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四庫全書》的命運 

    今天,在我國國家圖書館、甘肅省圖書館和台灣,分別珍藏著三套完整的《四庫全書》。它們歷經戰火,最終還是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四庫全書》是清代乾隆年間由乾隆大帝親自組織編寫的中國最大的一部叢書,由當時的著名文人紀曉嵐等主持,耗時十五年,動用四千余人,收錄了三千五百零三種圖書。書成之後共有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七卷,三萬六千三百零四冊,總字數為九億九千七百餘萬。全書共二百三十萬頁。十八世紀後期以前的中國歷代主要著作基本被囊括殆盡。它的出版是我國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因為此書將許多零散的資料整理成冊。但是,對於很多野史、逸聞及不和于正統思想的“離經叛道”的書籍來説,卻是一次文化浩劫。

    《四庫全書》修成之後,乾隆皇帝就考慮到了如何妥善存放的問題,於是開始修建專門的藏書樓。先後建成了北京皇宮內的文淵閣、京郊圓明園的文源閣、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奉天故宮的文溯閣,被稱為內廷四閣,建在深宮別院,便於乾隆隨時隨地調閱。

    四閣的名稱大有文章,均與水有關,以文喻水,將浩瀚的文化典籍比作江河之水。水由“源”流出,匯合百川而成“淵”,若尋源必找渡口,這就是“津”;再由“津”而“溯”流而上,即可找到“源”。存放于內閣的《四庫全書》專為禦覽,外人無緣得見。

    後來,乾隆考慮到文人學子讀書的方便,又命令增抄三部《四庫全書》,並在文化發達、文人薈萃的江浙新建三座藏書樓,即鎮江金山寺的文宗閣、揚州大觀堂的文匯閣、杭州西湖聖因寺的文瀾閣,合稱南三閣。這三閣的《四庫全書》均對外開放,而且鼓勵文人學子入內閱看,在辦理手續後,還可以把書借出抄錄。此舉極大地調動了學子們的學習積極性,促進了文化學術事業的發展。

    隨著清王朝由盛轉衰,《四庫全書》也難逃噩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軍攻陷鎮江,火燒文宗閣,《四庫全書》損失慘重。隨後,在太平天國起義中,鎮江文宗閣與揚州文匯閣的《四庫全書》毀於兵火,蕩然無存。杭州文瀾閣雖然沒有遭到火焚的厄運,但書籍也大量散失。江南三閣基本沒有留下一部完整的《四庫全書》。內廷四閣的《四庫全書》也沒有逃過戰爭的魔爪。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火燒圓明園,文源閣全書化為灰燼,翰林院的《四庫全書》底本也多被毀壞、流失。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翰林院殘存的四庫底本被劫掠出境,藏于英、法各國圖書館中。浙江杭州文瀾閣藏本雖有散失,但經後來補抄,基本配全;只有文淵、文津、文溯三閣的藏本保留到現在,基本完整。1949年,文淵閣本被國民黨運到台灣。文津閣、文溯閣、文瀾閣本留存祖國大陸,現在分別保存在國家圖書館、甘肅省圖書館和浙江省圖書館,得到了妥善保護。

    現存于國家圖書館的文津閣藏本,如果不是現代文化巨匠魯迅先生的四處奔走,也險些支離破碎,給中國文化留下巨大的缺憾。1909年,在籌建京師圖書館(即國家圖書館前身)時,清政府已決定將文津閣《四庫全書》交由京師圖書館庋藏,但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未能交接。之後,辛亥革命爆發,滿清政權土崩瓦解,無人再過問此事。民國教育部成立後,時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的魯迅,開始著手此項工作,並通知熱河都統姜某,決定立即派專人前往避暑山莊,將《四庫全書》運往北京。熱河都統姜某接到指令後,表面尊重,其實陽奉陰違,他一面回電教育部説:“候派員到熱後,自當將文津閣藏書一律點交送京。”一面借題發揮,以建設熱河圖書館為名,想自己扣留一部分珍貴古籍。為掩飾醜行,他也不等教育部來人,竟擅自於1913年底把《四庫全書》三萬六千余冊全部運往北京。1914年,當教育部獲悉《四庫全書》已經運抵北京,立刻派員去車站接書。誰知《四庫全書》早已被內務部攔截,運往故宮文華殿古物陳列所。魯迅聞訊,十分焦急,開始為這部中國文化典籍早日入藏京師圖書館四處奔走。1915年,魯迅以教育部名義致函內務部,指出“《四庫全書》為中國古今圖書籍之總匯,京師圖書館為首都冊府,自應收藏,以宏沾溉。請即日將《四庫全書》移交教育部,轉發京師圖書館,以符成案。”在各方面壓力下,內務部被迫與教育部接洽移交事宜。魯迅先生親自帶人前往接收,但點收工作,不是十分順利的。內務部將書架和《四庫全書簡明目錄》扣留不交,並明確表示:“此書(指《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坊間刻本甚多,圖書館不難購備,應仍由古物陳列所保管,以重秘籍。”幾經交涉,1918年,接收文津閣《四庫全書》工作全部完成。從1913年至1918年,在外漂泊了整整五年的《四庫全書》,終於在京師圖書館尋到了最終的歸宿。

