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在文化脂肪上搔癢
——讀朱學勤《書齋裏的革命》

焦國標

    朱學勤先生出了本新書,叫《書齋裏的革命》。這部書裏密集著思想和雋語。你要問我有多密集,我給您提供三個參考,一是它令我想起大學時讀羅素的《西方哲學史》,二是它讓我從頭天晚上一氣讀到第二天淩晨三四點,三是看過以後書裏綿延不絕著畫杠和眉批。我沒有讀過多少書,當代著作家裏能讓我同時提供這三個參考的我沒有碰到第二人。思想和雋語固然密集,我還是想從柔軟的情感説起。這部書裏有一處讓我眼熱鼻酸淚流,只有這一處,就是“噫,這不是學勤嗎!”這句話。

    朱先生初中沒畢業就到河南蘭考下鄉了。他有幾個特別心儀的讀高中的哥們兒下鄉到蘭考,他就追過去了,在那裏一呆數年。差不多過了30年,1997年冬天,朱先生攜婦將子重來故地。天未老一分,人已老一代,原本擔心逢人打招呼,實際上穿行在莊子裏幾乎沒有人能認出他來。在村民眼裏像一個普通過路人,而他自己內心則悄悄地東張西望這曾經生活過的北方農村,説不出的熱望,説不出的悲涼。恰在這時,遠遠看到一個人的背影,像當年的假妞,便輕輕上去試拍他的肩膀。“猛回頭,一張像樹根一樣的老臉,幾乎貼著我的眼鏡喊出一聲:‘噫,這不是學勤嗎!’將近30年過去了,他就跟昨天才分手一樣,剎那間就叫出了我的名字。”

    讀到這裡,我的眼淚不由自主地流下來。這眼淚是混沌體,不好解析,強為解析,一是“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重逢的驚喜與悵惘這本是人類共通的情感,二是這是當年的知青與當地同齡人的重逢,加進難以言説的有中國特色的世道滄桑,三是我的家鄉杞縣與蘭考相鄰,“噫,這不是學勤嗎!”傳遞的資訊在我心裏引發的情感超人類,也超中國!

    朱先生四次用到“噫”這個詞,每次都那麼傳神。其他三次,一次是當年知青進村,農家鼓盆而歌,“城裏來的文化人,噫,多不容易”,一次是一群蘭考農民在火車頭前手舞足蹈,大叫“噫!這玩意停下來像長蟲,不吃不喝,咋會跑咧?”一次是蘭考的一位老大娘到幾百里外去看朱學勤先生夫婦,在他們夫婦的穿衣鏡前驚恐地叫喊:“噫,這屋裏咋還有一個老娘咧?咋也是黑褲子、紅襖?!”老大娘一輩子沒有見過能照見全身的鏡子。

    “噫”字在朱先生的人生裏烙印深巨。讀完全本《書齋裏的革命》,我感覺到,他的思想,他的美文,全都以當年那一段不説“噫”字不開口的生活經歷為底盤。他的思想是敏銳深刻的,卻是貼著地面行走的。他做學理結論的時候,不説“噫”字不開口的人群像巨大的影子一樣籠罩著他,他的身已經遠離了他們,他不忍他的心、他的學術再遠離他們。他做的美文,從不照著美文的方向向上直飛,以致于寫到離開地面附庸風雅的程度,因為他身後站著土得掉渣的説“噫”的人群,他不想在話語上離他們太遠,他不想比他們雅得太多。這是一個生性偏于雅化和偏于仁慈者的不忍之心。即使在美國乘火車,他也忘不了20年前跳火車留下的傷疤,忘不了在河南開封遭遇的那三個義賊。“別裝蒜啦,老哥”,“你走吧,你就是在脖子上係滿領帶,也走不出自己的皮膚”,這是埋在朱先生皮膚下的聲音,“兼有中原土音在那裏頑強訴説”,走到天涯海角都不會消失。正因此,朱先生鄙視“北大畢業,專搞現外”一類人。他解釋説:“現外,現代外國哲學之簡稱,説快了會被誤聽成‘現賣’,一種很深奧的時髦學問。”聽話聽音,他既不鄙視北大,也不鄙視現代外國哲學,他鄙視的是一點斤兩沒有、只拿自己的出身到處冒充大尾巴狼的所謂學者。

