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上海 香港 台北:“三城文學”互放光彩

    雖然都曾經是被殖民的城市,雖然都如此緊擁著海洋,雖然都在不同的時間裏,接受國際風候的洗禮,但是因為歷史的曲折,上海、香港、台北這三個城市的不夜燈火從來沒有同時輝映過。直到上海文藝出版社去年開始籌劃、預計今年推出的《三城記》系列,才讓這三個在不同軌跡中成長的都市,在歷史舞臺上第一次相提並論。《三城記》系列的企劃人員當初決定邀請上海作家王安憶、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許子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王德威分別編選上海、香港、台北三地的城市文學,只是基於提倡文學的想法,與城市意識的覺醒沒有什麼關係,但是,“三城”的概念一旦被命名,也無異提醒眾人,這三個國際城市已經超越兩岸三地的政治疆界,而産生一種既競爭又聲息相通的新格局。

     香港:與上海互為鏡像

     事實上,香港與上海在30年代就已往來頻繁,早有並稱雙城的夙願。哈佛大學教授李歐梵在《上海摩登》(牛津出版)末章“雙城記”裏,不但指出上海與香港互為“納者”的關係,而且獨具慧眼點出50年代涌入大量上海移民的香港,其實是上海這個傳奇都會的“鏡像”,即使上海在1949年之後風格有變,但香港對於老上海還是懷著強烈的鄉愁。而且,80年代末期以來,上海隨著外來投資而逐漸復蘇的城市景觀,卻如同是香港的複製。這豈非“鏡像的鏡像”?李歐梵的這個觀察可説一語道出了上海與香港彼此纏繞的命運糾葛。

    

     台北:托寄舊上海繁華夢

    

     這樣看來,在近半世紀逐漸具備國際都會雛形的台北,該是懸落在雙城脈絡之外突然迸出的野草閒花,就如李歐梵開玩笑所説的“雙城的婚外情”了?其實問題並不如此簡單。李歐梵認為,華文地區的城市可以在各種層次上找到某種聯繫。譬如上述的“香港、上海”雙城是一組概念,“京派、海派”又是一組概念,而在上海、香港、台北三城中,受中國文化浸染較深者當推台北、上海。30年代紮根于上海的現代主義文學,也曾隨文人南渡移植到台北,但是,在影視等通俗文化的交流上,香港與台北卻又更為密切了。除此之外,台北人對舊上海也是戀戀情深。

     上海:幻象背後的文化衝突

     有趣的是,上海人固然緬懷舊上海,可是上海的左派知識分子對重現舊上海卻不以為然,許子東指出,《三城記》的編選不僅在於了解三個都市性格,以文學史的意義而論,它也足為中文文學發展史拾遺補漏,梳理京派傳統之外的其他文學傳統。而這也碰觸到現時上海的文化衝突問題。許子東説,中國現代文學簡略而言可以分成幾個線索:一是陳獨秀《新青年》、魯迅《吶喊》的左翼傳統,之後由50年代中國作協一脈相承,認為文學應該是為了救國救民。二是由周作人、鬱達夫、沈從文等人所代表的京派傳統,他們基本上不同意文學是為了經國濟世,而主張文學是作家文人情感和藝術表現。第三則是發達于上海的鴛鴦蝴蝶派,其中最為知名的作家是張恨水。最後則是強調都市的現代派,包括施蟄存、穆時英、張愛玲等。這幾條線索中,除了京派傳統外,其他都與上海有極深的淵源。但是到了1949年之後,上海這個城市發生了變化,鴛鴦蝴蝶派在上海消失而成為香港通俗文學的主流,張愛玲則在台灣及海外華人地區産生了極大的影響,只剩下左翼傳統仍在上海屹立不搖。直到今天,雖然上海的官方與外來投資者都希望恢復舊上海的景觀,但是知識分子的思想還是在於左翼的傳統,因此對於要恢復風花雪月的舊上海不無反感。因此,許子東認為讀過《三城記》梳通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出現的其他傳統,可以改變獨鍾京派的現象。

     三城:歷史舞臺上誰領風騷?

     李歐梵説,有一次他和幾位學者到上海開會,大家談起到底是香港還是上海的咖啡館好,最後的意見是,上海的咖啡館有情調,香港的咖啡好喝。李歐梵則補充一句,咖啡好喝又有情調的咖啡館在台北。上海人熟悉的香港作家是金庸和李碧華,對於西西、也斯等純文學作家是很陌生的,同樣的,香港人對王安憶等上海作家也不了解。但是,不論是王安憶還是西西,都可以在台灣獲得讀者的認同,這或許説明包容百川的台北仍有作為華文出版中心的豐厚土壤,只是這樣的優勢能維持多久就不得而知了,《三城記》的構想由上海拔得頭籌,不就是一個信號嗎?

    

    《中華讀書報》 2001年8月9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