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書名何要如此“克隆”

向賢彪

    如今,“克隆”技術被濫用,叫人哭笑不得。到書攤上走一圈,便可發現一本新書出版後,很快被“克隆”出一串書名類同、內容相近的孿生兄弟姐妹。這裡略舉幾例:

    比如,某出版社出版了題為什麼“畫”的書,於是,效倣者接踵而至,什麼《村畫》、《鎮畫》、《鄉畫》、《家畫》、《女畫》應接不暇。

    某出版社出版了《北京人在紐約》,於是《上海人在東京》、《廣州人在巴黎》等之類也爭相模倣。

    某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什麼“寶貝”的書,書壇便一窩蜂出現了《北京寶貝》、《廣州寶貝》、《深圳寶貝》、《小城寶貝》、《校園寶貝》。

    一本新出版的《生命的追問》,便引來了《青春的追問》、《命運的追問》、《情感的追問》、《隱私的追問》等“追問”熱門。

    諸如此類的“克隆”,絕非本人杜撰,也絕非僅此上述幾例。初見,還以為是系列作品,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繫,展讀,才發現是“克隆”産品,不僅書名類同,內容上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抄襲痕跡顯見。如此“克隆”,並非文學作品繁榮的表現,恰恰相反,在“繁榮”的背後隱含著危機。它一方面説明一些人創作靈感枯竭,江郎才盡,在追求名利之心的驅動下,不得不靠“克隆”別人的作品謀生賺錢。從事精神産品生産的作家,是塑造人們靈魂的工程師,本身的靈魂不高尚,專事“克隆”的把戲,得到的可能是一筆可觀的金錢還有名利,而失去的卻是人格和職業道德。如此這般,叫讀者説什麼好呢?

    《解放軍報》 2001年8月13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