    瀋陽故宮文溯閣所藏的《四庫全書》的命運也一波三折。此部書是乾隆四十七年抄成的正本,為保管此書,清政府專門在瀋陽設立文溯閣衙門。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沙俄佔領瀋陽故宮,文溯閣《四庫全書》遭到了破壞,有些冊次流散。1914年,袁世凱炫耀文治武功,將文溯閣《四庫全書》運至北京。他倒臺後,這套《四庫全書》便長期放置在北京古物陳列所。1922年,對此書垂涎已久的日本秘密勾結滿清皇室,想以120萬元購買,東渡扶桑。這一事件曝光之後,遭到社會各界的強烈反對,迫於壓力,滿清皇室取消了這項交易。1924年,一些有識之士提出,將文溯閣《四庫全書》完璧歸趙,於是在第二年,全書運回瀋陽,繼續藏于文溯閣,直到瀋陽解放。1966年10月,為妥善保存這套《四庫全書》,國家決定將其調至氣候乾燥、冷熱適宜的蘭州,由甘肅省圖書館保管,並於1970年撥款40萬元建造了專庫,用以珍藏這部珍貴的文化遺産。

    今天,在我國國家圖書館、甘肅省圖書館和台灣,分別珍藏著三套完整的《四庫全書》。它們歷經戰火,最終還是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四庫全書》是清代乾隆年間由乾隆大帝親自組織編寫的中國最大的一部叢書,由當時的著名文人紀曉嵐等主持,耗時十五年,動用四千余人,收錄了三千五百零三種圖書。書成之後共有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七卷,三萬六千三百零四冊,總字數為九億九千七百餘萬。全書共二百三十萬頁。十八世紀後期以前的中國歷代主要著作基本被囊括殆盡。它的出版是我國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因為此書將許多零散的資料整理成冊。但是,對於很多野史、逸聞及不和于正統思想的“離經叛道”的書籍來説,卻是一次文化浩劫。

    《四庫全書》修成之後,乾隆皇帝就考慮到了如何妥善存放的問題,於是開始修建專門的藏書樓。先後建成了北京皇宮內的文淵閣、京郊圓明園的文源閣、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奉天故宮的文溯閣,被稱為內廷四閣,建在深宮別院,便於乾隆隨時隨地調閱。

    四閣的名稱大有文章,均與水有關,以文喻水,將浩瀚的文化典籍比作江河之水。水由“源”流出,匯合百川而成“淵”,若尋源必找渡口,這就是“津”;再由“津”而“溯”流而上,即可找到“源”。存放于內閣的《四庫全書》專為禦覽,外人無緣得見。

    後來,乾隆考慮到文人學子讀書的方便,又命令增抄三部《四庫全書》,並在文化發達、文人薈萃的江浙新建三座藏書樓,即鎮江金山寺的文宗閣、揚州大觀堂的文匯閣、杭州西湖聖因寺的文瀾閣,合稱南三閣。這三閣的《四庫全書》均對外開放,而且鼓勵文人學子入內閱看,在辦理手續後,還可以把書借出抄錄。此舉極大地調動了學子們的學習積極性,促進了文化學術事業的發展。

