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讓人記住的越來越少 中國當代文學丟失了什麼?

徐穎

    近日,應著名文學刊物《收穫》之邀,余華、莫言、蘇童、張煒、馬原、王安憶、格非等數十名國內作家和文學評論家匯集滬上,共同探討世紀之交的中國當代文學。

    在此次座談會上,作家與評論家們對中國當代文學的現狀表示出了一種深切的關懷和憂慮。一種普遍感覺是,近十年來,震撼人心的小説少了,甚至讓人記得住的小説也越來越少。一位滬上評論家以曾是一名文學青年的身份,發出了這樣的疑惑:究竟是讀者出了問題,還是有一種東西被作家在寫作中丟失了?這位80年代的文學青年,曾經那樣如饑似渴地閱讀中國的當代小説,但現在他感到越來越讀不下去了。儘管出於職業的需要他還必須讀,但這種閱讀已使他處於一種糟糕的狀態。以前在閱讀中産生的感受和激動沒有了,代之以似曾相識的感覺,讀了幾行字就知道下面要説什麼。幾天前,在《收穫》金秋朗讀會上,這位評論家有機會重溫了80年代曾發表在《收穫》上的那些轟動一時的名篇,雖然現在聽來有些幼稚,但當時所産生的心靈震撼卻是真實的。而進入90年代以來,儘管作家們越來越會寫,但他卻沒了感覺。他不知道是自己出了問題,還是作家出了問題?

    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郜元寶先生也表示出了相同的困惑。他認為,從技巧的運用和樣式的探索來説,中國的長篇小説幾乎都涉獵到了,這是五-四時期的作家絕對想像不到的。但唯獨缺乏一個比較根本性的東西--一種精神生活。在當下的長篇小説中,找不到一個世紀來中國人精神發展的脈絡和與當代人處境相對應的精神生活。其次,郜先生還指出,國內目前小長篇很多,大長篇很少。而一輩子只準備寫一部大長篇的作家更是少見。於是,作品往往只是用來展示作家在一段時間裏的生活積累或專題式地解決某一個問題,難以構成一部大長篇。

    剛完成力作《外省書》的作家張煒也對世紀之交的中國當代文學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中國的文學缺乏浪漫和精神力度。他認為,目前的作家中,愛文學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不少作品都是浮在表面的泡沫,這樣的文學能感動誰呢?

    

     新聞晨報 新浪網10月19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