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昨天的戰爭在訴説

    哈佛無戰事,但哈佛有戰爭,這戰爭便是昨日戰爭在今人心靈中的迴響。哈佛大學出版社最近出版的《贏者之師——第二次世界大戰始末》和《美國悲劇——肯尼迪、約翰遜導演的越南戰爭》,講述的就是發生在20世紀的兩場令世界為之矚目的著名戰爭,這兩部著作以史家的嚴謹與求實精神真實地再現了兩場戰爭的歷史風貌。但是,如果僅僅以為作者的目的在客觀地再現戰爭,那就大錯而特錯了。事實上,無論作者還是出版者所致力於的都是讓歷史告訴未來,歷史對於未來的啟示或者説是警示作用才是這兩部著作的作者和出版者的初衷。

    《美國悲劇》:一場失敗了的戰爭

    這部書的作者戴維凱澤是美國海軍軍事學院戰略與政策係教授,曾著有《政策與戰爭:從菲裏浦二世到希特勒的歐洲衝突》等多部有關戰爭史方面的著作。他之所以把這場以美國的失敗作為結局的戰爭作為其寫作的對象,不是沒有原因的。越戰開始之時,他還只是個18歲的毛頭小夥兒,但是,戰爭無可挽回地改變了他,其方式是開始向他展示他的國家的本來面目:不是一個全新的、獨一無二的文明之國,沿著通向進步的道路勇往直前,而是一個與其他國家大同小異的國度,本質上,更多地受到情感而非理智的驅策,有時會因過度的確信而遭到詛咒,它所犯的錯誤可能與取得的勝利一樣重大。正是這一點使得年輕的凱澤萌發了寫作此書的願望。因此,到1990年寫作這本書時,他已經花了25年的時間來研究和撰寫歐洲的歷史,以便從更廣闊的視野去看待美國的悲劇。最終,他終於用將近十年的時間完成了《美國悲劇》一書的寫作。在這部書中,他不但思考自己國家的命運,也指出了那場戰爭並非不得不爆發的歷史可能性。對於戰爭的策劃者們,也進行了怨而不怒的批評。滲透于字裏行間的對民族、國家的冷峻的反思意識令人振聾發聵。

    作者以肯尼迪總統遭刺殺作為分界點,為那場原本不該打的戰爭預設了種種可能性。與其説《美國悲劇》是一場戰爭史,不如説是一場宮廷政治家們的權謀機變史。這場戰爭沒有硝煙,但卻比有硝煙的戰爭更為激烈,也更為殘酷。

    《贏者之師》:勝利者的旗幟

    如果説《美國悲劇》是一場失敗了的戰爭,那麼,《贏者之師》所高揚的則是勝利者的旗幟。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交戰雙方的重要軍事力量,同盟國的勝利尤其是由美國所參與的重大戰役的勝利成為這部歷史著作所表現的重要對象,從作品的字裏行間,不難體會到作者對於自己民族的英雄,如羅斯福、麥克阿瑟等人的由衷讚頌和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作者作為歷史學家,他們首先尊重的是歷史的事實,因而,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過程以及發生在不同戰役之間的內在聯繫被他們鋪排的淋漓盡致,對於自己國家與民族所生發的由衷的自豪與驕傲之感,作者也不是以膚泛的熱情和讚頌將民族情感簡單化。事實上,對於自己國家和民族的偉大性的體認是在與其對手的殘酷的對峙中表現出來的,尤其對於納粹德國的凶險與狡猾以及其最初勢不可擋的銳氣,都做了實事求是的描述與鋪排。《贏者之師》所表現的是血與火的戰爭,但在血與火的描述中也沒有回避同盟力量之間內部的矛盾以及軍事將領之間人格與意志的較量以及因為自身利益而生發出的種種矛盾,麥克阿瑟、馬歇爾、隆美爾等的性格特徵以及他們生活中不為人知的另一個方面也被作者展示得淋漓盡致。其實,《贏者之師》更像是一部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長篇紀實小説。

    《贏者之師》和《美國悲劇》所展示的是一勝一負兩場成為歷史的戰爭,昨天的戰爭儘管已經遠去,但戰爭給予我們的警示卻不可輕易忘卻。戰爭的陰魂仍然瀰漫在我們的周圍。有人做過統計,自從人類社會有歷史記載以來,絕對的和平時期只有不到200年的歷史。人類為了征服與反對征服而進行戰爭的時候,卻往往忽略了人類生存的本義。而戰爭過後對戰爭歷史的描繪所表現的就不僅僅是歷史或戰爭的本身,還有對於戰爭的反思。無論什麼時候,歷史的經驗教訓總是值得善良的人們永遠記取的。

    (哈佛版世界戰爭紀實:《贏者之師——第二次世界大戰始末》,《美國悲劇——肯尼迪、約翰遜導演的越南戰爭》,崑崙出版社2001年9月版。)

    《中華讀書報》2002年1月9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