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財經快訊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地方通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一束凝重而又坦誠的精神之花

王仲生

     《彼岸揮手的孩子》是詩人李思強奉獻給詩壇的一束凝重而又坦誠的精神之花,正如作為一個企業家,他為社會創造著物質財富一樣,他,李思強在物質上完成著他自己,實現著他自己,同時,他更在精神上提升他自己,完美著他自己。

     《彼岸揮手的孩子》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那個在彼岸揮手的孩子不是別人,而正是詩人李思強或者説是詩人李思強的詩作。這裡李思強與詩作是一而二又二而一,是渾然不可分的。但,他們又是一種彼岸的存在。對於現實生活來説,李思強顯然是一個有作為的精明的企業家;但不同於某些企業家的是,李思強還擁有另一個世界——彼岸的世界。這個彼岸的世界不是形而上的,也不是宗教意義的,諸如基督教的天堂,佛教的來世;而是生命意義上的,審美意義上的,李思強因此是富有

     李思強在《自序》裏説得很明白:

     情緒波動的時候我總是用筆來撫慰我自己。就這麼寫了:

     “身後

     是紛紛擾擾的世界

     眼前

     是變幻莫測的大海

     是驚濤拍岸

     捲起蒼穹重疊

     ……

     天地

     全泡在海裏了

     一切全無

     一切全有

     只看見彼岸的孩子

     原來正是自己

     擱了筆,我在想,怎麼認識自己呢?……我的所有的情緒都是大海賦予的,是大海讓我這麼坦誠了,把這些片言只語滴滴浪花收集歸類後,我驚喜地發現《彼岸揮手的孩子》才是自己生命意義上真正的孩子……”

     在李思強看來,《彼岸揮手的孩子》較之於世紀的生活追求,世俗的生存狀態,是更具生命的意義的。我認為,李思強的這一認識,對於今天的商業化世界來説,是一個明智的、有遠見的提醒,或者説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補充與校正。

     席勤早就認為,理性必須與感性結合(即感性衝動與理性衝動的合諧結合為遊戲衝動)。

     人才能達到人性完整實現的理想境界。而人性完整實現的理想境界就是審美狀態。

     從席勤出發,馬克思認為,在未來的理想社會中,人將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存在著。這個完整的人,是人與自然、人與人、存在與本質、對象化與自我肯定、自由與必然、個體與社會等一切衝突的真正解決。這個完整的人就是席勤所謂審美的人。馬克思非常強調,人的本質屬性的自我實現必須通過對象化的形式才具有真實性。人和他的對象(産品)之間的關係,不是直接的、排斥性的享有與被享有的關係,而是人用自己解放了的感覺的全部力量來觀照、展示對象本身的豐富性的關係。這就是一種審美關係。正是在審美關係中,主體與對象都得到自由和自我本質的肯定性展示。

     從這個意義上説,李思強的《彼岸揮手的孩子》是李思強生命本體的對象化,是他的審美創造。

     詩人裏爾克認為:“應該耐心等待,終其一生盡可能長久地收集意蘊和甜美,最後或許還能寫上十行好詩。因為詩並非像人們認為的那樣是情感,而是經驗。”

     裏爾克當然不是説詩可以離開情感。情感從來是生發詩的酵母和溫床。裏爾克強調的是在情感之上或之中,尤為重要的是人,作為詩性的存在,在現實生活中的直接感受和真切體驗,也就是來自真實生活的人生經驗。

     《彼岸揮手的孩子》顯著的特徵或者説藝術感染力,我以為,正是來自李思強對他坎坷而又堅強的半世人生的個人性感悟和審美表現。之所以説是“個人性感悟”是因為李思強至今為止的人生道路是李思強個人的獨有。而在這之中,他的種種感受,體驗與思考,更是他獨具的,有著一種不可替代的獨特性。當他將這一切化為他的詩句,他的詩篇,我們可以明顯感到,李思強不同於書卷氣十足的詩人,不同於孩子氣十足的詩人,不同於文性氣十足的詩人,不同於官氣或商氣十足的詩人。這是一個從農民從底層滾打摸爬,經歷屈辱與挫折,終於堅強地站了起來,並且在飽嘗了人生種種憂患與缺失之後,坐在海邊,眺望彼岸時的自我審視、自我反思。是人生的痛苦而倔強的體驗賦《彼岸揮手的孩子》以詩的魅力。

     請看《感悟》一詩:

     “安家在苦海裏

     撿拾海貝

     編織家的搖籃

     要浪花為妻

     終於有了波瀾的家族

     去撲打世俗的岸堤

     醒悟在歡快的戰鬥裏

     奮鬥的智慧之門啊

     全在海裏”

     這就是《彼岸揮手的孩子》。在對世俗的岸堤的撲打之中,詩人李思強有了他的醒悟。

     這個醒悟,對於我們每一個讀者,不能不是一種人生的啟示和感召。

     (作者簡介:王仲生,西安聯合方學文學系教授,“學報”主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名文學評説家。)

     人民網 2001年10月11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