    隨著清王朝由盛轉衰,《四庫全書》也難逃噩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軍攻陷鎮江,火燒文宗閣,《四庫全書》損失慘重。隨後,在太平天國起義中,鎮江文宗閣與揚州文匯閣的《四庫全書》毀於兵火,蕩然無存。杭州文瀾閣雖然沒有遭到火焚的厄運,但書籍也大量散失。江南三閣基本沒有留下一部完整的《四庫全書》。內廷四閣的《四庫全書》也沒有逃過戰爭的魔爪。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火燒圓明園,文源閣全書化為灰燼,翰林院的《四庫全書》底本也多被毀壞、流失。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翰林院殘存的四庫底本被劫掠出境,藏于英、法各國圖書館中。浙江杭州文瀾閣藏本雖有散失,但經後來補抄,基本配全;只有文淵、文津、文溯三閣的藏本保留到現在,基本完整。1949年,文淵閣本被國民黨運到台灣。文津閣、文溯閣、文瀾閣本留存祖國大陸,現在分別保存在國家圖書館、甘肅省圖書館和浙江省圖書館,得到了妥善保護。

    現存于國家圖書館的文津閣藏本,如果不是現代文化巨匠魯迅先生的四處奔走,也險些支離破碎,給中國文化留下巨大的缺憾。1909年,在籌建京師圖書館(即國家圖書館前身)時,清政府已決定將文津閣《四庫全書》交由京師圖書館庋藏,但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未能交接。之後,辛亥革命爆發,滿清政權土崩瓦解,無人再過問此事。民國教育部成立後,時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的魯迅,開始著手此項工作,並通知熱河都統姜某,決定立即派專人前往避暑山莊,將《四庫全書》運往北京。熱河都統姜某接到指令後,表面尊重,其實陽奉陰違,他一面回電教育部説:“候派員到熱後,自當將文津閣藏書一律點交送京。”一面借題發揮,以建設熱河圖書館為名,想自己扣留一部分珍貴古籍。為掩飾醜行,他也不等教育部來人,竟擅自於1913年底把《四庫全書》三萬六千余冊全部運往北京。1914年,當教育部獲悉《四庫全書》已經運抵北京,立刻派員去車站接書。誰知《四庫全書》早已被內務部攔截,運往故宮文華殿古物陳列所。魯迅聞訊,十分焦急,開始為這部中國文化典籍早日入藏京師圖書館四處奔走。1915年,魯迅以教育部名義致函內務部,指出“《四庫全書》為中國古今圖書籍之總匯,京師圖書館為首都

    冊府,自應收藏,以宏沾溉。請即日將《四庫全書》移交教育部,轉發京師圖書館,以符成案。”在各方面壓力下,內務部被迫與教育部接洽移交事宜。魯迅先生親自帶人前往接收,但點收工作,不是十分順利的。內務部將書架和《四庫全書簡明目錄》扣留不交,並明確表示:“此書(指《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坊間刻本甚多,圖書館不難購備,應仍由古物陳列所保管,以重秘籍。”幾經交涉,1918年,接收文津閣《四庫全書》工作全部完成。從1913年至1918年,在外漂泊了整整五年的《四庫全書》,終於在京師圖書館尋到了最終的歸宿。

    瀋陽故宮文溯閣所藏的《四庫全書》的命運也一波三折。此部書是乾隆四十七年抄成的正本,為保管此書,清政府專門在瀋陽設立文溯閣衙門。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沙俄佔領瀋陽故宮,文溯閣《四庫全書》遭到了破壞,有些冊次流散。1914年,袁世凱炫耀文治武功,將文溯閣《四庫全書》運至北京。他倒臺後,這套《四庫全書》便長期放置在北京古物陳列所。1922年,對此書垂涎已久的日本秘密勾結滿清皇室,想以120萬元購買,東渡扶桑。這一事件曝光之後,遭到社會各界的強烈反對,迫於壓力,滿清皇室取消了這項交易。1924年,一些有識之士提出,將文溯閣《四庫全書》完璧歸趙,於是在第二年,全書運回瀋陽,繼續藏于文溯閣,直到瀋陽解放。1966年10月,為妥善保存這套《四庫全書》,國家決定將其調至氣候乾燥、冷熱適宜的蘭州,由甘肅省圖書館保管,並於1970年撥款40萬元建造了專庫,用以珍藏這部珍貴的文化遺産。

     《光明日報》2001年9月20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