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濟動態
財經資訊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地方通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成長中的我——邱華棟的“供詞”

邱華棟

    用兩年的時間寫完了這部小説,我和它竟有些難捨難分。但我終於按計劃在30歲結束之前完成了我的《日晷》三部曲:《夜晚的諾言》、《白晝的消息》(《城市戰車》)和這部《正午的供詞》。《夜晚的諾言》寫于1993年我24歲的時候,它于1998年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而《白晝的消息》則寫于1995年,1997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時被改名為《城市戰車》。現在我決定仍按《花城》刊發它的主要章節時的名字《白晝的消息》來命名它。這樣,我的《日晷》三部曲便有了一個整體的內在聯繫和架構,從而成為我30歲以前的代表作品。有一天我將以三部曲的名義一起再版它們。

    《日晷》三部曲的主題都是與人的成長、人的心靈在時間之中的投影有關的,因為成長是人類文學永遠的母題之一。在《夜晚的諾言》中,主人公還生活在大學時代以及大學剛畢業在社會上迷茫尋求的時期,其中夾雜著有關青年亞文化,尤其是另類音樂的描述。在《白晝的消息》(《城市戰車》)中,主人公則變成了畫家。這部小説描寫了我基於現實意義上虛構的一群流浪藝術家的生活。我在寫這部小説的兩個月中很少下樓,喝掉了整整一箱葡萄酒,並借著酒勁兒中的意識流一口氣寫完了它。這兩部小説,前者可以明顯地看到塞林格和村上春樹的影響——那是告別青春期的哀怨和玩世不恭的激憤的調子,而後者在敘述風格上則與凱魯亞克的《在路上》和享利米勒的《北回歸線》有關,儘管你也許看不出太多他們的痕跡。

    而這一部《正午的供詞》,則很難看出某一個作家對我的整體性影響了,我也由此走向自我的完全確立與風格上的成熟:還沒有太多的小説像我這部小説這樣,不加思索、充滿自信地將報告、文件、日記、散文、書信、報道、訪談、小説、詩歌、劇本、回憶錄、札記、評論和消息等十幾種文體融匯于一爐,從而形成了一個龐雜的、用以佐證主人公心靈成長的材料。我今年30歲,但從15歲就開始寫作併發表作品,是一個當之無愧的“年輕的老作家”。十五年的寫作生涯,我的確得心應手地用過上述十幾種文體寫過大量文字,沒有哪一種文體是我沒有寫過的。因此,我用這種文體雜陳的形式來構造一部整體有序的小説,這種大膽實驗現在看來顯然還不算太壞。尤其是,擔心這部小説因文體雜陳而結構太散看來是不必了,我按時間線性的進展,來串起作品的主線,描述了主人公的完整的成長經歷,因此,由不同文體構成的材料不過是穿在一根繩上的紅辣椒。

    我曾經試圖通過這部小説描述近二十年中國文化在一個人的心靈上的投影及變化。但現在看來,確認它是關於個人的心靈的成長記錄似乎更確切。二十年的中國歷史對於我的主人公,不過是一個背景罷了。

    看來我似乎喜歡一種繁複的美學。《日晷》三部曲中,《夜晚的諾言》在結構上是雙線並進,分別敘述了主人公在大學時代和大學畢業後的心靈成長;《白晝的消息》《城市戰車》中,每一、三、五……單章描述主人公的藝術與心靈的遊歷,每二、四、六……雙章則單寫一個藝術家的情況,從而由線到面寫了幾十個人物。在這部《正午的供詞》中,結構要更為複雜和龐大,出場的人物多達七十余個。但敘述仍舊是以主人公成長的線性時間為主的——為了讀者的閱讀習慣,我還不能走得太遠。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這部小説的主人公,完全是我虛構的,他們是我自己的孩子和分裂的我,是活在我自己心中的,與現實中的導演、影星毫無關係——儘管我認識他們之中的不少人。而在影片《大國儀仗兵》的材料運用上,我轉述了日高排刊發在《北京紀事》上的文章的部分內容,在此特表感謝。

    對這部小説的歸類也讓我躊躇,也許它該叫材料小説。後新新聞主義小説、偽調查紀實小説、資訊小説、新藝術家小説或新結構現實主義小説、後新心理現實主義小説、新成長小説?我不知道,但我已完成了它,完成了我的《日晷》三部曲,這對我來説已經足夠了。

     旌旗網上書店10月30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