扁也未從根本上擺脫“少數執政”的困境,在“泛藍軍”、“泛綠軍”兩大陣營的對抗中顯得有些被動。因而,陳水扁與頂著“本土化象徵”頭銜的李登輝密切配合,打著極具欺騙性與鼓動性的所謂“本土化”與“台灣主體性”的幌子,扭曲島內民眾“熱愛鄉土”、要求“台灣人出頭天”這一特殊而又樸素的社會心理,給反對“台獨”的國民黨、親民黨扣上“非本土政黨”、“聯共賣臺”的政治帽子,既妄圖使國、親兩黨在本省人口占85%的台灣逐漸邊緣化,打擊宋楚瑜、馬英九等非本省籍人士,又為“擴大本省黨基礎”、“鞏固臺籍政治菁英權位”尋找“理論根據”。即使此計不成,陳水扁也希望借此毒招轉移視線,緩和民眾對其施政敗績的不滿情緒。

    三是與美、日等反華勢力“以臺制華”的戰略遙相呼應,謀求擴大“台獨國際空間”。小布希上臺後,美國加大打“台灣牌”、遏制中國的力度,極端仇視中國、妄圖染指台灣的日本右翼趨於倡狂。陳水扁當局誤以為國際形勢對其搞“台獨”有利,故主動配合西方反華勢力“以臺制華”戰略,在“外交領域”放手一搏,刻意突出“台灣主體性”,以加速“台灣問題國際化”,擴大“台獨的國際空間”。

    只怕是白忙一場

    儘管島內“台獨”氣焰極為囂張,但就客觀現實而言,通過“漸進式台獨”製造“台灣認同”、為“政治台獨”鋪路的圖謀不可能得逞,陳水扁很可能白忙一場。

    一是“大陸強台灣弱”的趨勢不可改變。大陸遏制“台獨”的實力將進一步增強,從根本上決定了任何分裂國家的圖謀將以失敗告終。

    二是“去中國化”施政不但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島內民眾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相反將加劇兩岸緊張,影響島內經濟與社會穩定。島內各界強烈反對臺當局的種種“台獨”小動作。

    三是“去中國化”違背了國際社會公認的一個中國準則。去年,臺當局“加入聯合國”、“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的圖謀均未得逞;在上海APEC會議上打“李元簇牌”、謀求突破APEC慣例、宣揚“台灣主權”的圖謀也遭重挫;臺當局進軍東歐的“灘頭堡”馬其頓也與臺“斷交”、與中國大陸復交等。事實説明,“去中國化”並不能拓展“台獨的國際空間”。

    陳水扁只有放棄“台獨”路線,接受一個中國原則,回歸“九二共識”,並採取切實可行的步驟與措施,才能從根本上打破兩岸政治僵局,進而緩解島內的政治、經濟危機。如果誤判形勢,一意孤行,繼續推行“漸進式的台獨”,只會加劇兩岸緊張,最終必將自食其果。(彭維學)

    華夏經緯網專稿 2002年3月14日


警惕“漸進式台獨”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