    這些人,問題是外國的,詞彙是歐化的,毫無責任感,甚至説毫無良心。他們心裏根本沒有假妞們的影子,既不是一個好的思想者,甚至不是一個好人,他們不懂仁慈和仁愛。在土得掉渣、災難深重的中國,沒有誰有洋氣得上天的資格,除非他與中國草根社會不再血肉相連。

    基於這樣的邏輯,作者對“書齋裏的革命”深表激憤。它是指現代知識分子的一種生命狀態,“每當在現實世界中遇挫,尤其是重大慘烈之挫,他們只能退守書房(在被限定的範圍內討論有安全系數的問題),要不了多久,反而會對這種被限定的處境産生一種自欺欺人的深度闡釋:把自己只能在書桌上處理的符號世界誇大為現實世界的決定性因素,自己不僅不是被限定者,而且還是那個限定者的決定者,是自己的書桌決定著外部世界的走向,而不是外部世界的限制迫使自己退進了書房”,“只是在書齋裏撒豆成兵,關起門來指點江山,自我稱雄。”因而《書齋裏的革命》是對知識分子這一株“慘于槁木”的“將萎之花”的黑色幽默,是現代書齋叢林裏挺出的一柄強力反戈。“書齋裏的革命”只不過是在“文化的脂肪上搔癢”,是把“只允許討論的問題冒充成必須討論的問題,而且是決定一切的問題”,並把這種被動的選擇吹噓成“令人尊敬的事業”,忘懷民眾,風雅得不行,洋氣得不堪。如此“革命”,不是麻木,便是愚昧。

    其實有“在文化脂肪上搔癢”的文化人,也有在現實的要害部位點燃文化炮捻的文化人;不在文化有沒有決定性,關鍵在是什麼貨色的文化。固然有是現實的“原因的原因的原因”的文化(原因的原因的原因不是原因),也有是現實的“第一原因”的文化。“笑著的”伏爾泰、“叫著的”的狄德羅和“哭著的”盧梭以及“兩個世界的英雄——托馬斯潘恩”,他們是人類文明天球上最燦爛的幾顆星辰,誰能説他們創造的文化僅僅是近200年人類現實的“原因的原因的原因”呢?啟蒙主義于其身後的世界簡直就是不折不扣的“第一原因”。在朱先生這部40萬字的著作裏,以最優美的文筆對這幾位開啟近代平民社會思想先河的偉大思想家給予了最深情的禮讚。他們本身就咳吐皆珠玉,更加朱先生生花妙筆,寫來真可以説篇篇錦繡,字字珠璣。“這是我的心臟,但到處都是我的精神”,“人類生而自由,但無往而不在枷鎖之中”,“沒有上帝,也要創造一個上帝”,“富人的財産就是另一些人的災難”,“讓我們為憲章加冕,北美的法律就是國王”……正義和理性引領人類前行!

    朱學勤剖析盧梭“他們可以不停地為下層社會呼鳴不平,但在生活方式、感情方式,甚至思維方式上再也不能返樸歸真了,他們站在外面,撫愛那個溫暖的子宮,思歸不得,唱出了一曲又一曲催人淚下的咏嘆調。子宮不語,對牛彈琴,收穫的卻是來自另一階層的擊節讚嘆。……難道抨擊這個文化,是為了更有身價地參加這個文化?難道保護母親,第一步就是背離母親?這才是真正的原罪!可是罪源又在哪?”這未始不是朱先生對自己為學做文的反思。他為草根階層做學問,他貼著地面步行,決不在雲端跳舞,可是他的美文博得的只是“另一個階層的擊節讚嘆”,假妞們誰也讀不到他的美文,便是讀到也估不透他為文的深意,便是他們估得透,假妞們的讚譽在朱先生的心目中又能佔怎樣的位置?這是朱先生不曾説出的自己心中的原罪感,可是這罪源沒有誰能説得出在哪。

    朱先生不可能再回蘭考去做那裏的集體戶,可他的精神今生今世與那塊土地再也分不開。他很無奈,但他對假妞的回答永遠不會改變——“是啊,我就是學勤!”

     人民書城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