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來信
大運會組委會
會徽、會標、
吉祥物

火炬接力
青年志願者
國際大體聯
場館設施
大運會歷史
歷屆大運會的情況
開、閉幕式
水球  游泳
擊劍  柔道
跳水  體操
排球  籃球
網球  足球
乒乓球 田徑
賽程安排
分組比賽抽籤結果
北京人:關注“國際化”

    一向關注“與國際接軌”、“國際化”的北京市民,這幾天最突出的感覺就是大運會促進了北京更快地與國際慣例接軌,使北京更加國際化、更加開放。

    曾參與亞運會組織工作、現任大運會組委會市場開發部部長的杜巍説,與10年前傾全國之力辦亞運會相比,這次大運會特別是大運村建設的市場化成功運作表明,我們按國際規則操辦大型賽事的經驗開始成熟。這一大手筆讓國際大體聯主席基裏安感嘆不已。

    北京住總集團總經理郝有詩針對本屆大運會的市場化運作感慨地説,當年建亞運村主要是政府分項目,作為國企總能有份;現在大運會工程開始按市場經濟原則辦事,聽説奧運會工程也要向國際招標,今後加入WTO了,更要按國際規則與世界一流企業競爭,國內企業只有苦練內功,增強實力,才能贏得市場。

    大運會的成功舉辦,也進一步將綠色與環保等國際流行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深深地植入包括青年人在內的北京市民心中;同時也對一些老北京人某種固有觀念造成了衝擊。

    在什剎海畔生活了60多年的呂穆春大爺説,原來他家用過的生活廢水,有時為了圖省事,一齣院門就順手倒入什剎海。“這次開大運會,街道上一個勁地宣傳,咱也知道了以前的做法確實既不文明,也不利於環保。我已要求全家人再也不能那麼做了。”

    目前,許多北京市民已逐步習慣在自己家中將生活垃圾先進行分類,然後再分別投入不同的分類垃圾筒內。家住宣武區長椿街地區的孟艷華女士最近到菜市場買菜時,又拎起多年不用的布兜。“我聽女兒説,這次大運村小到名片、紙張、筷子,大到大運村公寓,無不體現著綠色環保理念。作為家庭主婦少用塑膠袋,減少城市的白色污染,這就是對環保的最好支援。”

    計程車司機宋衛東説,我過去一句外語也不會,有外國人要打車有時真不敢拉。今年初抓北京申奧契機,我也學會一些常用英語會話。這幾天,我遇到外國運動員打車都是先用英語打招呼,然後就毫不猶豫拉上。這次辦大運會,咱也學會一個新名詞叫‘國民待遇’。今後,坐我車的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咱都讓他享受平等的‘國民待遇’。”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學博士沈傑認為,本屆大運會已成為一種獨特的開放社會,大運村成為了一個小地球村。各種文化在那裏交融,不但成為中國向世界展示自己悠久歷史文化的場所,也成為中國人更多、更好地接觸、了解世界各國文化的場所。

    沈傑博士説,對於青年人,他們將會通過參與大運會的各項服務、賽事、文娛活動或交流,使自己更加嚴格遵守國際規則,以國際化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工作,在中國國情之中形成與國際接軌的意識。

    

    新華網 2001年8月3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