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葉廣芩:在為官與寫作之間

從玉華

    在陜西省周至縣流傳著這麼一句話:葉廣芩就是那個“穿著旗袍,吃著烤白薯,坐著一塊錢三輪車滿城轉悠”的作家兼縣委副書記。其實葉廣芩很冤:她在春天穿的旗袍,秋天吃的烤白薯,冬天坐的三輪車,可這三個偶然偏被好事者剪輯成這幅非驢非馬的市井民俗圖。

    葉廣芩是北京人,滿族,祖姓葉赫那拉,人説她是貴胄後裔,可只有她自己知道,這個姓氏曾給她帶來什麼樣的災難:“文革”期間的1968年,民警的一個藍印章把她從北京的戶籍上抹掉。她被迫告別雙目失明、絕症纏身的母親,一別北京就是30多年。在陜西,她在黃河灘上養豬、務農,與女拖拉機手介紹的對象見面,當過護士,做過記者,上過西藏,走過八百里秦川……

    飼養員、赤腳醫生、飛毛腿記者、縣委副書記都不是真正的葉廣芩,當作家才是她的正經。讀她的小説《全家福》、《注意熊出沒》、《乾清門內》、《採桑子》、《風》、《黃連厚樸》、《景福閣的月》……這其中透露的純樸、廣博、勁力,使你很難相信這出自一個女作家之手。連她自己都説,她是雜拌式寫作,一支禿筆時而歷史,時而現代;時而傳統,時而意識流。其實歸根結底她的“禿筆”更像把刻刀,精雕細鑿著“大宅子”的每一細微處。她是描寫北京“大宅院”歷史的高手,而且作品多取材于沒落的高門貴族。著名京味兒作家鄧友梅説,讀葉廣芩的“京味小説”最解渴,“雅而不拿捏,不易”,真可謂“深思往事立殘陽”。

    在西部作家的座次表中,沒人知道該把她往哪兒擱。因為她是地道的北京人,滿口京片子,能把秦腔唱成秦歌,筆下全是北京的大院衚同和生生不息的皇城根兒,作品中濃濃的帝王之氣與西部作品的風格有清晰的分野。可她深深熱愛陜西,遠甚于生她養她的北京。她認為,以地域割據來理解文學,有它合理的地方。陜西的人文土壤厚實,西部作家群表現出很多的共性,一個賈平凹帶出了一幫商洛作家,就説明商洛這個地方對人的吸引力,當然這共性背後還有很多個性的東西。

    葉廣芩是陜西作家中“觸電”最多的作家,根據其作品《你找他茫茫大地無蹤影》改編的電影《誰説我不在乎》著實讓她火了一把。北京電視臺拍攝的30集電視劇《家族》、中央電視臺拍攝的22集電視劇《全家福》、電影《紅燈停、綠燈行》、《黃連厚樸》都是根據其作品改編的。

    有人批評葉廣芩的寫作刻意搭“葡萄架子”,讓故事錯綜複雜,情節設計過於戲劇化,使作品有賣點。葉廣芩説,這都不是她有意而為,她理解的生活就是大喜大悲,有張力,語言的漂亮也是每個作家的基本功。她在寫每一部作品時,都沒想過它會變成電影或電視劇。不能因為“觸電”多,就斷定這個作品的文學“口感粗糙”,推演出“文學功利化”的結論。

    葉廣芩還是周至的縣委副書記。到周至縣城幾乎是隨便問上一個趕馬車的“葉廣芩住哪兒”,就會有人把你帶到她家。

    為官與寫作似乎歷來都有著質的分野,葉廣芩如何穿行在這兩者之間?她説,作家無論是寫科幻還是寫歷史,説到底都是在寫現實。政治與文學的共同處在於,它們都如同看一幅油畫:你拿鼻子貼著它看,它疙疙瘩瘩。當你遠離它,卻永遠不知道這種美的存在。之所以待在縣裏,是因為在中國這是最好的了望點,它承上啟下,銜接許多關節,能看到許多種人生。更重要的一點是,她熱愛周至的人民,“他們是我的父母”。為官與寫作,葉廣芩給自己打分:作為縣委副書記,得10分,作為一個作家,得60分。

    

    《中國青年報》2001年8月21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