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未來我們能看見誰的手稿

    在近日國家圖書館舉辦的名人手稿展覽會上,90余位近現代名家的近200件手稿首次亮相。

    這些手稿包括名家的代表作手稿,如康有為的《大同書》,郭沫若的《屈原》,巴金的《家》、《春》、《秋》等,還有具有史料價值的名家日記、書信。

    中國文化中一直有個説法叫“字如其人”,因而這些珍貴的字跡看上去極為親切,仿佛存留著作者們鮮明的個性和生活的印跡,能代替他們和觀眾交談。

    由此想到另一個問題,隨著e時代的悄然而至,很多作家紛紛“棄暗投明”,改用電腦寫作。年輕的新生代作家更是徹底地拋棄了手寫,把電腦當做了馳騁思維的天地。現代文明的發展會不會最終導致手稿的絕跡呢?讓我們把目光投向當代的大家,看看究竟誰還在用手稿。

    寫過《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還有《菊豆》、《霸王別姬》等作品的劉恒十分珍視自己的手稿,他的作品全部手寫,但原稿從不輕易示人,供稿用的都是複印件。和劉恒一樣,馬原習慣把原稿留下來作為紀念,他是書寫的崇拜者。先鋒派作家格非也習慣用手寫,然後讓打字速度較快的夫人幫忙打在電腦上,自己再進行修改。他坦言:“這裡面有個習慣問題,對著電腦我簡直沒法寫。而且我寫作時習慣抽煙,打電腦要用兩隻手,抽起煙來太不方便。”另外,格非認為自己寫字速度快也是他鍾情于手寫的一個重要原因,比起一天幾萬字的書寫速度,他的打字水準實在難以承受。

    評論家白燁絕大部分是手寫,少數不急用的稿子用電腦,但此時電腦基本僅起到書寫的作用,只是把心中已有的腹稿用鍵盤敲打出來而已,不能像手稿那樣邊寫邊構思。賈平凹全是手寫稿,用他自己的話説就是“也沒什麼原因,使慣了!”青年作家陸濤也是全部手寫,寫完後再找人用電腦列印出來。對此他解釋道:“我怕電腦病毒把我辛辛苦苦寫的東西給毀了,而且面對稿紙比較有親切感,表達更為流暢。”

    歷史小説家唐浩明也是手寫一族,他説自己年過半百,再學電腦比較困難。另外,總覺得對“機器”有排斥的感覺。他形容自己用手寫字,就像農民用鋤頭種地,都是“汗滴禾下土”。

    除了上面提到的幾位,還有不少作家仍然是手寫一族,比如王安憶、遲子建、鐵凝、張承志、林斤瀾、浩然等。總的來説,年齡偏大的中年作家使用手稿的較多,究其原因最主要的還是這些作家長期以來養成了用紙、筆的傳統方式書寫的習慣,面對電腦輕則思維阻滯,重則靈感枯竭;另外,電腦知識缺乏,打字速度跟不上也是原因之一。不過從他們的現狀來看,完全與電腦隔絕的幾乎沒有,大多數人已經體會到電腦的文字處理優勢,基本學會使用電腦。看來這些作家已經靈活地把電腦優勢與自己的寫作習慣結合起來,不僅保留了手稿,也享受了高科技帶來的方便與快捷。

    ■文/實習記者 周菁

    

    《北京青年報》 2001年8月16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