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描繪城市內心地圖

尚曉嵐

    1999年兩本美麗的書———《咖啡地圖》和《打開咖啡館之門》讓生活在中國大城市的讀者們留心到攝影家張耀的名字。上周,張耀又帶著他剛剛在東方出版中心出版的新書《黑白巴黎》、《彩色羅馬》來到了北京,他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復旦大學中文系畢業,80年代初去了維也納,從此在歐洲遊蕩,成了一個“沒有國界的人”。

    為什麼張耀的第一部作品瞄準了咖啡館?“剛剛出國到奧地利的時候”,張耀説,“覺得歐洲對初來者十分冷漠,咖啡館是第一個讓我覺得無國界的地方,在那裏能看到各式各樣的人,學到許多東西,能夠真切地感受歐洲的生活方式。”張耀自1990年起,歷數年時間,遍訪歐洲各國咖啡館名城,拍攝了系列作品。這,便是他攝影職業生涯的起點。《打開咖啡館之門》以生動的圖像和文字講述了歐洲咖啡館350年的歷史;《咖啡地圖》則延續了前書的深度人文風格,呈現了歐洲最具韻味的六十家咖啡館的風貌。

    當張耀在1995年至1996年拍攝《黑白巴黎》和《彩色羅馬》時,他已經作為德國很有影響的《攝影畫刊》亞洲記者常駐香港,並能用中文和德文流暢地寫作。張耀在這兩本風格全新的攝影文學作品集中,以如電影般進行的結構,呈現了巴黎大都會生活的曲折故事。書中記錄的巴黎和羅馬街景、人物,張耀稱之為“走路的攝影”———“就像我的生活一樣,兩三年搬一次家,我無法在一個框子裏拍固定、客觀的東西。”濃烈的個人色彩是張耀作品最鮮明的特色,他不記錄,只表現,而且表現的不是拍攝對象,永遠是他自己的感覺。巴黎、羅馬都是張耀決定做一本關於這兩個城市的書之後,特意去拍攝的。拍照的時候,張耀已經預先生活在他設想的書的世界裏,他太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張耀在《黑白巴黎》中用黑白灰來述説巴黎這個五顏六色的大都會,因為在他的感覺裏:“巴黎是物欲強烈的,階級感強烈的城市,非常冷感。”而《彩色羅馬》的色彩也不真實,是後期製作的結果,同樣是張耀的個人體驗。所以,張耀為這兩本書找到了一個總標題———“無界的偏見”。張耀總是強調他在書中呈現的都是偏見:“這些年來走了許多國家,成為一個無國界的人。但我越來越體會到,無國界並非意味著多元的、開闊的視野,相反,慢慢就形成了固執的偏見。這兩本書就是偏見的産物,只是我心目中的巴黎和羅馬。”充滿偏見的攝影配上極端感性的文字,《黑白巴黎》、《彩色羅馬》要告訴我們什麼呢?這兩本書的策劃者王國偉先生説:“它體現的是一種內在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態度。”

    的確,張耀的圖文作品講述了城市的故事,講述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態度。今天,大都市色彩繽紛的壓抑感正成為許多人生命的真實感受。人們或者歡呼、擁抱,或者玩味、鑒賞,或者批評、拒絕,又或兼而有之。在種種各不相同、又都標榜個性、凸顯趣味的文化態度之中,我不禁懷念起本雅明筆下的巴黎———《波德萊爾筆下的第二帝國的巴黎》、《巴黎,十九世紀的都城》。(見《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三聯書店出版)本雅明呈現了巴黎的流浪漢、密謀家、統治者、拾垃圾的、醉漢、妓女、人群、大眾、商品、媒體、建築、林蔭大道……他把詩人式的敏銳的直覺體驗、想像的熱情與深刻的哲學思考、對社會現實的洞察結合在一種奇特的文體中,他從內心出發,卻達成了與整個世界的聯繫。

    如今,中國的大都市日益成長,越來越多的人在捕捉它們獨特的文化景觀。上海是一個尤其敏感的城市,所以它的“風花雪月”和“金枝玉葉”為人津津樂道。然而我們是否可以在這種優雅的氣味之外尋找一些更深廣的東西呢?張耀的下一部圖文作品已經預定了他的出生地:上海。讓我們期待,他的鏡頭、他的文字,能展現出一個更有質感、更加豐盈的城市。

    《北京青年報》 2000年09月14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