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來信
大運會組委會
會徽、會標、
吉祥物

火炬接力
青年志願者
國際大體聯
場館設施
大運會歷史
歷屆大運會的情況
開、閉幕式
水球  游泳
擊劍  柔道
跳水  體操
排球  籃球
網球  足球
乒乓球 田徑
賽程安排
分組比賽抽籤結果
面對新世紀的考試——大運改變著北京人

    大運盛會就如同一份試卷,它給了北京人一次自我考試的機會。它在檢驗著北京這座國際大都市的綜合實力、城市綜合功能和組織協調能力的同時,也檢驗著北京人的道德、修養、品格和境界。

    當本屆大運會接近尾聲,讓我們打開這份特殊試卷,我們看到,東道主正在這場精神文明的考試中發生巨變。

    在大運大事面前,全體市民齊心協力,同甘共苦,使一個規模巨大而又繁雜的大運會運轉自如,有條不紊,讓我們看到了北京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

    空前的熱情更是北京人獻給各國賓客的一大厚禮。在大運會比賽期間的比賽場館、接待賓館、經常可以聽到世界各地的客人發出感慨,“想不到北京人對大運會的熱枕如此之高,對待外地客人如此熱情。”

    在海淀體育館乒乓球賽場,記者多次看到,無論哪國運動員入場,觀眾都拍手致意。當外國運動員打出好球時,觀眾也同樣報以熱烈的歡呼聲,表現出北京人文明觀賽、禮貌助威的良好精神風貌。“在外國朋友面前,我們代表中國!”一位天天都去海淀體育館看球的名叫張輝的市民對記者説,“作為北京的一分子,我們要讓世界看到文明北京人的風采。”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北京人更加注重自己的日常行為規範。大運會的成功舉辦,使得綠色與環保等國際流行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深深地植入包括青年人在內的北京市民心中;同時也對一些老北京人某種固有觀念造成了衝擊。在什剎海畔生活了60多年的呂穆春大爺説,原來他家用過的生活廢水,有時為了圖省事,一齣院門就順手倒入什剎海。“這次開大運會,街道上一個勁地宣傳,咱也知道了以前的做法確實既不文明,也不利於環保。我已要求全家人再也不能那麼做了。”

    目前,許多北京市民已逐步習慣在自己家中將生活垃圾先進行分類,然後再分別投入不同的分類垃圾筒內。家住亞運村附近的孟女士最近到菜市場買菜時,又拎起多年不用的布袋。她説,“這次大運會小到紙張、筷子,大到大運村公寓,無不體現著綠色環保理念。作為家庭主婦少用塑膠袋,減少城市的白色污染,這就是對環保的最好支援。”

    北京人也不再隨地扔垃圾了,一位清潔工人説,“今年大家迎大運,連路上的垃圾也少多了。平時晚上都要掃到很晚,現在早早就能收工了。”

    計程車司機李師傅説,“我過去一句外語也不會,有外國人要打車有時真不敢拉。今年初抓北京申奧契機,我也學會一些常用英語會話。這幾天辦大運,我遇到外國運動員打車都是先用英語打招呼,然後就毫不猶豫拉上。”

    這種在小事上的不斷進步,是近年來北京對精神文明建設常抓不懈的結果,也反映了大運會給北京人帶來了前所未有榮譽感和責任感。

    當大運會即將謝幕之際,許多新的話題已經在勤於思索的人們中談起:大運會過後,北京人能否保持大運期間同樣的素質,同樣的思想境界,並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北京的街道上能不能再乾淨些?.....

    這是一個迎接新挑戰的話題,應該説,本屆大運會對新世紀的北京人是一次素質檢驗,也是一次素質準備。大運會給北京留下了嶄新的一批體育場館,留下了用改革思路組織大型賽事的辦法和經驗,留下了北京人民對各地賓客的深情厚誼等等。然而,北京最大的一個收穫就是通過“全市動員、全民參與、全力以赴”承辦大運會,北京人的綜合素質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集體榮譽感、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得到了極大的增強。這是一筆可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新北京最需要的力量之源。在奔向2008年奧運會的征程中,如果2000多萬北京人保持和發揚辦大運時的精神和幹勁,北京迎來2008年奧運會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兩份答卷”一定會答得更精彩。

    

     人民網 2001年8月31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