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記錄猶太人避難史 《流亡上海》在德出版

    半個多世紀前,歐洲猶太人遭到了納粹屠猶政策的殘酷迫害,被迫逃離家園。幾經輾轉,他們中的一些人在遙遠的東方城市上海重新找到了生的希望。史料記載,1938年-1941年間,共有約1.7萬-1.8萬名歐洲猶太人相繼到達上海。

    歲月流逝《流亡》面世

    由於當時逃往上海的猶太人數量只佔歐洲流亡猶太人總數的一小部分,這段歷史並不為歐洲人所熟悉。日前,一本名為《流亡上海———1938-1947猶太人的流亡生活》的書籍在柏林與讀者見面,該書通過大量的文獻資料和當事人的親身敘述再現了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它是目前該題材在德出版的第一部、也是內容最翔實的史料性著作。

    《流亡上海》全書共收入15篇文章,除了300多頁文字外,還配有44幅圖片和照片。書中反映了二戰期間歐洲猶太人在上海的生活狀況,他們與上海的德國納粹和日本軍國主義勢力的鬥爭,以及這些逃亡猶太人的背景及其戰後的去向等情況。本書所附的電子光碟還首次公佈了由上海日本佔領軍于1944年公佈的在滬某區外國人登記名冊的影印件,收錄人名近1.5萬,其中1.2萬人來自中歐。

    返鄉50年倡議編書

    《流亡上海》一書的主要倡議方是柏林的“活躍博物館”協會。這個成立於1983年的民間組織,以揭露納粹法西斯在德國、尤其是在柏林所犯下的罪行為己任。1997年,正值300名猶太逃亡者由上海返回德國故鄉50週年之際,“活躍博物館”協會與柏林猶太博物館一起舉辦了以“猶太人在上海”為主題的展覽和研討會活動,重新將這段封存的記憶推到了公眾的面前。

    那次活動以後,在活躍博物館以及一些個人的倡議之下,16位從事歷史學、政治學、漢學以及猶太民族史研究的學者和文學作家共同開始了《流亡上海》一書的編撰工作。

    多方相助再現歷史

    阿斯特麗德弗雷埃森是作者中最年輕的一位。這位31歲的女博士1998年完成的博士論文“上海和第三帝國政治”使其成為《流亡上海》一書的發起人之一。3年來,她來往于中德美三國之間,查閱了大量的史料。弗雷埃森特別感激上海復旦大學和上海檔案館在她蒐集資料期間提供的無私幫助。

    宋雅米爾拜格爾女士也是本書的作者和編者之一。她參與編撰有著特殊的原因:作為逃亡上海的猶太人後代,她1939年出生在上海。在她撰寫的《上海的童年》一章中,米爾拜格爾女士以見證人的身份向讀者娓娓地講述了親身經歷的這段歷史,令人讀來感觸至深。

    當年逃往上海的歐洲猶太人有少數人在中國安了家。曼威爾海姆就是其中的一位。

    1939年,當年僅23歲的化學系大學生威爾海姆跟隨父母逃到上海時,從未想到過自己會在這個陌生的東方城市生活27年。新中國成立後,他一直在上海科學院生化所工作,直至1966年才返回故鄉。《流亡上海》一書的出版顯然又勾起了老人的回憶。他説,“在中國的歲月對我的一生都很重要”。

     新民晚報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