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夜讀董鼎山

安裴智

    日前在書肆淘得由上海兩家出版社新近推出的美籍華裔學者董鼎山先生的兩本新作《留美五十年》和《最後的羅曼史》。夜半展讀,心中十分愜意。月光從窗外傾斜地射進來,而先生詩意的靈光也正悄聲地叩擊我那塵封的心扉。第一次知道董鼎山的名字,是90年代初。那時,我在北方一家報紙編副刊,常奔走于京城文藝界各大寫手之間。記得有一次在藍英年先生家,先生談了一下午的索爾仁尼琴和《古格拉群島》。臨別時,忽然激動起來,就提起了當時風靡中國讀書界的“董氏二兄弟”。他説“二董”是他的至交,二人的文品人品均屬一流,可找來看看。“董氏二兄弟”,就是身居美國的華人學者董鼎山和在國內從事美國文化研究的董樂山。那時,董鼎山先生在《讀書》雜誌開闢“西窗漫記”專欄已有幾年,它使國內讀者較早地了解到美國讀書、出版、新聞和文化界的資訊,因其寫法高華深遠、文筆輕鬆雅致,在國內上層讀書界頗負盛名;而董樂山先生則是國內知名度較高的翻譯家和雜文家,在詩、書、畫、木刻等方面也頗擅長,堪稱多面手。其時,《讀書》剛發了香港評論家柳蘇評董橋隨筆散文的一篇文章《你一定要看董橋》,藍先生便套用柳蘇的句式,幽默卻很認真地説:“你一定要看董鼎山!”

     藍先生是國內較早對白銀時代俄羅斯文學作出公正評價的專家。“一定要”三個字,見出了他對董鼎山人品文品的推崇與尊重。此後,我便有意無意地躑躅于書市,專尋董鼎山之書。他在《讀書》寫的那些精巧的散文隨筆,我也帶著敬意去讀。總的印像是,董先生學養豐贍,對中西方文化的剖析能深入骨髓。他的散文平淡自然,卻處處機趣;雖然瀰漫著濃郁的美國文化氣息,但也時時傳達出一種淡淡的文化鄉愁;他的散文,是學識,也是一種閒淡的心情。

     不久,董先生的一本書評集《紐約客書林漫步》再一次風靡大陸讀書界。我在居住地最大的書店爾雅覓得,夙夜捧讀,不能釋手。集子裏的文章,篇幅大約在二三千字,介紹了美國讀書界和文學界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雖是讀書劄記,卻見出了先生的“才、學、識”和真性情。他的書評很注重個人的真實感受,一點也不浮華,寫得輕鬆簡潔,讓人一看就懂。賞讀這些文字,宛如林間散步,也似泉邊小憩,不累,一點也沒有“啃天書”的沉重感。

     這次由上海書店推出的《留美五十年》,以一種平淡的筆調,詳盡、細膩地寫出了董先生在美國50年生活、工作和經歷的種種見聞。他對美國生活方式的感受和思考,絕不是隔靴搔癢,霧裏看花,也不是浮光掠影,隨意編造,而是有著生活的印跡和真切的感受。無論寫留美生活,還是敘家事私事,或講書事書情,都以真情動人。董先生早年畢業于上海聖約翰大學,國學功底深厚,赴美後又深受西方文化熏陶,這使他成為中西合璧式的人才。他1947年留學美國密蘇裏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在紐約市立大學任英美文學的教授,係海外中國文藝復興協會副會長。2000年12月,他榮獲紐約國際文化藝術中心“終身成就獎”,可謂一生榮耀,享盡繁華。然而,先生的創作心境始終平和如水、淡泊如風。他的文風是絢爛之極的平淡,拿元遺山的話,是“豪華落盡見真淳”。

     避華麗而趨平易,這種風格在其40年代寫的短篇小説中也很明顯。多年來,大陸讀者通過《天下真小》、《西窗漫記》、《書人事》、《第三種讀書》、《紐約文化掃描》等書,較多地讀到了先生的散文、隨筆與書評,卻很少能窺到其早年小説的風貌。正是基於彌補閱讀空白的考慮,百家出版社今年6月精選推出了董先生赴美以前的16篇愛情小説的合集《最後的羅曼史》。這些小説大多是以“令狐慧”的筆名在1946年沈寂主編的《幸福》月刊發表的。一時間,“令狐慧”成為專寫十里洋場兒女風情的高手,名噪海上文壇,讀者反而不知有董鼎山這個名字。這些愛情小説,真實而自然地寫出舊上海青年人之間惟妙的情愛心理,有一種理想主義色彩。現代文學專家吳福輝先生在談到40年代海派小説時,曾把20歲的令狐慧比作當年30歲的穆時英,認為他“善於描繪新一代洋場兒女風情”,是“張愛玲時代的一個漂亮的尾聲”。這已傳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

     董鼎山先生是一個熱愛生命的人。因了與生命的這種天然情份,先生的每篇文裏便蔥蔥郁結著一股真知赤心沉鬱之氣,雖然先生選擇了自然與散淡這樣的表述方式,但正是在這種自然之河的流淌中,我們讀出了一種生命的意義。

     《深圳特區報》 2001年9月18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