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翅山鷹遺體繩索相連 電筒光徹夜守望失蹤同學  

    北大登山隊的3名遇難者昨天被搜救人員發現,並就地掩埋在希夏邦馬峰上。昨晚7點40分在拉薩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王登峰宣佈:19日上午8點,三路搜救人員分別從海拔6250米、5800米和5400米的不同營地出發,成功到達了海拔6700米的山難現場,在不同的地點發現了3具北大登山隊員的遺體。他們把遺體從雪中挖出來,清除了隊員身上的積雪,從隊員遺體身上取下3隻手錶、兩架照相機。並對隊員的遺體進行簡單的整容。經過前方搜救指揮部的研究討論,根據當時的天氣、地理情況,決定3具遺體就地掩埋。在掩埋遇難者遺體的時候,又翻出一個背包,他們把這個背包放在掩埋了三個遺體的地方,作為標記。並進行了簡短的告別儀式。王登峰説,搜救隊員們把這一切做好才奮力下撤,體力消耗很大,並且時間已經是中午12點,這時日照強烈,容易發生雪崩。北京大學對搜救隊員冒著危險奮力工作表示深深的謝意。

    三具遺體繩索相連

    昨天淩晨5時,前線搜救組副指揮長尼瑪次仁帶領西藏登山隊國際級登山運動健將小齊美和6名西藏登山綜合培訓學校的學員,從海拔6200米的二號營地出發向上攀登。二號營地以上全是厚厚的積雪,他們在夜色中用頭盔燈探路,艱難行進,大約在6時45分抵達海拔6600米的三號營地。他們在那裏發現了北大登山隊用過的帳篷、睡袋和羽絨衣等物資。三號營地往上的積雪非常深,搜救組的隊員輪流在雪地上踩出路來。8時50分,他們上到大約海拔6700米處,只發現兩根竹竿,其他的痕跡都被近日的大雪遮蓋。他們與大本營聯繫,根據大本營提供的方位,就在這裡開始尋找。他們在白雪中慢慢地挖,發現了繩子,接著出現一個紅色的背包,又出現帶著冰爪的高山靴,這樣先後發現3位同學的遺體。他們都有結組繩互相連著。估計其他兩位同學的遺體也在附近,但他們已沒有時間繼續尋找。

    電筒燈光徹夜守望失蹤同學

    北大登山隊隊長劉炎林在昨日上午11點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介紹了此次希夏邦馬峰山難的情況。他介紹説,登山隊7月13日由北京出發,經拉薩、日喀則,于7月22日到達傳統的希夏邦馬峰大本營,7月24日建立了自己的大本營,那段時間天氣好得很,沒有下雪,讓人不敢相信現在是希夏邦馬的雨季,登山隊一鼓作氣將登山路線修到了海拔6600米,建立了一號營地和二號營地,並且將物資運送完畢。8月3日起天氣不穩定,全體下撤到大本營休整,決定8月4日第二次向上攀登,隊伍分成了3組。A組負責修路和首次衝頂,這一組有5人,其中4人有登山經驗,是最精幹的小組。8月7日,B組在海拔6200米的2號營地,A組在海拔6600米的3號營地,劉炎林帶著C組在大本營,接到B組報告説聯繫不上A組了。8月8日,由4人組成的B組攀登到3號營地,沒發現A組,他們猜測A組可能會在更高的地方宿營,但是當天出太陽了,容易發生雪崩,B組不敢向上搜尋。整整一夜,B組都呆在3號營地,把電筒開著,希望燈光能夠幫助A組順利回到營地。8月9日,意識到可能已出事的B組派了2人下到大本營送信,留下2人搜尋。劉炎林接信後,立即讓隊伍中沒有登山經驗的隊員撤到安全地帶。下午4點多鐘,B組的2名搜尋者發現了雪崩的明顯痕跡和2具遺體,A組的另外3人沒有蹤影。登山隊決定把部分沒有登山經驗的隊員送回北京,同時讓岳斌和李蘭下山報信。劉炎林説,這次攀登希夏邦馬峰是北京大學山鷹社從去年9月就開始籌劃的,我們有不錯的裝備,有常年暑期登山的技術積累,15名隊員中有登山經驗的8人,沒經驗的7人,分工明確,計劃詳細,所以攀登前我們非常自信,沒想到會出事。一記者問道,北大登山隊為何不接受西藏登山協會的建議,聘請經驗豐富、了解山上情況的高山嚮導和技術顧問。劉炎林説,我們這支隊伍8名隊員有登山經驗,比如我自己已經三次來西藏,我們相信自己的實力。

    

    華西都市報 2002年08月2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